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素然
摘 要: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催生了各高校的“思政”建设,艺术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提高教学能力、充实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是对思政元素在艺术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尝试。
关键词: 课程思政 艺术类专业 实践路径
1.“课程思政 ”内涵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负责人提出:“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做到所有课程老师都承担‘德育任务、肩负‘思政使命,所有课程教学中都散发‘德育味、飘起‘思政味。”
从以上讲话精神可以看到,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要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浓郁思想政治工作氛围,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庄严使命的顺利完成。
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的是文化宣传与传播、产品设计与推广、形象表达与呈现等与文化、文明传播相关度极高的工作,既是美育的传承者,更是德育的实践者。因此,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水平,陶冶道德情操,培养价值意涵、设计精神,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艺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2.“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自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按照“统筹布局、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出台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基本实现全市高校全覆盖,每校给予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促使“课程思政”理念、育人根本任务在所有高校落地生根。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提出“100%的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融入德育元素,专业课程德育重点建设项目达到100门”的双百建设目标;上海师范大学启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以“组团式”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绍兴文理学院自2016年开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要素分解,提炼出了106个德育元素,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选择性将这些德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
高德毅、宗爱东指出“课程思政”实质上不是加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王焕良认为专业课程要善于创新,在专业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统一起来,促使学生产生道德情感,实现智育与德育的相互促进。
“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正在全国各高校逐步推广和进行,相应的理论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在专业课程实践方面的经验、做法及总结还不系统,尤其是对专业课程在德育目标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及达成度评价等方面的案例研究较少,需要更多的高校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实践和研究,真正构建全员育人的较好态势。
3.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3.1应用型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现状和特征分析
“课程思政”的主体对象:学生、教师和专业课程三个对象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体。
首先是学生现状及特征分析。艺术类专业学生往往被贴上“另类”、难管、个性化等污名化标签,特别是应用型高校,给人的直观感觉是文化素养不高。笔者多年与他们打交道,觉得这类学生整体上还是呈现出积极自信的精神面貌。因此,需要通过调查他们的学习动机、为人处事的态度、专业课程学习表现等,从中分析原因,归纳特点,有的放矢,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
其次是教师现状与特征分析。艺术类专业教师大多数是国内外知名的艺术院校毕业,也是高校中比较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群体。一些人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随性,不喜欢受更多的制度约束。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了解他们的教学现状、想法,分析他们在推进“课程思政”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于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课程思政”,是十分有必要的。
再次是专业课程现状与特征分析。艺术类专业课程与通识课、专业实践课共同构成一个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作为应用型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不仅要着眼于专业知识中嵌入德育元素,更要着力在专业实践课中如何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如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另外,设计类课程作为一种面向大众传播的作品呈现,设计者体现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都需要通过专业课程这个载体实现,因此,需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特征,为后续教学设计打下基础。
3.2应用型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实施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既需要遵循一般教育规律,又需要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教师、课程特点,不断挖掘有效载体和路径,从教师、教材(内容)、教学和评价四个层面着手,整体设计、循序渐进,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引领有机结合。
首先是教师层面。要吸引教师深度参与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必须从教师思想教育、教师思政能力培养和教师激励机制方面入手,通过各种渠道,做好专业教师的思想工作,让教师树立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的信念;针对艺术类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读书活动、学术交流、时事研讨文化讲座等举措,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以激励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投入,让教师能沉得下心、课堂上用得了心,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影响。
其次是教材(内容)层面。专业课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现有课程大纲一般对知识、能力目标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但对育人或素质目标没有要求,甚至有要求也比较粗糙,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标准制定中,对实施“课程思政”的课程进行内容重构,制定课程育人规范,明确育人目标;教材因更新较慢,难以适应内容调整的需要,但可结合幕课、视频课资源平台,上传中国传统文化、“一带一路”建设、“大国工匠”等优秀视频资料,通过二维码链接、微信扫描等新媒体手段,作为背景知识的补充,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
再次是教学组织层面。要实现“课程思政”的隐性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教学设计是关键。要做到精准,如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教学素材的准备上、课程作业的布置上都有文章可做。教学方法要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取翻转课堂、成果导向、项目化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适应艺术类学生课堂气氛活跃的特点。
最后是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课程考核及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除了重“术”外,还要加入“道”的考核,达到知行合一,改变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上,不仅看学生通过该门课程学到哪些专业知识、技能,还要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上有什么提升,才能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3.3以“三维动画基础”为例的实践探索
该课程是动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功能是使学生了解三维动画制作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提高三维模块落后阶段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因此,在進行课程标准设计时,对课程教学目标中的素质目标做了充分的描述: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够形成踏实肯干、独立探究、积极严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不断克服困难,具备善于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规范意识、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创意创新设计的满足感和动画行业标准规范意识。
第一,课程团队建设。课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积极开展教学活动中逐渐优化课程团队,通过各种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沙龙等活动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吸收校内外优秀技术骨干进团队,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课程团队建设中制定激励政策,对产生优秀作品,积极参与教学建设的成员进行物质鼓励,提供培训机会,成效显著。
第二,课程内容建设。课程按照模块化组织知识点,由浅入深逐步进阶,既保证单个作品的完整性,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逐步内化课程内容,实现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并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完整的作品,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及学习兴趣。在课程案例的选取上,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让学生观看国产三维动画短片,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同感。
第三,课程教学设计。应用型本科专业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能力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本课程教学实施“支架式”“项目驱动”“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三维动画基础知识模块、动画场景制作模块,引入“支架式”教学模式开展课内外教学活动。在课程教学中注意运用显性插播、隐形植入的方法。通过教学短片赏析,播放中国风动画作品,师生共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作业,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物模型、卡通角色模型、道具模型模块,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实践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基本方法,使其符合行业规范;在制作复杂模型的过程中,锻炼学生不断克服困难,具备善于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注重“开好局,结好尾”。开好局是指精心设计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结好尾是指要善始善终,脚踏实地复习,建立学习反馈机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从而树立积极、自信的学习态度,为这一阶段的学习画一个满意的句号。
第四,课程评价方式。在课程评价方式上,该课程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终结性评价采用一人一题的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主要考查学生对给定效果的结构分析能力,制作技术的掌握程度及熟练程度;过程性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坚持实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合作、诚信等良好品质。
4.结语
应用型高校以培养适应国家、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除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能力外,对高素质的要求是培养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较强的政治觉悟、良好的道德品质、深厚的文化素养,能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示范者、传播者。“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制度,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晓昧,鲁家皓.基于艺术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10):117.
[2]李欣.高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思政建设途径研究[J].才智,2019(18):86-86.
[3]蒋丽娜.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化实践与思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9(2):72-73.
[4]邵杰.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高考,2018(30):15.
[5]邢伟,郭晓彤.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讨——以“公共关系”课程为例[J].职教通讯,2018(24):16-21.
[6]张世铮.高校专业课程导入思政教学元素的探索与实践[J].长江丛刊,2019(9):187-188.
基金项目:宁波财经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9kcbz09;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编号:156242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