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20-07-23 06:20王寒田光
商情 2020年30期
关键词:课本剧传统文化德育

王寒 田光

【摘要】中职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中职语文课程的热爱之情,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语文实践活动。

【关键词】传统文化  德育  语文实践活动  课本剧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而传统文化中的热爱祖国人民、崇尚民族气节、强调道德修养、 追求伟大理想等精神品质,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实现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素材。那么,如何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中职语文课程的热爱之情,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呢?笔者将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参加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素质类大赛“课本剧表演”比赛的经历和思考,对这个问题进行探析。

一、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发挥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根据《大纲》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外,应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样既能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又可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就业打下基础;同时,《大纲》要求语文课程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这既是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要实现的,又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以及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对培养当代中职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作为中职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中职语文需要充分发掘和发挥以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语文实践活动,助力中职生成长成才。

二、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体现和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也要有真才实学。这为教师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中职语文教学也应以此为导向,在传统文化中发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内容,发挥好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

(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在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体现。如《诗经》的《采薇》篇中,一名普通士兵为了抵抗外族入侵,忍受着边疆艰苦的生活条件,承受着思家恋家的苦闷心情,为了保家卫国,他奋勇作战,无怨无悔。诗歌从平民的视角,真实生动地表现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在教学中,笔者通过《采薇》一文,整合《诗经》表现爱国主题的篇目,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感受不同人身上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再让学生联系自身谈论如何在当代更好地表达爱国之情。

又如屈原的《国殇》中,楚国将士为了保家卫国,与入侵者浴血奋战,不惜以身殉国,散发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本人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對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祖国的真挚热爱,以及他坚持理想、至死不渝的精神感动着我们。在教学中,笔者结合《离骚》,讲述屈原的爱国诗人形象,再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战争为例,让学生体会中华儿女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道德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

“修齐治平”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反应了古人对道德修养和理想信念的追求。这一思想强调个人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的一致性。在新时代,加强中职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同样需要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结合起来。

《论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中,在孔子的循循善诱下,他的四位弟子分别阐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治国理念,也体现出他们不同的道德修养。孔子的和蔼可亲,子路的坦率鲁莽,曾皙的宁静洒脱,冉有的谦虚谨慎,公西华的谦恭有礼,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从孔子“哂由”而“与点”的结果来看,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和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得以强调。在教学中,笔者以孔子及四位弟子的生平经历为补充知识,从他人的志向谈到学生个人志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同时,通过孔子周游列国、子路为亲负米等故事,让学生对这五人的人格魅力进行打分,明确个人道德修养对实现理想的重要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面对外敌时的勇敢无畏,对待同僚时的宽容大度,以及廉颇负荆请罪时的敢作敢当,无不体现出高贵的个人道德修养。他们二人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而成为志同道合的友人,在国家利益面前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教学中,笔者以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关系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明是非、辩得失。

三、推动语文实践活动创新,发挥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

要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上述知识的讲解和拓展层面,重点在于推动语文实践活动创新,用学生喜闻乐见爱参与的方式,调动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达到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目的。

笔者在参加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素质类大赛“课本剧表演”比赛中,更加认识到通过课本剧的形式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如笔者参与辅导的《春秋相国》课本剧,围绕孔子“堕三都”的故事,表现孔子为实现心中的“仁”和“礼”的理想而奔走、与恶势力抗争的人物形象。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时,对整个儒家文化和孔子个人道德修养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生动地把握;再如《人间正道》课本剧,围绕关汉卿创作《窦娥冤》的经历,将关汉卿急公好义、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和坚信人间正道是沧桑,为底层人民呐喊的理想信念,通过戏剧冲突表现出来。学生在饰演关汉卿等人物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正确价值观念的教育。

在构思课本剧时,笔者会发掘和整合教材中蕴涵传统文化的篇目内容,将其所表现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进行提炼总结,找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融合的部分;在创作中,对故事内容和人物语言进行适当地改编,使其既符合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又不失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排练时,首先让学生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学生在演绎故事和塑造人物的同时,也是对自我进行教育的过程。

受课本剧比赛的启发,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其成为常态化教学手段。如《采薇》教学,让学生参与设计并表演课本剧,通过战士离家、战场杀敌、边关生活、得胜归来等情节表现普通士兵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剧情中体验爱国主义与个人情感。同样,屈原、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和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都通过这种形式加以再现。通过课本剧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应用传统文化的主体,提升了教学效果,也实现了德育目的。同时,这种新颖的形式,融合了新时代的元素,赋予了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新的生命力。

除了课本剧,笔者所在学校还通过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短剧、传统文化小故事等形式创新性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功能,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海凤.简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J].现代交际,2019(13)

[2]霍慧敏.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9(19)

猜你喜欢
课本剧传统文化德育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演出来的精彩不一样的风情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