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市栖霞中学积极推进课堂改革,形成“动力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主要以“情境创设—提出问题—探究学习—迁移练习—创新应用”为基本路径。其中,情境创设能帮助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智慧的生成,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动力课堂”教学模式;情境创设;课堂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2-0061-02
【作者简介】崔鑫,南京市栖霞中学(南京,210046)教师,一级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要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地投入到语文实践中。”“情境”作为“动力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支点,贯穿课堂始终,它指的是教师依据教学文本,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情形与气氛。那些可以触及学生内心,激发学生想象的情境将成为打开学生通往主动探索之门的钥匙。栖霞中学语文组认真学习并落实《课标》精神,在探究学校“动力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创设情境,涌现出了许多精彩的课例。
“动力课堂”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科关键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体验、探究和反思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情境创设—提出问题—探究学习—迁移练习—创新应用”为基本路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作为整个课堂的起始环节,情境设计的巧妙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的投入度。
在苏教版高二语文《兰亭集序》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张灵贵导入新课时利用王羲之侧卧坦腹的图片,让学生猜成语,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随后再讲述“东床快婿”的故事,意趣相生,环环相扣,颠覆了学生惯常印象中的王羲之的形象。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自觉地对比作者形象,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认识。
“动力课堂”教学模式所提倡的情境是生动而又典型的。不论是选择何种情境作为导入的方式,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都需要在真实的语言任务中进行综合考察。具体与抽象是相对的,典型与普遍是相对的,无论是以图片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还是以故事带入情境,抑或是其他形式,各种预设都必须致力于激起学生形象的认知和情感的共鸣,这才有可能使得情境设计成为提升课堂效果的前提,从而更流畅地达成课堂学习目标。
“动力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并不是孤立的个体,情境创设可以联系实际、贯穿始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蕴含知识,建立学生日常的生活体验与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联系,让知识在学生已知、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生发而成”,这样,才能赋予知识以确切的意义,才能促进知识融入学生鲜活的生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苏教版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一文主题明晰,哲理性强。教师张克秀上课伊始就给学生出了两道难题:为什么是“山”?为什么要“像山一样思考”?课堂延伸一直围绕着这个问题在寻找答案,情境贯穿始终。从敌视到同情,学生一直都在“山”里和作者周旋,随着作者的情感而改变认识,加深认识。从走进大山再到走出大山,完成了一次思维的探险,收获了一份责任的答卷。课后,张老师还将情境延续,请学生以某山林景区管委会的身份,拟写一份景区开发建议书,这份作业和时代紧密相关,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引导他们将课本中的理论灵活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并且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动力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教学情境一定是互动而有意义的。皮亚杰认为,“强迫是最糟糕的教学方法”“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一定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成为认知的主体,除却收获文学审美,更能以同理心思考作者的情感导向,形成有效反射,再以语言描绘情境,形成一个闭合的教学环,为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链打下坚实的基础。
“动力课堂”教学模式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动力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推进实践中被教师接受,被学生认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证明了它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文学常识一直是高考语文绕不开的考点,近几年更是成为热点。文学常识的教学不但烦琐,而且不易于被学生理解。针对“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点,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小明穿越到明清时期去参加科举考试。作为“童生”,他考上了就被称为“秀才”。他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不仅考上了,还位于第一,因此,被封为“案首”。接下来,为了实现去中央当一品大元的梦想,他坐着马车跋涉千里赶赴省城,参加了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他又一次顺利考上,成为“举人”。接下来,就要面见天子。这场会试一旦成功,他就会有新的称呼——“贡士”。等面见过皇帝,也就是殿试后,他的仕途就此被决定……刚入职两年的教师戴蔚雯将这样的教学设想搬上了课堂。
对于学生认知层面的学习,情节性较强的故事和相对夸张些的内容更有利于學生记忆。所以在讲解“科举制度”的时候,教师就编撰了一个穿越的故事。学生看着自己熟悉的同伴演绎士子科考的艰辛,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就更为深刻。
“动力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多元的解读与创造。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学生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以表演体会情境,以参与促进积累,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