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西蒙
从三农问题得到政府与知识界高度重视后,如何在现代化转型中更好地促进乡村发展、保障农民权益,就成了有识之士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几乎没人否认,在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浪潮中,广大农村地区遭到了空前的冲击。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不仅是城市走向深度改革与对外开放的过程,也是农村不断蜕变与革新的过程,只是这个漫长的过程注定存在痛苦,甚至艰巨的挑战。
目前,精准扶贫成为不少农村面对的现实问题。对此,从中央到各级政府都在政策与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精准帮扶成为基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能下大功夫解决农村的贫穷问题,当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而从漫长的历史尺度上看,这也是为了解决中国现代化转型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在經济层面彻底结束中国几千年来都没有解决的农村积贫的问题,由此巩固国家治理的基层体系。
乡土问题可谓中国现代化的“转型之锚”,广大农村地区并非在转型中一定要走向凋敝。而且,没有一个国家是在忽视农村问题的情况下,从容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在于土地,人少地多、生产效率不高是我们面对的资源与技术层面的问题,但从根本上看,还是制度层面弹性较弱与革新能力有限所致。不论是本世纪初废除农业税的重大举措,还是当前全力扶贫的做法,都是顺应时势的政策与制度层面的改进。随着现实的变化,更多具备现实可行性与前瞻性的举措应该得到合理落实,真正实现对农民权益的保障。
经济层面的改进与保障还只是“万里长城第一步”。古人讲,“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现实中,当越来越多的农民住上小楼,甚至能开上私家车的时候,就应当在法治与文化层面实现更多进步。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不少农村帮扶政策,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甚至有人认为只要农民在物质条件上提高了,一切问题都能解决。但事实上,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如果只是看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却忽略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在拉大,甚至个别农村存在脱贫后返贫的现象,则无助于现代化的合理转型。如今,一些商家注意到农村“下沉市场”的庞大商机,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当然具备强大的潜在消费能力,但如何帮助他们有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与消费素质,则是当前很关键却缺乏社会共识的问题。
更何况,一些地区在农村改革的落实中,仍存在简单粗暴的做法。那种不讲究实际,只是为了某些政绩和“数字层面亮点”的举措,表面上是助推了农村改革,但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揠苗助长,最终毁掉的还是农村的资源与农民的权益。对此,不论是农村问题的研究者,还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者,都需更加审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