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系统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的翻译研究

2020-07-18 16:07崔璇
锋绘 2020年4期
关键词:聊斋志异

崔璇

摘 要:韩礼德提出的及物性系统可以实现语言的概念功能。本文从及物性系统的角度分析了《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一篇节选,研究了译文中六种及物性过程的类型特征和过程转换。结果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实现了大部分及物性过程和概念意义的对等。

关键词:及物性系统;《聊斋志异》;翻译质量

韩礼德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以“意义”或“功能”为起点,在语言学和其他语言研究领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概念功能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在文本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及物性系统是一个语义分析系统,它是实现概念功能的主要语法系统。其目的是将人类的经验描述为不同的过程。它可以作为评价翻译质量的理论框架,用来确定译文的语义准确性。本文运用及物性理论对《聊斋志异》英译本中一篇节选进行了分析,目的是探究译者的翻译风格,证明及物性系统在翻译评价中的可行性。

1 《聊斋志异》的英译本和韩礼德的及物性系统

本文研究的是其中的一篇节选自《聊斋志异》的故事《罗刹海市》,讲述的是主人公马骥航海到罗刹国的奇遇故事。1880年,翟理斯在伦敦出版了的英文译本,共有164篇故事。他清晰优美的写作风格使《聊斋志异》的译本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的典范,对文学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韩礼德将概念功能定义为“一种表达外部世界和人类意识的内部世界的经验”。及物性系统是一种利用小句来反映现实世界的语法系统,它决定了不同小句的过程类型和结构。在及物性系統中,过程有六种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正如胡壮麟提出的,一般来说,翻译就是寻求原文和译文的意义对等。两种语言的文本在相同情况下应具有相同的含义或功能。这种对等应该首先包括概念意义。本文将探究《聊斋志异》的翻译版本是否实现了概念意义与原文的对等。

2 《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及物性特征

下面将从及物性系统的角度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1)原文:遇饮食者则奔而往,人惊遁,则啜其余。

译文:If he came across people eating and drinking he would rush upon them, and when they fled away for fear, he would regale himself upon what they had left.

原文中的这句话有三个物质过程“遇”、“奔”和“啜”,其动作者是“马骥”。译者同样意识到了原文的物质过程,并在译文中使用“cameacross”,“rush”和“regale”这些词语达到了相对等的物质过程。过程中涉及的参与者和目标也与原文明显保持一致。

(2)原文:乃悟龙女“守义”之言,盖已先知也。

译文: …and so he understood why the princess had pledged him to constancy, for she already knew that this had taken place.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中有两个心理过程“悟”和“知”,在译文中被相同的心理动词“understand”和“known”替换。原文中两个小句的感知者“马骥”和“龙女”被省略了,译者根据原文在译文中加上了“he”、“she”。对于这一心理过程的翻译,译者提供了额外的信息,以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总的来说,本句的译文基本上与原文相对等。

(3)原文:此非异域人?

译文:This is no foreigner.

这是原文中一个简单的关系过程。过程“非”在中文中的意思为“不是”,而在目标文本中译者保留这一关系过程,将它翻译成“is no”。另外,译文中被识别者与识别者“this”和“foreigner”与原文中的“此”和“异域人”也完全保持一致。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过程中,大多数过程类型保持不变,译文与原文的及物性特征是一致的。在《聊斋志异》的翻译中,译者将对等原则作为第一标准。但是,也有一些过程类型转换为其他类型。下面我们将对这些转换的过程类型进行分析,以探究译者进行过程转换的目的。

(4)原文:可使寡人得而闻之乎?

译文:Will you be good enough to let me hear you?

这是一个从物质过程转移到关系过程的例子。在原文的小句中,“使”是表示物质过程的谓语动词,而在译文中,物质动词转换成关系过程“be”加上定语“good”。事实上,中文动词“使”在译文中与“let”的意思相对应,但译者增加了一个关系过程来代替物质过程,原因是译者在翻译这句话时要表达的是一个温柔的请求或邀请。在原文中,这种礼貌的方式是通过疑问句“可……乎?”来实现的,而在译文中,为了更适应英语语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译者使用“Will you be good to ……?”这一句式来表示相同的含义。译者虽然放弃了原有的物质过程,但将其转换为具有相同概念意义的关系过程。

(5)原文:谨志三年之期,泛舟岛中。

译文:Then, after the three years had passed away, he started across the sea on his return journey.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原文中所涉及的动词“志”所表示的意思为“铭记”,句意为“他牢记三年的期限”。它代表的是反映感知者认知的心理过程。而译文中使用的动词“passed away”是典型的物质过程。此外,两个版本的参与者也不同。在原文中,小句的感知者应该是被省略的“马骥”。在从心理过程转换为物质过程之后,译文中的参与者变成了行动者“the three years”。在文言文中,为了句子简洁,作者更倾向于使用有生命的主语或省略主语的句子,而中文读者可以从文中推断出句子的主语。然而,英语中更倾向于使用无生命的主语。在这句话的翻译中,译者没有保留原文的形式,而是采用动态原则来使句子更容易被目标读者接受。原作者的意图并没有偏离,因为译文中表达了“三年后”的意思。虽然翻译中过程类型发生了变化,但概念意义并没有改变。

(6)原文:父衰老,罢贾而居。

译文:… but his father, who was growing old and wished to retire from business, …

在这个例子中,“罢”是原文中的一个物质过程,意思是“停止”。在这里,原文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他的父亲想要停止自己的生意,过一种轻松的生活”。然而,为了保持简洁,原作者省略了“想要”这个词。在译文中,译者将物质过程转化为心理过程,并在译文中加入了动词“wished”。这正好补充了原文中没有写出的意思,使外国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隐含的意义。因此,这一过程的转移并没有偏离原有的概念意义,而是实现了意义的对等。

(7)原文:马上弹筝,车中奏玉。

译文:There were musicians on horseback and musicians in chariots.

这是一个从物质过程转化为存在过程的例子。在原文中,“弹”和“奏”是物质动词,“筝”和“玉”是目标,“马上”和“车中”是环境成分。这两个小句形成了对仗的结构。然而,如果在目标文本中逐字翻译原文,目标读者会感到十分奇怪,难以理解。因此,译者将物质过程转变为存在过程来避免这种感觉。在英语的语言系统中,常用代词来作为句子的开头。“therebe”这一结构的使用就符合这个规则。在译文中,原文中省略的主语被补充为“musicians”,环境成分被保留为“on horseback”和“in chariots”。尽管动词被译者删掉了,“musicians”这个主语也可以表达“演奏”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转换过程类型的是为了在不偏离原意的基础上,使用外国读者更熟悉表达方式。

3 结论

本文以韩礼德的及物性系统为基础,对《聊斋志异》译本中的一篇节选进行了翻译分析。通过对原文和译文中的过程类型进行分类,作者发现译文中大部分及物性过程都保留和使用了原文中的类型。此外,大部分小句中的其他参与者也与原文一致。尽管在译文中发生了过程类型的变化,但这些例子中的概念意义都没有偏离。译者转换过程类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目标文本中的奇异性,使译文更适应英语的语言结构,从而提高国外读者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由此可见,《聊斋志异》译文的总体风格是忠实于原文的。根据对等原则,译者灵活地运用英语语法结构来表达原意。这不仅保留了中文文化的元素,而且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Giles, H. A.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Z]. London: Kelly & Walsh, Limited,1908.

[2]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1985.

[3]Halliday, M. A. K.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J]. Linguistics,1973,4:153-168.

[4]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胡壯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6]卢静.历时视阈下的译者风格研究——语料库辅助下的《聊斋志异》英译本调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04):20-31.

[7]蒲璞,胡显耀.从文本特征定量分析看《桃花源记》英译本的词语操作常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22-126.

猜你喜欢
聊斋志异
一得山房藏板《聊斋志异合评》光绪十七年喻焜刻本
《聊斋志异·康熙抄本》影印问世
《聊斋志异》所见河南女性形象初探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聊斋志异小翠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齐物观念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STRANGE TALES INDEED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