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驻外记者、留学生、科技公司员工、外交官……美国变着法子“刁难”在美国或要去美国的中国人。虽然每次只“动”很小的比例,但从风吹草动到风声鹤唳,时间的累积效应给人无形的焦虑感。
谁都不是被吓大的,贸易战打成这样,我们已经知道特朗普政府的能耐;他一再呼吁甚至“命令”美资从中国撤出,但应者寥寥。
真正需要担心的是美国国会出台的一系列涉华法案。除了最近的“小范围封禁抖音海外版”的立法遭遇了一些反对票外,绝大多数法案都是以全票或接近全票的姿态过关,而特朗普也都一一签字,没有象征性的反对。这说明对中国发起新冷战,至少在美国的行政和立法两大分支取得了一定共识。
即便这样,中美新冷战会否变成现实,中国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简单说,既要在关键处“针尖对麦芒”,打掉少数明星政客的痴心幻想;也要在非关键处“保持灵活性”,面向地球村体现我们的大国气量、开放气度。
除了硬招,还有软招,我们就不会轻易中了美国一些人的圈套。他们的尽情表演,未必在美国国内有多少观众,很大程度上就是演给中国人看的;只有中国作出超常规的强烈反应了,他们才能把其议程“出口转内销”,用于经营他们自己的政治形象,获得选举加分。
所以,明辨美方相关措施的民意支持度,是我们做政治功课的第一步。
拿驱逐外交官来说,这事可大可小,小到美方不愿主动提,大到可以往断交联想。怎么判断?
首先,美方起初支支吾吾,“保护美国人的知识产权和私人信息”言之不详。其次,美国国务院做这种敏感决策时,国务卿还在欧洲访问,而防长埃斯珀刚表达“年内访华”心愿。再次,这种事近几年美方对俄罗斯外交官也做过,还不止一次—奥巴马以俄罗斯干涉美国大选为由,驱逐了35人;特朗普为了摆姿态,借着英国追究俄特工“跨国投毒”之机,一下子驱逐了60人。最后,这次事情发酵后,有明星政客借机炒作“间谍中心”。
不难看出,美方虽然是因循旧例、有备而来,但此事民意基础存疑,很可能是一小部分政客的“挑衅之作”。对这种行为的有限反击,不会触怒美国基层民意。即便美方遭到对等报复,其首先面临的也将是向国内民众解释为何要蓄意破坏中美关系。
有种观点认为,中美关系正处于“自由落体”状态,因此没有下限。这种描述不够准确,“自由落体”是一种没有足够阻力就自动加速的状态,那意味着中美关系会越来越糟,越来越无法收拾,直到触底碰壁。
其实,你可以把中美关系想象成“野外漂流”,有颠簸、有加速、有回旋、有浪花,但不是没有托底,更不是非得覆舟。
还是以俄罗斯为例,在美方两次大规模驱逐俄外交官的中间年份—2017年,美方就曾关闭俄驻旧金山领事馆。起因也很简单,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对俄新制裁法案,而次日俄方宣布缩减美在俄外交人员,所以美方接着报复。
作为中国人,你会觉得俄驻旧金山领事馆被关闭,是标志性的节点事件吗?恐怕不至于。因为俄与西方陷入新冷战,是2014年俄吞并克里米亚之后就发生的事,而新冷战,绝非只在美俄之间发生,因为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注定它将是超越双边国家利益、会得到美国盟友响应的。
举凡外交争端,总可以调解,并非不可逆的进程。要是普京没有冒险拿下克里米亚,也许特朗普上台后,就有政治资本去扭转对俄關系。所以,防止上纲上线、保持灵活性,是中国外交应有的基本功。
美国选举年,选民都知道白宫“对抗中国”的姿态有何意图,我们更没必要跟着其一举一动配合入戏。而且从特朗普对盟国的轻慢来看,要将阶段性的中美贸易战,变成需要欧洲盟国普遍入彀的新冷战,难度不是一星半点儿。
如学者王辑思所总结的,美国是靠国内变革才赢得冷战。中国要借鉴苏联教训,更要汲取美国经验。美国学者傅高义称,中美有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为此“必须加强美中领导人间的理解”。而当下更多的高级外交会晤,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去促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除了讲“中国有权强大,美国必须做选择”,更要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