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丹
摘 要:家国情怀教育是原理课教育目标的应有之义,将家国情怀融入高校原理课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因此本文着力探讨家国情怀融入高校原理课的实践逻辑,主张在内容设计上遵循情感渗透和典型树立相统一,在教学手段设计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育主体上倡导让有情怀的人讲情怀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家国情怀;原理课教学;实践逻辑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国情怀”教育,多次强调要后植和增进“家国情怀”,2019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指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立德树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致力于解开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困惑,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提出了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的价值导向。马克思曾说过:“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因而家国情怀教育是本门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1 家国情怀的内涵和教育价值
家国情怀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珍贵精神资源,孕育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蕴含着个人、家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自古以来一直激励着华夏儿女上下求索,奋斗不已,将家国情怀融入原理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1 家国情怀的内涵
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段论述将个人、家庭、国家纳入到联动发展的链条,衍生出了以“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等观念为思维方式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把个人对“小家”的热爱,拓展和上升为关心社会、经邦济世的责任意识和伦理要求,彰显了个人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在当代家国情怀的核心旨趣就是“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1.2 家国情怀融入高校原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情感状态。家国情怀内在地包含着热爱自己的祖国、承担起振兴民族责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要求大学生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融合在一起,当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选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而家国情怀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兼济天下”的大同目标,是家国情怀的最终理想。家国情怀要求大学生由爱家而爱国,像爱家那样爱国。家国情怀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厘清个人“修身”对于社会和国家的意义,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进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如《四书·孟子·离娄章句上》所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
习近平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因此,大学生实现个人梦想的途径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在追求个人美好生活的道路上,首先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家国情怀融入高校原理课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主动将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就业与社会需要、国家命运相关联,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 家国情怀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实践逻辑
高校原理课应从有效教学视角出发,积极探讨家国情怀融入原理教学的实践路径,考察原理课教学过程中教学要素整合和教学过程实施的有效性,促进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协同发展,从而发挥教学要素的整体功能,提高家国情怀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教学效果。
2.1 内容设计:遵循情感渗透与典型树立相统一
所谓情怀,是指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情感关切和精神追求。将家国情怀融入原理课教学过程,不能生搬硬套,生硬植入家国情怀的空洞理论,否则会影响教学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而是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恰当的案例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比如以唯物辩证法的讲解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相关案例分析,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富强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福祉,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个人和家庭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使命;再比如以普遍联系原理的讲授的切入点,让学生意识到个人与祖国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家与国、个人与民族的关系。同时要选取家国情怀的典型化案例,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国情怀事迹,用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感染学生,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使命。
2.2 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不仅要采用灯光影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需要充分发挥学理分析的强大力量,通过系统而清晰的推导,讲清楚个人、家庭与国家的内在逻辑,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家庭与民族、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的实现建立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进程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理论必须要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从而内化于心并进一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因此将家国情怀融入原理课,既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也要引导学生将家国情怀付诸于“报国行”,因此要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以培养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并积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面向时代,关注社会,知行合一。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厚植家国情怀,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生目标。
2.3 教育主体:倡导让有情怀的人讲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要想在高校原理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家国情怀,首先原理课教师就要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对祖国和民族有深层、持久的情感,始终保持家国情怀。思政课教师身上的家国情怀会影响和感染到学生,有家国情怀的教师来讲家国情怀才更能打动人、感染人,使人信服。此外,原理课教师还要具有传道情怀,传道情怀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意识,它是建立在对立德树人的使命感之上、建立在對思政课及其价值的高度认同之上的,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自觉担当。只有具有传道情怀,原理课教师才能始终心怀立德树人的使命感,不断打磨家国情怀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对每一个学生付出真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成为学生的贴心人,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把个人价值和人生追求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和奋斗中。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N].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3.
[3]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2-04(1).
[4]习近平总书记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EB/OL].人民网-文史频道,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3/0124/c205478-20316283-3.html.
[5]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6]刘建军.思政课教师要做有深广情怀的人[N].中国教育报,2019-0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