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虞文征》“胜迹”文探论

2020-07-27 15:58冯梦玉金佳妮龚心愉
文教资料 2020年13期
关键词:明代文人

冯梦玉 金佳妮 龚心愉

摘    要: 《海虞文征》为晚清著名文人邵松年所编,在编选体例上,效仿《文选》,按文体分类编次,所选文章内容丰富翔实,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胜迹”文隶属于其中的“记”类文体,所选文章既有记载常熟名胜古迹的史实,又有描写当时文人结社唱和的逸事,有一定的文学及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 海虞文征    胜迹文    明代    常熟    文人

邵松年所編《海虞文征》三十卷①,以保存常熟地方文献为宗旨。在所作《例言》中,他提到编写《海虞文征》是“因修志而辑”“补志中所不能备”。庞鸿文也在《〈海虞文征〉跋》里提到该书“摘取要言,附注新志,用资考证,兼省翻检”,可“与邑志如骖有靳”。可见,本书对地方文献做了充分的考证和补充。此外,《海虞文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编录形式上参仿《文选》,“于各部门依类编次,俾易检阅”,分为书、序、碑、记、说等体例,所选内容丰富翔实,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其中,“胜迹”文,专选与常熟地方名胜相关的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及历史文化价值。

一、“胜迹”文中的常熟名胜

《海虞文征》中收录了不少览胜之文,作者在游览胜迹时记录感受,并介绍相关历史遗迹的渊源与变迁。如元代段天佑《空心亭记》,明代李杰《重建空心亭记》,明代陈察《重建读书台》,便分别书写了常熟兴福寺内空心亭、昭明太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文以载史,这些文字使遗迹的实际景观、历史渊源与思想文化风貌得以重现。

兴福寺(古称破山寺)在常熟闻名已久。寺庙始建于齐梁年间,后遭遇毁坏,直到明朝正德年间,由知县胡巍主持重建。“直破山之麓,有寺曰兴福。涧流绝山而下,潴为深潭,潭之上有空心亭”。(元·段天佑《空心亭记》)“后人作亭其上,实土潭心以为亭基,四周所余不过数尺,水源尽窒,茂草丛生”。(明·李杰《重建空心亭》)对比两篇文章中对空心亭的描写,可见明建空心亭是在其旧址依潭而建,且基本还原了亭子最初的样貌。透过文字,可窥其所依附的破山寺之风貌。著名诗人常建游历此寺时,有感于这座齐梁古刹幽深秀丽的景致,写下了《题破山寺后禅院》这一脍炙人口的名篇,破山寺因此名闻天下,诗歌笔触简洁凝练、笔调孤高杳渺,描绘出清淡明秀的山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更是将这座古刹幽深寂静的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常诗之后,空心亭、破山寺不再是普通的寺庙亭阁,已然成为文坛之上的精神象征。当人们进入草木葱茏、山泉清凉的破山寺中,便仿若进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般虚静玄远的禅境里,其中寄托了文人内心深处对澄澈空明心境的追求。

常熟另一处闻名天下的历史胜迹莫过于读书台。“山东南麓有致道观,观后有台”,读书台位于虞山东麓,因南朝梁昭明太子在此读书而久负盛名。南朝昭明太子喜爱游历,足迹遍布各地。读书台在此选址,可见不俗。在陈察的《重建读书台》中,对读书台周围环境有详尽的描绘:“松竹深中得遗址,巍然峻突”“平直天成,负层密,面平湖”“既郊坰农圃,江海远峰,气象万千,毕献目睫,胸次一开”,寥寥数笔,便将读书台的历史风貌重现于读者眼前。遗址虽隐藏于松竹深林之中,幽雅静谧,却坐拥高处,视野宽阔,占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游览于此,既能使人感到幽深秀丽的自然之乐,又能让人胸中豁然,获得逃脱于尘世之外的超然感受。除了景色秀丽宜人可供欣赏外,读书台重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一方面后世通过吊古缅怀,表达对这样一位“生而聪慧”“性宽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贤才的思慕,另一方面能体现后人对继承先人遗志,以大厥成的人生理想的追求。

二、从“胜迹”文看常熟文人的唱和活动

在《海虞文征》的胜迹文中,还收录了部分唱和诗文,这是对当时虞地文人活动的写实。明时苏州文坛结社风气浓厚,文人常常结伴游览名胜并作诗文、互相唱和,以此为一时之盛。《海虞文征》中所收录的《雅集亭记》,便记载了当时常熟知县计宗道与杨循吉、钱仁夫等名流大家同游尚湖,齐聚于雅集亭吟咏唱和的逸事。“管弦繁兴,佳音入耳。笑谈酣歌,声振林壑。于是隐君首赋一诗,余既勉答,众亦揽笔不辞”。于林樾中漫饮清谈,唱和作诗,颇尽雅致,而有魏晋“曲水流觞”之影。期间亦留下无数锦绣佳句,如章格的“仰观天际秋无限,坐待松梢月有光”。桑瑾的“十里青山一亩堂,万松环拱浮云长”。沈海的“丹井寒泉通地脉,石池明月共天光”,等等。这些诗句皆格调高远、气韵平和,体现出相似的创作风格,这也是虞地作家群结社唱和过程中相互影响的结果。

陈逅的《水帘洞记》在对水帘洞“苍崖翠壑,万松掩映”景观纪实的同时负载了邑大夫孟侯和文人白君的游览唱和。主客觞咏于天地之间,而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将酒作为放纵精神寄托情感的需要,体现了其放旷不羁、洒脱自如的个性,这亦是当时文人性情上的部分缩影。

时过境迁,无论是历史遗迹还是人的交往活动,也许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遭遇一定的淹埋而有所损灭,但此正是文学的价值,能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历史,记录下背后蕴含的精神,使之上升成为某种文化的象征。让后人循着文字窥探前缘,重建名胜古迹、重现前人活动,使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得以保存、延续。因此,胜迹文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实际景观历史有所记载,还有传承千古文脉、延续深刻思想等多重内涵。

三、“胜迹”文的情感抒发

在这些“胜迹”文中,文人毫不吝惜赞美之言,抒发出对常熟山川古迹的热爱之情。

如傅玉良所做的《朗吟亭记》,文章赞美“天宇澄碧、山云凝翠”“湖光万顷、汪洋荡激”之风光,认为尚湖之景堪与岳阳洞庭相媲美,好风南来之时,亦让人有“肌骨飘飘然似欲乘飞鸾跨黄鹤,拉纯阳以遨游于冲汉汗漫之境,恍不知人世之有氛壒也”的感受,景色秀美至极,让人飘飘欲仙仿若霄汉间遨游,乐极而忘俗,只觉此心畅快。《水帘洞记》里也有类似的表达,水帘洞景观奇胜,入眼可观飞泉涧流百态千姿“或徐或始,或细或巨,直若铺练,曲若走蛇,员若规旋,方若矩列”,入耳可听潺潺水声“若戛玉铿金,奏萧管而操琴瑟”,因此让作者与友人只觉“景与意会”,堪持觞共醉于这“佳境天设”之景,并得以“浣垢”“氛身”而觉心安。更有周时望《乐山亭记》中“栽植四时花卉、松竹之类,予每于风和景明之际挈一二知己,登眺于兹,笑谈歌咏,尽日而还。非悦耳目之欲,乃得性情之正”。植苍松翠柏,闻鸟语花香,与好友登临远眺,如此惬意,如此舒畅,让乐山亭成为周时望修身养性的“心灵之庐”。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人们徜徉天地,流连美景,从中获得心灵的自由与慰藉,体现出一种向“隐”的精神。对自然的欣赏崇拜,对世俗的叛逃厌弃,对自由身心的追求渴望,是贯穿胜迹文的主旋律。这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首先便得因于经济因素,明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在物质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之富足,当时民风偏向自由、闲逸,人民思想上趋于包容、开放,给予文人自主创作的空间,使其更重创作主体的感受与体验,不受俗制的约束,能杂百家之言,发展自由自觉之文学。其次是科举制度,对文人思想施加相应的影响,当时江南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然科举之路愈加闭塞难行,很多人考至耄耋白首也终无建树的事实及纵有才华难以及第的打击,致使许多文人选择遁世林壑,追效佛老,以此求取精神上的平衡。在道义上他们表面丢弃“兼济天下”的传统转而宣扬出世之心,实际上仍是一种对文人怀才不遇窘境的规避与逃离,科举正道金榜题名的诱惑与现实制度缺陷所构成的矛盾,让他们深感无力与挫败,但在封建社会,这种状况无法扭转。正是时代的打击促使一些人抛弃文以载道的观念而转为追求艺术,以精神之自由弥补现世之失意,因此让当时的诗文歌赋能撇去“经世”的浮沫,呈现出文学素朴本身的状态,带有出世向隐的“纯艺术”色彩。

除此之外,文章里还体现作者的价值观念,如《朗吟亭记》里对涵虚、乐闲二翁甘老林泉的隐士精神的赞颂,《如如山居记》中对释家“不执”“随缘”文化的认可,《煮石山房记》里对名家辩证思维的继承等,体现了当时文人涉猎广泛,思想上兼容并包,不拘于一家学说的特点。

四、“胜迹”文的文学价值

在胜迹文所选的文章里,亦可以发现其写作上的共同特点。首先从内容上看,便是作者们都“以史入文”,将历史典故或县邑之事融于文中,以此引出写作对象。如《朗吟亭记》以邑地二翁之事作为建亭之因,《煮石山房记》以记录杨侯之功勋作为室名之由,其间还夹杂当时所兴的“毁淫祠”的运动,文史结合,能让后世对建筑的历史渊源有一定了解。其次从写作特点上看,不难发现,文章用词都偏清丽风雅,且都景中藏情,因而余味悠长,耐人深思。内容上以览物抒情为主题,或加入前人诗词故事作为丰富补充,读来骈散结合,辞藻优美,颇有寄情山水、自由唱和的放达之感。这有异于当时吴地盛行的华丽文风。文人结社和唱和的风气,与魏晋风流有颇多相似之处,因此有复古之势,这些文章的文学价值可见一斑。

计宗道在《雅集亭记》中写道:“时维弘治甲子之秋,四顾澄霁,万籁明爽,清觌萧飒,沁骨沦肌,尘氛祛除,心闲神澹。既而月满平湖,光摇万顷。暝烟漠漠,起于冮皋,灏露零零,被乎松竹。”文辞简洁大方,气象颇为阔大,仿若有包罗天地之势,“月满平湖,光摇万顷。暝烟漠漠,起于冮皋”。两句描绘了由黄昏转入月夜的尚湖之景,在广阔的水面上闪烁着别样的光彩,水天合一之处还残存着黄昏未散的云霞,水荡漾开的同时让人身心融入这片湖山,寥寥几句便令人为这一处所在而神往。辞藻优美,而颇有气势,细嚼可体悟作者对此明爽之景的喜爱。之后的赋诗“七星老桧风霜饱,一鉴平湖水月光。幸与嘉宾同乐此,箇中殊觉宦情凉”则与前文形成对此,此诗平实浅显,素笔白描间刻画了饱经风霜的老桧与水月相融之象,淡词秀景之中蕴藏浓烈真情,“箇中殊觉宦情凉”。表达出对宦海生涯的厌恶及对自由放达生活的向往,所谓放达,即放开身心、达之于天下,在游览唱和时,文人对于自然美景是十分深情的,对于世间万物都有着别样的情感体悟。不单是计宗道,“以文章意气高一世”的隐君杨循吉写作上亦有此特点,就若他的唱和七言诗“鼓瑟时时惊鸟下,推扉隐隐见湖光。夜深松竹皆含露,漫举金杯吸晚凉”。景物描写细腻,且从个人感知觉出发,让整首诗作更显雅致。用词清丽秀美,对仗工整别致,虽并无一字谈情,但“鼓瑟惊鸟”“推扉见湖光”这样的描述,却能令人亲临其境般感受到他将身心寄托于山水的“真性情”。

常熟诗文于晚明时期渐渐发展到高潮,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果将书中所录的“胜迹”文做横向比较,就可以发现文章以艺术至上为宗旨,作者致力于描绘眼前之景、抒发心中所感,是一种无功利性的自由创作,从中能一窥当时文人之间盛行的追求隐逸、放达身心的风气,这对于苏州地区明清诗文的创作颇有贡献。

《海虞文征》作为对地方文献的辑录与补充,其证史辅志之用在胜迹文里有充分的体现。记载常熟名胜古迹和文人唱和结社的文章,既重现史实,又彰显当地文化特色,而给后世提供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源。胜迹文亦有其文学上的特色,首先内容上多与历史典故结合,能做到有源可溯、有本可求;其次是写法上,用语清丽秀致、典雅脱俗且景中含情,有魏晋文学的风格;再次是思想上,能博涉百家而有自见,随意开放又自由,若结合文人仕途多受挫的时代背景,能体会其在出世入世之间的纠葛及潜在放旷文字底下暗涌的失意感伤。这是当时特有的文学现象,亦是《海虞文征》胜迹文历史文化價值的体现。

注释:

①《海虞文征》有清光绪三十年(1905)鸿文书局石印本,本文所引《海虞文征》出自此本,随文标出,不加注释。

本文是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海虞文征》整理与研究”(XJDC2019165)的成果。

指导教师:孟    伟

猜你喜欢
明代文人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