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准
摘 要:阅读是小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掌握的必备技能。在小学阶段,阅读不仅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小学生丰富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整合,为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阅读;课外阅读;阅读衔接
小学生正处在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对于语文学科的新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语文也贯穿在学生生活的任何角落,语文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将课内外阅读进行衔接,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
一、夯實课内阅读基础
小学生正处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其对语言的学习主要依靠语言感受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需要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自我突破,培养较好的语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通过课内阅读,灌输学生培养语感的意识。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的读书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积累诗歌、儿歌和名篇名段,能让学生更好地培养语感,也能让学生在多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方法,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能在阅读文本之后主动探索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在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中受到情感陶冶,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
二、加强课外阅读训练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当挑选形式多样、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对于小学生来说还应当注重选取的阅读材料的趣味性,这样首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才愿意阅读,拥有积极性的学生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体验和探索,因此在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的过程中,教师作为阅读课程的引导者,应帮助学生做好阅读材料的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课程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选择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背景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材料。
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限制,他们需要一定的外部督促才能更好地培养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为学生选好课外读物之后,还应当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督促,在督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家校合作的模式。教师首先根据课内阅读所学的知识,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读物,确定读书内容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进度布置阅读量,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让家长进行督促,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有了教师方法上的指导和家长在行为上的督促,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形式上的阅读,难以进行深入体验,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培养批注摘抄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不仅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为写作积累素材,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指导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养成写作读书心得的习惯,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让小学生更好地在阅读中获得各种能力。
三、课内外阅读衔接,提高阅读质量
课内外阅读衔接要求教师在课内教学结束之后,将文章中的重难点和阅读文本中的兴趣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能灵活运用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又能将课外阅读中获得的感悟运用于课堂之内,两者之间相互促进,能使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收获与理解,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时应当让学生之间多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更能促进思想上的碰撞,以此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会组织语言提炼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总结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应当为学生设置实践的环节,如读书笔记评比,读书手抄报展览,以此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阅读兴趣。
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才能让学生在课内学读书,在课外爱读书,从而学会读书,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振平.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衔接[J].甘肃教育,2019(4):51.
[2]蔡雄英.探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J].读与写杂志,2019(7):127.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