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众心理

2020-07-18 16:07郑芷芸
锋绘 2020年4期
关键词:群体心理环境

郑芷芸

摘 要:从众心理在现代社会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人们由于真实的或是虚拟的群体、环境压力而自发产生的一种“随大流”行为。本文将针对从众心理的概念、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与讨论,通过相关例子进一步验证从众心理是如何在生活中存在的。

关键词:从众心理;研究

1 何为“从众心理”

人是个奇怪的动物,面对跟自己有着相同爱好或是背景的人,就容易相互靠近形成集体。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0世纪30年代,谢里夫做了一个小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发现人们是否存在从众心理。他利用游动错觉的特点,告知被试,在黑暗的环境下有一个光点在运动,让大家判断光点运动的距离,由于人们一般没有游动错觉的知识,因此会作出各种各样的距离判断。之后,谢里夫让一位实验助手以肯定性的口吻来指出判断出的距离,在经过几次实验后,他发现,被试对于光点距离的判断越来越接近于实验助手所做出的距离判断。这种现象表明了,当这些被试都处在一种自己不熟悉的陌生环境中时,如果其中有一个人可以肯定的告知大家自己的答案,被试就会慢慢地相信这个人所作出的回答是正确的,然后做出趋向于这个人回答的回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也做过一个关于从众心理的实验,他们找来了一群人,这群人互相都不认识对方,实验者告诉这群人,这里面有一个人和大家不相同,但是却为告诉大家如何不同。紧接着,实验者让大家从中选出一人接受惩罚,刚开始没有人愿意主动接受惩罚。最终,经过大家的协商选举出了一个和他们有些不同的人去接受惩罚;实验者又要求这群人选出一个人来接受表扬,同样没有人愿意,只能接着协商选举。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之前被暗示有所不同的人,是在群体中最不受欢迎的,所以没有人愿意做这个事情。可见,在这个社会中,大家都希望能够和别人保持和平融洽的关系,不想被他人当做异类看待。

1935年《民国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社论文章,第一次将“从众”这个词引入我国,它用“潮涌从众”来形容我国学生参加中国革命的热情劲。到后来,学者宋官东根据从众行为的思维轨迹,将从众心理分为理性和非理性及盲目从众,对后续科学分析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十分有意义的。

其实这种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身边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这种心理,这种能够被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从众心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将从众心理定义为一种消极的、不良的心理现象。当我们孤身一人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在周围的环境或人群的压力下,我们为了能够让自己感受到安全感,所以我們主动地改变了我们自己的想法,使我们的想法能够更加贴近身边的环境或是周围的人,让大家能够肯定我的想法,使我变得不是那么的“刻意”。简而言之,是指由于真实的或是想象的群体或环境的压力而改变个体自己的行为。“从众”深受社会文化转型的影响,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等,都在不同程度的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人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从众心理可以按照所作出的行为与内心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分为以下三类:

(1)真正的从众:即个人与群体、环境最理想的状况,它能够使人很好的融入环境与群体且不会产生任何冲突,会感到由内而外的快乐。行动上跟其他人保持一个步调,才能和别人一起学习与玩乐。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但是如果总把自己的个性保持在规则之上,就会让人讨厌。

(2)权益性从众:即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行为与群体的行为保持了一致,但是内心对于群体的选择是有疑问的,但是可能因为觉得自己的说法并不是那么有说服力,或是没有信心能够说服他人,迫于压力,只能在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

(3)不从众:不从众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在个人虽然在思想上与群体保持一致,但是行为上因为某些需要,所以不能保持一致。第二种在个人虽然在思想与行为都与群体不一致,比如,有些人渴望被别人称赞和羡慕,就产生了卖弄的心态,标榜自己的新思想,这样的人就很难让别人与他思想和行为上都能统一。

2 从众心理的特征

从众心理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个为适应性。从众心理其实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必要手段,从众心理能够让你更快的适应环境,适应他人,当你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或是结交陌生人时,如果你想要尽快的融入环境,结交朋友,你就有可能会主动的去做一些自己没有做过或是改变一些自己原本习惯了的行为,以此达到目标。比如当新生入学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结交新的朋友,那么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看看是否其他的同学会有更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就会成为我们最直接的“参照物”。它能够优化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个体能够更好更快的融入环境,从而达到自身的平衡。第二个为社会性,人们之所以会有从众心理,就是因为想要融入社会,融入群体,所以从众是基于社会实践所产生的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行为方式在不断变化,人们的从众心理也会受到不同社会环境的制约,显示出不同的特色。第三个为盲目性,也是从众心理最为显著的特征。从众心理通常都是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的,所以他没有明确的思想引导,也没有受到强烈的外力压迫,而是自发产生的,当人们做出这些行为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告知他们这些行为是否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只是有人可能做出了某种行为,其坚定程度让他人确信他的行为有可能是正确的。

3 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情境因素,在浙江卫视推出的《王牌对王牌》综艺节目当中,有一个环节是信息传递类的游戏,即第一个人收到信息,通过用手比划的方式传递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传递给第三个人,直到最后一个人。那么信息在这个传递的过程当中,最终的答案可能会与第一个人给出的信息天差万别。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所以对于每个手势信息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由于提供的信息都是人们完全陌生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对下一个人进行模棱两可的刺激,会大大的增加个体从众的可能性。人们产生从众心理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对这个事物不了解,正因为不了解,就更需要从其他人那里得到帮助,但是由于这个信息并不是特别的准确,他就会认为上一个人比自己了解更多的信息,所以产生了从众的行为。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也有可能会产生从众心理,因为大学新生刚刚步入或将要步入成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独立性较差,依附性较强,不少人由于初高中时期只沉浸在学习中,缺乏基本的自我思考以及判断能力,由依附家长进而变成习惯性的依附于他人,在这种思想道德观念重塑的重要时期,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和利诱。

其次是对于权威的崇拜,人们也更加有可能会产生从众心理。1959年,著名的日本交响乐团指挥家小泽征尔参加了世界指挥大赛,并一举成名。在演奏的过程当中,只有他发现了乐谱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但是,在座的其他权威人士都郑重的表明这份乐谱没有任何问题,是小泽征尔自己出现了问题,在小泽征尔再次检查后,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在场的陪审团向他表示了自己的肯定,表明这是故意设下的陷阱,而只有小泽征尔一个人坚持了自己的想法,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其他的指挥家都太过相信其他权威人士的判断,而不坚持自己的看法,坚持演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众心理的力量小的时候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大的时候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

最后是关于网络时代中人们的从众心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方便性使得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变得更加的容易,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方便快捷的共享资源,交流感受,但是,这种快捷往往也会带来不好的方面。近日,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抖音上分享自己吃火锅的小视频,下面有一个网友评论“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其评论获得了1.1万人点赞。网友们可能处于猎奇,可能处于调侃,进行了一场所谓的“狂欢“,为了宣泄或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认为网络是自己的庇护港,用最丑陋的语言来攻击他人。很多网民在互联网的支配下表现出人云亦云、随大流,借此寻求一种集体认同的安全感。之前网络上广为流传“广州教师涉嫌体罚学生,致学生哮喘吐血抢救”,在两天后,遭到了广州警方的反转,有许多社会性的热点新闻,在事实还没有水落石出之前,网友们就开始盲目跟帖,出现了一边倒的极端化现象,因此,在出现类似的新闻时,我们应该多加辨别,小心跟风。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绝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行为,从众心理既有积极的效应,也有消极的影响,所以,从众心理可以促进我们更加客观的认识群体中的个体,以及知晓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进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时刻記住我们应该善用从众心理,努力辨析何时使用才是最佳方案。希望我们都能够成为,既保持独立思考,又能够融入群体,这才是打开人生的正确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影.从众行为的心理学研究[J].决策探索(下),2020(04):83.

[2]周琳.从众心理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班级氛围的调节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郭沁.健康行为的社会规范性影响和从众心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9(01):80-92.

[4]白涛.猴子从众心理的实验[J].企业管理,2016(11):120.

[5]Nicoletta Cavazza, Angelica Mucchi-Faina. Me, Us, or Them: Who Is More Conformist? Perception of Conformity 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J]. Heldref,2008,148(3).

[6]Joe Henrich, Robert Boyd. The Evolution of Conformist Transmiss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J]. Elsevier Inc.,1998,19(4).

猜你喜欢
群体心理环境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心理感受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环境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