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兴平,孙艳争,金艺鹏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海淀100193)
猫心源性动脉血栓栓塞(Cardiogenic arterial thromboembolism,CATE)是一种临床致死性疾病,与潜在的心肌疾病相关,如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最常见的是肥厚型心肌病[1]。大多数猫为突然发病,且发病前无任何表现,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栓塞部位、动脉阻塞程度和栓塞持续时间[2],若在急性发作的前72 h内及时进行治疗,4~6周内患猫肢体运动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1]。
图1 腹主动脉末梢栓子(箭头处)
图2 腹主动脉末梢栓子消失
1.1 基本信息 美国短毛猫,18个月,雄性(去势),体重4.21 kg;正常免疫、驱虫。
1.2 病史 患猫自幼活动量小,但未见明显运动不耐受。就诊当天早晨,畜主突然发现患猫双后肢无力,趴卧地上无法站立,后肢发凉。
患猫精神尚可,体格评分3/5分,脱水程度<5%,黏膜粉红,前肢神经、肌肉正常,双后肢瘫痪,肌肉反射及痛觉均减弱,关节活动性良好,偶尔可以足背侧托地行走,甲床血线发绀。听诊可听及心杂音,心率180次/min,未听及明显异常呼吸音,呼吸频率25次/min;肛温:36.7 ℃,触诊双后肢肌肉敏感、股动脉缺失,后肢皮温较前肢低。
3.1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
3.2 生化检查 生化检查异常结果见表1。
3.3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7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90 s,提示凝血功能正常。
表1 生化检查异常结果
3.4 影像学检查 心脏超声IVSd:7.10(2.2~4.0),IVSs:8.95(4.7~7.0),LVWd:5.82(2.2~4.4),LVWs:8.39(5.4~8.1),提示左心室壁肥厚,以室间隔增厚为主,未见明显左心房扩张,超声结果提示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最后分支处可见明显血栓,长度>1.4 cm,结果见中插彩版图1;X线检查:未见胸腰椎及心影轮廓异常。
3.5 诊断结果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超声结果,确诊该猫患动脉血栓,可能为心脏来源。
患猫住院治疗,就诊当天使用普通肝素钠(先静脉注射:250~375 单位/(kg·bw),然后每6~8 h进行皮下注射150~250 单位/(kg·bw)、布托啡诺、常规补液。使用普通肝素钠期间监测APTT值,保证在基础值1.5~2.0倍范围内;第2天开始使用氯吡格雷治疗,为防止药物间相互作用,停用普通肝素钠1 d,治疗第3天起开始使用低分子量肝素(达肝素钠)。
经住院治疗7 d后,患猫双侧股动脉及双后肢活动性稍有恢复。超声扫查可见患猫主动脉栓子消失,见中插彩版图2,肛温39.5 ℃。虽双后肢仍无法站立及正常行走,但肢体温度和脉搏均有恢复;右后肢腓肠肌肿胀、趾部肿胀发热。畜主要求将患猫接回家继续治疗,用药方案:氯吡格雷(18.75 mg/d,连用7 d,口服)、达肝素钠(100 IU/(kg·bw),2次/d,口服)。
患猫在家持续用药1周,停药约1周左右后,双侧患肢运动功能逐渐恢复,出院第37天,双后肢运动功能完全恢复。现运动功能正常,未继续用药。
所有类型的心肌病都有可能会引起猫动脉栓塞,尤其是肥厚型心肌病,大多数栓塞起源于左心,左心房显著增大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但也可偶见左心房大小正常的肥厚型心肌病患猫发生动脉栓塞[3]。血栓形成可能是由心内膜表面内皮损伤、血流状态或血液组成成分改变引起,当腔内血栓进入循环系统,可能导致远端动脉阻塞,继而引起组织损伤或器官梗死[4]。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栓塞部位、动脉阻塞程度和栓塞持续时间,常见部位为腹主动脉末梢。典型症状包括:患肢动脉脉搏缺失、肌肉苍白、触诊疼痛、皮温明显降低。家养猫发病率最高,阿比西尼亚猫、伯曼猫、布偶猫、缅因猫等也非常常见,中年猫发病率相对更高[3]。
根据该猫的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初步怀疑其可能患动脉栓塞,超声扫查确诊存在动脉腹主动脉末端栓子。患猫双侧后肢均瘫痪,不排除同时存在脊椎疾病,因此拍摄X线片进行排查,结果表明,脊柱无明显异常。听诊可听及心杂音,心脏超声表明存在肥厚型心肌病,未发现明显心腔内栓子,无法准确判断栓子来源为心腔,但由各检查结果表明,患猫不存在其他与栓塞相关的疾病,判断该患猫动脉栓塞最可能为心脏疾病所致。生化检查结果可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升高,提示存在骨骼肌损伤和坏死;肌酐、尿素升高,提示存在氮质血症。双后肢瘫痪、肌肉反射减弱是由于栓塞而继发的缺血性神经肌病所致。治疗过程中,右后肢腓肠肌肿胀,右后肢趾部肿胀发热,提示可能存在静脉栓塞,推测为心源性栓子所致。
理想的治疗目标是重新建立动脉血流,防止栓子进一步形成、扩散,提供支持护理,防止发生肢体坏死等。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能抗血栓及减少猫的活化血小板释放血管收缩物质。由于阿司匹林可能存在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并且有研究表明其治疗效果不如氯吡格雷[4],因此该病例中首先考虑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栓治疗。氯吡格雷按推荐治疗剂量(18.75 mg /d,连续7 d,口服)用药[5]。研究表明,其在72 h内能发生最大的抗血小板作用,患猫患肢肢体功能会在1~2周内开始恢复,停药后约7 d内作用会消失,几乎没有不良反应,使用时不需要进行凝血监测[1]。
除抗血小板治疗外,抗凝剂同样能减少血小板聚集、限制已有血栓扩大、防止动脉栓塞复发。普通肝素是急性治疗期较好的选择,给药方案一般是先静脉注射250~375 单位/(kg·bw),然后每6~8 h进行皮下注射150~250 单位/(kg·bw),给药期间需进行凝血监测,保证aPTT延长至基础值的1.5~2.0倍[1]。低分子量肝素(达肝素钠、依诺肝素)是普通肝素的更安全替代品,治疗出血风险低,达肝素钠的推荐治疗方案:100~200 IU/(kg·bw),2次/d,皮下注射;依诺肝素推荐治疗方案:1.0~1.5 mg/(kg·bw),2次/d,皮下注射,一般不需要进行凝血监测[6-7]。为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第1天使用普通肝素后,停药1 d继续使用达肝素钠治疗。
动脉栓塞会引起剧烈疼痛,疼痛管理非常重要,该病例在治疗过程中持续使用布托啡诺每1~3 h按0.15~0.5 mg/(kg·bw) ,皮下注射)进行疼痛管理,利于动物更平稳的恢复[1]。此外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若发生再灌注损伤可能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电解质异常(低血钠、低血钙,高血钾和高血磷),因此治疗时需注意持续监测肾脏功能和血清电解质浓度[1]。
患猫住院治疗第7天,超声扫查未见腹主动脉末梢栓子,判断为栓子转移。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测CATE,抗血栓治疗是预防CATE复发的主要手段[2]。建议每日给予低分子量肝素(达肝素钠:100~200 IU/(kg·bw),1次/d,皮下注射)及氯吡格雷(18.75 mg/d,口服) 进行预防[1,4];由于该病例畜主无法喂药,因此未能长期用药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