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李佳熹
[摘 要]“课程思政”影响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与“课程思政”理念相违背,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促进“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相契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需要对“课程思政”影响下的高校思政课教育现状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在解决其问题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入的探究“课程思政”影响下的高校思政课优化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思政课;教育现状;优化路径
[课题项目]2019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际化视野下高校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编号:GH19094);2020年长春理工大学党建课题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李 娟(1978—),女,河南范县人,博士,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李佳熹(1994—),男,吉林白城人,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093-02[收稿日期] 2020-05-19
一、引言
课程思政,主要指的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课程思政这种课程模式,体现一种连续性系统性的课程观,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各科的教学相融合,使得各门课程都能参与到学校育人的过程当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育人体系。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只有重视对他们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才能使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又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高校能够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并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明确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课程思政”影响下的高校思政课教育现状
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未来、民族复兴的希望,不仅应该加强对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应该加强自身道德建设,严于律己,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当前,受到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环境的影响,一些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对当代高校大学生传统思想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并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为社会各领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不可否认,国内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对保障当代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学生对思政课教育缺乏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某一个事情缺乏兴趣那么他们就不可能享受到乐趣。坦白来讲,对于很多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总是习惯片面看待高校教育,错误地认为自己只要学好专业文化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在未来就可以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但实际上,当前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人单位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往往会考察他们的情商和个人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价值和作用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能够彻底摆脱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当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都缺乏兴趣,而他们作为思政课教育主体,由于其缺乏兴趣,所以课堂教学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大学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自由,与高中约束性的环境有天壤之别,那些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就像是脱缰的野马一样,在思政课上彻底地放飞自我,逃课、玩手机、打游戏、聊天、睡觉等不端正的学习行为就像是家常便饭,不仅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更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造成很多不利影响。
(二)课程思政未落到实处
课程思政要求各科教师都应该把有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观念,其相当于是将传统的思政课教育延伸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而深化思政课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他们每个人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担当,既要把专业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教育每个学生都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与单纯地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长期性活动,必须要通过不间断地努力才能彻底引导学生转变消极的思想和不端正的行为。而传统的思政课教育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对学生思想上的影响只有非常短的“保质期”,不能起到真正的“育人”功效。可以說,课程思政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强有力保证。然而,从现有的状态来看,国内很多高校课程思政都未落到实处,很多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尤其是专业科目授课教师没有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课教育资源,不能与传统思政课教育形成呼应。
三、“课程思政”影响下的高校思政课优化路径
“吃得苦上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对当代高校大学生而言同样适用。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创造了非常优越的条件。与过去相比,当代大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辅助工具越来越多,但由于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遭受过挫折和艰难险阻,所以在面对不良诱惑时很容易失去本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当代高校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意识和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他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当然,虽然高校大学生属于一只脚已经踏进社会的特殊群体,但是他们毕竟没有经受过社会的磨难,所以对于那些缺乏判断力的学生而言,很容易会迷失自我。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学生当前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他们未来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育环节。为了使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思政”要求,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必须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增加思政课趣味性
高校教育承载着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的希望,也是高校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的主要场所。作为现代化的高校大学生,虽然各种新兴产业层出不穷,给社会创造很多的就业岗位,但逐年递增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却仍然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高校必须要帮助学生精准定位,既要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的机遇,同时还要处理好发展机遇与发展挑战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迫使他们消除不端正的学习行为。[2]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绝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对思政课缺乏兴趣,主要原因就是思政课堂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他们的眼光。所以,思政课教育改革一方面要从学生身上入手,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强化课堂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课堂听课兴趣,彻底打破传统“一言堂”教育局限性。除此以外,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确保每个教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二)严格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思想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仅是高校思政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和义务。[3]高校大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有很多,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专业课等等,而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应该严格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思想,把日常课堂教学打造成为思政课教育平台,从而提高思政课教育影响力,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接受到高尚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洗礼,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此,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大对课程思政教育思想的宣传力度,确保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深入学习课程思政教育思想,同时知道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将教师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思想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环节,督促任课教师在做好本职专业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杨雅玲.教育客体主体化,提高大学生學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性—以高校思政课《概论》课程教学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1):181-185.
[2]杜瑞,高慧.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创新策略—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法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9(07):110.
[3]刘丽波,徐亚旭.思政课教师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引领作用初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5):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