曹莹莹, 周莎莎, 毛 莹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骨科, 辽宁 沈阳, 110001)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强、骨显微结构异常等。骨折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高发并发症(好发于脊柱、髋部、前臂等部位),也是骨质疏松的严重结局[1]。外科手术及术后药物补钙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用手段,但单纯补钙的吸收效果不佳,且老年患者躯体耐受力差、心理承受力低,极易影响手术效果,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2]。因此,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围术期需调整日常饮食结构,保障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补充,重视患者生理、心理功能的改变,并基于患者需求,咨询营养专家与康复专家的意见,形成一套可靠、科学、合理的综合营养干预与康复护理方案,以此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康复效果[3-4]。本研究将营养干预与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2017年12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16例,女24例; 年龄60~78岁,平均(68.64±3.19)岁; 体质量45~72 kg, 平均(59.87±6.27) kg; 股骨颈骨折21例,腰椎压缩性骨折1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例,桡骨远端骨折2例。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 年龄60~76岁,平均(69.12±3.25)岁; 体质量45~73 kg, 平均(60.24±6.34) kg; 股骨颈骨折20例,腰椎压缩性骨折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例,桡骨远端骨折4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① 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5]中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者; ② 伴脆性骨折者; ③ 具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能顺利交流者; ④ 近6个月未服用任何抗骨质疏松药物者; ⑤ 患者及其家属知情研究,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伴严重营养不良、肝肾功能异常者; ② 合并手术禁忌证者; ③ 合并恶性肿瘤、精神障碍性疾病及骶髂炎性疾病者; ④ 维生素D缺乏者; ⑤ 伴认知、运动功能障碍者; ⑥ 研究期间退出者; ⑦ 研究期间死亡者。该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对照组: 给予常规补钙药物治疗,患者每天口服1片钙尔奇D(每片含1.5 g碳酸钙和125 IU维生素D3); 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即护理人员按照骨外科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向患者口头宣教手术基本方法、注意事项,关注患者身心变化,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使患者对自身病症有准确认知,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辅助患者行髋关节屈伸、股四头肌收缩等训练,指导合理饮食,积极预防并发症。本组患者均接受干预3个月。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营养干预与综合康复护理。⑴ 营养干预: 营养师针对患者身体情况和日常饮食结构制定个性化营养干预措施。① 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在蛋白质常规需求量基础上每日增加10%摄入量,适当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控制动物蛋白的摄入。② 增加钙、磷摄入量。患者每日补充牛奶500 mL或豆浆500 mL, 在饮食中增加富含磷的粗粮。③ 增加微量元素摄入量。膳食中加入红肉类、动物内脏及核桃、花生等含锌量高的食物,补充坚果、虾等含铜丰富的食物。④ 增加维生素摄入量。患者在日常饮食基础上增加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新鲜水果、蔬菜的摄入。⑵ 综合康复护理: ① 综合评估。1名主治医师、2名护师、6名责任护士组成综合护理小组,评估患者入院时的心理、生理功能和疾病认知度,了解其可能存在的不良心理及相关需求,主动与患者交流,使患者愿意表达内心诉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下一步护理工作打好基础。② 解决心理问题。评估患者整体状况,明确其主要心理问题并详细记录,深入了解患者对康复治疗的期待目标。与患者及家属共同探讨心理问题,指出不良心理对术后恢复的影响。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告知患者骨折发生原因、手术方法等,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对患者1周内的表现予以表扬,肯定其康复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不断建立新的康复目标,努力解决问题并实现目标,以改善预后。③ 早期规范性康复训练。患者术后保持准确体位,腰椎压缩骨折者应平卧硬板床,取合适高度软枕垫在受伤椎体下,使椎体局部保持过伸位,并以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行腰背肌训练,训练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为宜。术后第1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直腿抬高及关节屈伸活动练习,按摩股四头肌, 1 h/次, 3次/d; 术后第2天开始,在专科护士指导下进行膝关节持续被动屈伸功能练习,运动范围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调整,关节活动幅度由0~50°慢慢调大, 1 h/次, 2次/d; 术后第5天开始,关节活动幅度每天增大10°,每次持续1 h。患者下地活动时应佩戴腰围,不做弯腰活动, 30 min/次, 3次/d。6个月内患肢避免内收及外旋,不可屈髋下蹲、爬坡。④ 行为转变。采用动机访谈模式了解患者对骨质疏松、骨折康复的认知情况,评估其健康需求,了解术后疼痛、不良心理等不良影响因素,结合成功案例经验,嘱家属系统干预,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使其树立行为转变的信心。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具体化、切实可行的行为目标,介绍骨质疏松治疗药物、饮食方案及早期康复运动计划,强调长期用药的重要性,要求家属协助监督,坚持康复锻炼。⑤综合延续性干预。出院前评估患者患肢功能、心理状态及行为转变等具体情况,调查其自理能力,了解患者基本需求。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电话随访、上门随访及门诊随访等方式开展疾病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指导,密切监督其活动、饮食及用药情况,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本组患者均接受干预3个月。
① 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6]评估患者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强; ② 采用骨质疏松知识评价问卷(OKAQ)[7]评价患者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的掌握度,量表有42个条目,从非常反对至非常同意分别赋值1~5分,总分210分,评分越高,表示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掌握度越高; ③ 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量表[8]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共10个条目,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④ 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9]评价患者心理弹性水平,量表有25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0~4分,评分越高,表示心理弹性水平越高。
干预前, 2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2组运动功能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 分
干预前, 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 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分
干预前, 2组骨质疏松知识掌握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 2组骨质疏松知识掌握度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骨质疏松知识掌握度比较 分
干预前, 2组心理弹性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 2组心理弹性水平均提高,且观察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心理弹性水平比较 分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骨质疏松患者不断增多,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多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会显著下降。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接受合理的综合康复指导,并接受良好的生活、饮食、运动等康复干预措施,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骨密度,预防骨折复发[10]。外科手术及围术期营养治疗是目前治疗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手段,与保守疗法相比,患者无需长期卧床,术后可早期活动,减少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达到尽快康复的目的[11]。但老年患者围术期心理、生理承受力差,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骨折愈合及康复训练效果。同时,单纯补钙药物治疗存在钙吸收缓慢的缺陷,部分老年患者甚至无法吸收药物中的钙成分,导致治疗无效[12]。骨骼的生长发育、代谢及重建均需要充分的营养供给,故在实施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合理的饮食干预十分重要。研究[13-14]显示,营养干预是药物治疗之外行之有效的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方式。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实施营养干预与康复护理,能够改善患者心境,提高其疾病认知程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常规护理方案中,患者作为护理被动方,仅被动接受治疗与护理,难以调动主观能动性及积极性,进而影响了疾病康复效果。综合康复护理模式是基于现代医学模式制定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整体护理干预形式,其利用多形式护理措施使患者准确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强化健康行为,并在实施干预的同时接受反馈,可督促患者及家属改善相关行为[15]。本研究中,观察组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实施营养干预与综合康复护理,综合评估患者住院期间遇到的问题,详细讲解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及骨折原因,肯定康复训练的必要性,使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及康复训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运动功能,与苗琼等[16]研究结论一致。分析原因,综合护理模式可基于患者需求和心理、生理状态,提供合理膳食,督促早期康复锻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出院后依然以医院为主导,结合现代化技术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护理服务,确保治疗及康复效果的延续,并发挥家属的监督作用,从而促进患者康复[17]。
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骨质疏松知识掌握度、心理弹性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提示,综合护理模式能够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和心理弹性水平。分析原因,综合护理可基于社会心理学及患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行为支持,使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完成康复目标,还可明确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问题,使患者及家属重新理解问题、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治疗积极性,从而改善自主康复能力[18]。
综上所述,将营养干预与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中,能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并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