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年级趣味计算的实践与思考

2020-08-10 08:48黄晓玲
新课程·上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摘 要: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低年级的计算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善于运用特色作业范畴中的趣味计算,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趣味计算;特色作业;小学数学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而低年级的计算教学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但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对算理和算法的讲解,所布置的常规作业、练习较为枯燥呆板,多是文本型作业,重在不断识记和反复训练,忽视了作业的育人功能、发展功能、评鉴功能以及认知心理学功能。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较短,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因此,在面对相对枯燥的计算内容时学生往往容易感到厌烦,缺乏学习兴趣。皮亚杰认为,兴趣能调节学生自身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相对枯燥的计算教学中,同仁们纷纷意识到趣味计算对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计算训练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从笔者自身实践经验出发,探讨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调整计算课堂和作业模式、运用趣味计算的教学策略,以抛砖引玉。

一、特色作业和趣味计算的含义

特色在百度词条中的含义是指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特色作业与平常的作业不同,它是指内容形式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实践性、体验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作业带来的快乐和成果。本文所提到的趣味计算属于特色作业的范畴,是在形式上、内容上、反馈机制上具有创新、乐趣、特色的计算作业。

二、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趣味计算

1.在課堂教学中创设趣味情境

在儿童的视角中,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他们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乐于在故事情境中玩耍。而在单一枯燥的教学课堂中,他们往往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改善,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趣味元素,找准教学内容中的“趣”。从“趣”着手,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比如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创设有趣的、学生喜爱的故事,将数学知识有效地贯穿在故事或游戏中。如在我校青年骨干教师杨老师执教的“7的乘法口诀”的课例中,她是这样设计导入部分的。

童话引入,激发兴趣

屏幕出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师: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个善良的公主和七个可爱的小矮人,七个小矮人打算每人用一副七巧板拼一个图案送给公主!可是,当他们拿着拼好的图案去找公主时,却发现公主吃了巫婆的毒苹果,昏迷了。巫婆留下一张纸条和七个气球,纸条上写着:“想拿解药救你们的公主,就把这些气球上的数都补充完整,答案就在你们的七巧板上。”七个小矮人非常着急,七个气球,只填了三个数字,那四个该填什么呀!这些七巧板和答案有什么关系呢?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杨老师创设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将计算教学贯穿在解救公主的闯关游戏中,让学生处在充满趣味的数学课堂中,被激发出了探索的欲望,既注重了儿童化,也注重了数学化。在课堂中,学生也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想法,数学的核心素养贯穿在了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

2.在练习中运用趣味计算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元素,计算教学离不开练习,借助练习,学生能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用好课堂上的三个点,实施趣味计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点:课前。在每节课的课前1分钟,开展“芝麻开门”形式的口算。课件出示一组口算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将答案写在练习本上,待时间结束时全班一齐说出答案,并配合课件画面齐喊“芝麻开门”,开启本节课的学习之旅。或者也可以采用“打电话”的形式,学生看题口算,全班齐声汇报答案,答案对了,全班齐喊“叮铃铃……”,老师模仿接电话:“喂,是101班吗?我们要开始上课了,准备好了吗?”此时,学生会兴奋地喊“准备好了”,上课的欲望被激发,从而成功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点:课中。根据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和爱玩的天性,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投其所好”,设置儿童喜欢的活动型计算。比如在“7的乘法口诀”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学习完新课正好比较倦怠时,教师适时地引入拍手记口诀、对口令等活动,恰到好处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课中也可以选用操作简单的小游戏,比如掷色子说口诀,在学了6的乘法口诀后,用两个普通的色子,两人或四人一组,一人抛色子,同伴说对应色子点数的口诀,看谁说得又对又快。这种趣味计算小游戏,操作简单,容易实现,通过动静结合设计教学,既消除了学生学习的倦怠感,也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三点:课后。在学完“8”的认识之后,老师带着学生们做“找朋友”的游戏,请8名学生上台,分别编号1、2、3、4、5、6、7、8,让他们自由找出8的好朋友,速度快的为胜。因为是游戏的形式,所以学生们显得特别兴奋,他们不会觉得这样做是无聊的事情,而是充满兴致地进行分组。还可以做“钻山洞”的游戏,请2名学生上台手拉手举起做山洞门,其余学生在门外,其中一名学生报8以内的数,山洞门外的学生听到后报数,报的数要正好组成8。说对了,顺利过山洞,说错了,则重新排队。当然,这种玩法适用于10以内数的分成。这样的游戏为教学增添了乐趣,在游戏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在课外生活中运用趣味计算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可以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将课内的趣味计算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堂上打开的这扇趣味计算之窗,让学生体会到窗外数学世界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外布置一些有趣且具有探究性的计算作业,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领悟数学内在的涵义。

比如学了“20以内的加法”之后,可以充分发挥纸牌的作用,设置纸牌游戏。具体玩法:两人一组,将纸牌平均分成2份(除掉大小王,规定J=11,Q=12,K=13),每人每次按牌顺序出2张牌,牌背朝上,双方猜拳,猜拳胜利者根据自己两张牌的大小,决定是否要换对方任意一张牌,最后揭牌:谁的牌之和大,则谁为胜。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先计算自己两张牌之和,还需要判断自己这两张牌之和在整副纸牌中所处的位置,再考虑如果跟对方换牌后自己是处在劣势还是更有优势,这些一连串的思考及判断都需要亲身的实践,这是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所不能替代的。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得主动,还练得有效。当然,这个猜拳纸牌游戏还适用于20以内的减法,口算乘除法等。这种在经历中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中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儿童有意识地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很好地促进了儿童数学概念的建构,提高了计算能力,并发展了数学素养。

总之,在计算教学中如能充分考虑孩子成长的规律性,借助趣味计算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他们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最终必能达成夯实四基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李学书.国内外家庭作业比较研究[J].教育学术,2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东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小学数学低年级特色作业——趣味计算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8GH20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晓玲,生于1983年1月16日,任教于东莞市石排镇独洲小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