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继伟,杨理,张孝才,赵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956医院 医学影像科,西藏 林芝 860000)
应力性骨折是一种过度使用造成的应力性骨折损伤,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持续、长期或反复的应力作用于骨,二是骨本身的强度较薄弱[1],应力性骨折较为常见,主要好发于运动员、舞蹈演员及军队人员[2]。目前对常年驻守海拔超过3000米的军事从业人员应力性骨折发病率相关报道较少,其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1.1 研究对象。调研2017年8月31日到2018年8月31日期间驻地高原士兵共1421人,其中男性1386人,女性35人,所有研究参与者均告知调研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①驻地海拔超过3000米。②士兵及士官,年龄18-30岁。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调查及专科医师检查:问卷调查主要包括身高、体重、兵源地、文化层度、既往参与锻炼情况、3公里成绩。专科体检指标包括:体质指数(BMI)。BMI=体重/身高2(BMI介于18.5-23.9为体重正常),筛查出疲劳性骨折患者后,通过骨密度仪(GE)进行测量骨密度。
1.3.2 数据处理:将调查表中各风险因素进行赋值,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求出OR值及95%可信区间,筛选有影响的危险因素。骨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1 筛查结果。本次调研高原士兵共1421(新兵621名;士官800名)人,经过1年筛查,共筛查出应力性骨折89例(新兵74例;士官15例),发病率约6.626%。新兵约占发病总数的83.14%。新兵人群发病率约为11.91%,士官发病率约为1.875%。发病部位、患者身份、筛查手段及致伤原因见图1。其中通过X线筛查58例,筛查率约65%,进一步通过MRI检测筛查出31例。
图1 高原士兵应力性骨折
2.2 应力性骨折风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兵源地、入伍前锻炼情况、三公里成绩为危险因素,具体见表1。
表1 应力性骨折发病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2.3 骨密度测量。应力性骨折组89例(男84例,女5例),平均年龄(23.01±5.24)岁;对照组80例(男75例,女5例),平均年龄(22.94±5.68)岁,通过比较两组骨密度无明显差异(P=0.437;t=0.6627)。
2.4 预后情况观察。胫骨上段治愈时间为(136.5±39)天,跖骨SF骨折治愈时间为(113.4±47),骨盆SF骨折治愈时间(169.1±23)天。
应力性骨折是一类由于长期过度使用造成的应力性骨质损伤。传统X线对应力性骨折敏感度较低,仅为15%-35%,特别是对早期骨折漏诊率较高[3]。本实验通过制定应力性骨折筛选策略,成功筛选出应力性骨折89例,其中首次X线筛查率约为65%,进一步对可疑应力性骨折患者通过MRI等手段确诊31例,说明了多种影像手段特别是MRI对诊断早期应力性骨折的重要性,之前的报道也认为MRI对SF具有较高的诊断效率[4-6],可以对应力性骨折的X线诊断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避免漏诊。
调查结果发现高原士兵的发病率为6.626%,说明应力性骨折是训练中较常见的运动损伤,筛查出应力性骨折主要以新兵为主,士官发病率较低,和国内外报道一致[7],最新研究显示经过训练的士兵骨骼微结构发生改变,这可能是士官应力性骨折发病率低的原因之一[8]。文献报道新兵训练应力性骨折发病率约为0.8-4%[9],我国高原新兵发病率略高于该数字,可能是由于我国高原作战部队承担任务较重等因素影响。跑步是发生应力性骨折最常见的致伤因素,胫骨骨折是应力性骨折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另外筛查出骨盆耻骨支应力性骨折5例,均为女性。耻骨支骨折在应力性骨折中较为少见,高原环境可能导致骨盆应力性骨折发病率增高,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原士兵入伍地、入伍前身体锻炼及三公里成绩为发生应力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农村来源、入伍前经常锻炼、三公里成绩较好的士兵发生应力性骨折的可能性较低,说明参军前经常进行户外运动、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可以有效增加肌肉和骨骼强度,避免应力性骨折的发生。之前研究认为低BMI及低骨密度认为是应力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但实验结果并不一致[10],结果表明体重及骨密度可能不是引起高原士兵发生应力性骨折的危险因素。通过随访89名患者发现,高原不同类型疲劳骨折痊愈时间以耻骨支骨折治愈时间最长,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采用多种手段促进愈合。
总之,该实验主要对高原士兵的应力性骨折的进行相关研究,为今后高原军队军事训练伤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