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演进及在浙江省落地实施的现状与对策

2020-07-18 16:16张静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摘  要: 近两年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不断出台,其中包括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有关政策。在梳理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历史演进的基础上,着重以浙江省为例,分析了地方上落实国家政策的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0)03-0019-07

2019年伊始,各项有关职业教育的利好政策陆续出台,结合近几年来“工匠精神”“大国重器”“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等提法在社会中认可度的提高,职业教育在公众面前也得到了新的认可,而其与行业、产业、企业需求紧密合作的育人模式也得到了公认。在这些职业教育的重磅文件中,有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被多次提及,显示出其在职教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它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演化而成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点的?国家与此有关的政策在地方上落实情况如何?本文通过浙江省的地方实践来做一探讨。

一、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历史演进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在其产生之初起就是带有职业技能学习色彩的教育。在我国,民间很早就有师傅带徒弟的职业技能传承和学习的方式,许多封建王朝还出现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教材和专职管理人员,比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术经》《考工记》等书籍,历朝还设立过典农都尉、营田司等管理并教授农民耕种的官员,少府监、将作监等等管理和教授手工业工人的官员。这些古代“学徒制”的做法可看作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

到了近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先是一些洋务派官员们创办几个军工类的企业型学堂,比如安庆内军械所、机械学堂、威海水师学堂等等;此后,工业、商业等各类民间实业家们在发展壮大自己产业的过程中,感受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陆续举办了一批“工学结合”的实业学堂,比如江南制造局附设的工艺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商务学堂、福州电报学堂、医学学堂等等。这些学堂的授课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尤其注重实践,不少都是直接在相对应的“工厂”“商铺”中现场学习。这种最初因办学理念变化而带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化,也促使教育理论和制度作出了相应的变化。1903年,在近代中国首次由中央政府颁布并实施的全国性法定系统——“癸卯学制”中,有对“实业学堂”类的职业教育的规定,这是第一个对职业教育的目的、要求、做法等做出规定的官方政策,其中教学与实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可算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思想的萌芽。

进入民国后,以陶行知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学家们提出了“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等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办学育人理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半工(农)半读职业技术学校,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产教融合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陆续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等文件,都明确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产教融合”这一提法,则由教育部在2011年《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而来[1]。此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都提出推进“产教融合”以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職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在2018年2月由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也提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3]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4]同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提到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之第三项任务即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综上可见,国家不但认同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办学育人模式,且认为它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给予大力支持。

二、地方上推进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政策落地现状——以浙江省为例

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演进可以看出,从民间到政府都比较重视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不少已采用在“生产现场”直接学习的教学方法。正是在实践中看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用人需求等等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国家不断在探索中发布与时俱进的相关职业教育政策,寻求更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政策就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磨合中日趋完善,同时又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那么,国家制定的这些政策,各个地方落实情况如何?各地是否有根据上级要求并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一些促进职业教育的地方法规?限于人手和水平,笔者无法对全国各省市开展调查,仅以笔者所在的浙江省为例,来进行分析。

(一)地方政府重视并有实际推进措施

浙江历来重视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比如2006-2007年、2008-2010年浙江省共投入16.5亿元实施了两轮“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其中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是其中之一,在这两轮建设中建立起500个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并且支持行业、企业参与到共建实习车间,及合作办专业、办学之中。

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文件:2015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与我省发展格局和水平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社会多元办学……具有浙江特色和全国领先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在文件的保障措施中规定:“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职业院校自办、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5]2016年紧跟国家政策出台《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实施方案》,提出了支持行业办学和共建职教集团、实习基地(“支持行业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高职院校的规划与指导,办好行业举办的高职院校。支持高职院校建好职教集团,拓展校企合作企业,聘请高技能兼职教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6]2018年,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遴选建设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都提出了“引企入教”,强调企业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2019年7月,浙江省发改委等八部门制订《浙江省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工作方案》,以项目导向方式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通过推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来促进产教融合,鼓励各地政府牵头,联合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以专业或区域为纽带组建职教集团。目前浙江省已联合7000多家企业组建起100多个职教集团。[7]此外,浙江不少地方还采用了行业指导职业教育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股份制合作等多种方式,使一些地方的产教融合已进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校企互动的深层次阶段。此外,宁波、温州等地建立了市、县(区)政府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本区域内的校企合作工作。

地方政府积极作为,推进本地区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比如宁波市早在2009年3月就出台了我国第一部校企合作方面的专门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8]以地方法规的高度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作了规定;2011年《<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作为《条例》的配套规章出台,进一步推动了当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2013年,宁波又申办了“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力求在政府主导下,探索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几年来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2018年又提出建立“宁波产教融合综合改革试验区”。此外,宁波还专门开发了服务于校企合作的信息化平台——“宁波校企通”,为校企双方信息互通及合作提供便利。又比如,杭州市在2014年发布《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对行业企业和学校的“产学对接制度建立和如何实施”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湖州市长兴县于2016年发布的《长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长兴县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法(试行)的通知》,也是从政府层面推动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2017年,嘉兴市为支持鼓励本地的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制订出台了《嘉兴市教育型企业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对获得“教育型企业”资格的企业予以经费奖补,大大提高了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此外,德清、上虞等地也在政府层面出台了当地的相关政策措施。

(二)高职院校普遍积极推进但成效不一

高职院校在诞生之初,由于对自身定位认识不清,大多借鉴的是本科的办学模式,结果培养的学生理论素养不及本科生,技术技能又不及中职生,一度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幸而,也有一些院校在建校之初起就开始探索与企業合作育人的教学模式,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三位合一、三方联动”(合作教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的办学模式,[9]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使其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这种“三三”模式很快被其他高职院校所模仿借鉴,再加上国外双元制、TAFE等模式的影响,国内的高职院校纷纷开始了“校企合作、工学合一、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探索,并培养出一大批深受企业好评和社会认可的毕业生。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浙江省所有47所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不同层面和形式的校企合作,合作企业总数达1万多家;形式上普遍采用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共建实训车间或校外实训基地,让企业部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实训考核等等。

各高职院校大多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和区位优势,与本地区各行业、企业开展多方位多形式的合作。例如,温州民营企业众多、经济活力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借助这一优势和特点,主动对接相关的行业协会和企业,与校内各相关专业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目前的合作方已达50多个行业、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率先以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的“三三模式”取得育人成效之后,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形成了“地市共建、区校合作、院园融合”地方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和产学合作机制,借助政府平台的作用,组建起各类基地和园区,服务当地企业及校内学生,与众多企业紧密合作,让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进入课堂授课、指导学生实训、共同对学生专业课进行考核评定……教师则到企业实地学习,共同研发项目、解决技术问题、收集案例,从一线了解企业真正需求,从而调整完善学生培养方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方面又有新尝试,该校的设计与艺术系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建起4个“产教融合”服务平台,把企业的项目引入到本专业课程学习、实训、毕业设计和创新创业比赛中,企业工程师和专业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成果可以申请专利,如果产品量化后产生效益,企业还会给予参与的师生一定的奖励;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以往“学徒制”基础上有所创新,在与某集团的合作中推出激励措施,优秀学生可以有学费减免、奖助学金、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享受三级技工待遇等,相当于将学生纳入了企业的“蓝领生态系统”……

然而,虽然本省所有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努力地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入化,但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推进程度不同、效果不一。总体来看,虽然合作面很广,各校合作企业至少在两百家以上,几乎涵盖所有专业,但也存在相当一部分专业的合作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也不乏签个协议没有后续实质性进展的“表面合作”,企业碍于人情、学校应付检查,仅是“纸面合作”关系;还有不少合作是“单边热情”,大多情况下学校意愿较强,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措施吸引企业合作,但企业最终因“利益”不高的因素,维持下去的热情缺失,甚至享受学校提供的优惠而没有实质性“培养”学生的举措,成了“挂名合作”;更多的合作则是仅以“实训”“实习”“顶岗”等形式进行学生的企业实践,能真正做到产教深度融合的占比低于50%。

(三)行业企业参与层面及力度还可进一步提升

从浙江省的情况来看,由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职业院校自身不断努力推进,较多的行业企业参与了职业教育。据统计,全省354所中高职院校与7000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并组建了100多个职教集团[7]。

2003年起,宁波海天集团尝试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合作,出资在校内建起实训大楼,并提供配套设备用于实践教学,还指派技术人员到校与学校教师一起制定教学方案,共同培养学生。这一批合作培养的学生最终大多进入海天集团工作,并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在体验到与学校合作的“好处”后,海天集团加大合作力度,逐渐地,企業的中低端员工被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学生替代,一些技术问题得以改进或解决,企业的生产效能提升。如今,企业与学校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构建校内外有效衔接和贯通的育人体系,累计有近千名毕业生入职海天集团,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同时该合作基地也承担起企业员工培训和新产品试制任务,校企双方共赢互利,产教融合不断深入。

建立职教集团是促进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自2016年杭钢职教集团成立后,浙江职教集团、浙江浙商职教集团、浙江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浙南职教集团等等,与省内各中高职院校有紧密合作关系的职教集团纷纷成立,吸纳了一大批企业加入其中,主动对接职业院校,培养与自身需求相适应的人才。职教集团对于整合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资源,共同促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起到了较好地作用。

但是,相比于庞大的企业数量来说,参与到职教领域的企业比例并不高,而在参与的企业中,与对应专业有深入合作的比例更小。当前采用得比较多的合作形式有:企业订单班、学徒制、校内外实训指导、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开发课程、共编教材或讲义、共同招生、共同考核评价等等,但并非每个专业都同时采用几种形式。据对浙江省内13所高职院校的调查,还是有约20%的专业采用了两种以下的合作方式,而仅有约三分之一的专业与部分合作企业能采用5种以上的方式,较为深入地合作;并且在合作过程中,将近一半的专业与企业合作仅在学生实训或实习阶段,其他在校学习期间都没有实质性参与。此外,校企间也存在着一些签订协议时很隆重,但后续却没有实质进展,成为一种应付检查的形式,或是“人情合作”的摆设。而在合作过程中能有行业参与的比例更小,一般只在职教集团内部,或是由教育部门参与或保障下形成的职教行指委,能部分发挥出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指导、服务、评价等作用。

从省内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具体案例分析,企业在参与职业院校办学中,还是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主动合作意愿不强。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它需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当前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让企业感觉受益性不高,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企业可能需要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场地、技术人员、空余岗位、原材料损耗,甚至自身相关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运行成本等,而学校能“回报”给企业的,除了个别有能力的院校有高水平教师能为企业解决某些技术问题,或是提出些产品/技术改良建议,或是能部分开展企业职工培训,或能参与产品研发,大多数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有效的“利益”,因此企业对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二是政策层面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也是造成企业参与性不高的一个原因。此方面将在下一点具体论述。

因此,总体看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层面和力度、深度都还有大幅提升的空间,也唯有产业层面真正融入职业教育领域,我们的办学和育人才真正做到校企互融、互通有无,培养出无缝对接的所需之才。

(四)相关的保障及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健全

要激发产教融合的积极性还需要有切实的保障措施,以及一定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形成一个闭环把这项“好事”落实好。浙江省教育厅早在2008年就要求全省中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以便防范和化解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意外伤害责任风险,为学校和企业都多一份保障[10]。目前全省各高职院校基本都为学生购买了此项保险,然而客观来看,这个保险更多是有利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企业受益不大。对企业来说除了物资和人力付出,还牵涉到一些时间成本、新建运行机制成本、机会成本等等,也需要有所回报或保障,目前这方面还是比较缺乏的。另外,全省性的产教融合或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是空缺;政策层面对产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措施也不够多,企业在其中能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力度也不大,使得产业、企业层面参与职教的积极性不高。

此外,201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就提出“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完善职业教育评价和质量监控,加快建立……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11]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只要求统计校企合作数量、实训基地数、设备产值等数据,并没有关于产教融合有效性评价体系。这就导致对企业的约束力不够,产教融合做到啥程度基本看企业的自觉性以及合作方(院校/专业)的“推进程度”,一旦有一方意愿不强或应付了事,那就不存在真正有效的合作,最终受影响的是学生。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支持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健全统计评价体系。强化监测评价结果运用,作为绩效考核、投入引导、试点开展、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12]希望各地方政府能尽快落实《意见》中的这项要求,出台推进产教融合的细则、标准,并支持第三方评价体系尽快出炉,为有效推进产教融合落地保驾护航。

三、地方上切实推进“产教融合”政策落地的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产教融合是否真正实现了深化的最终评价标准,不在于参与其中的合作企业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合作的质量。要看产业的先进理念、优秀文化、领先技艺,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是否融入了学校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看学校是否提高了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看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能胜任最新的产业发展需求;看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和产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看产教双方是否对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有正确的研判并能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政府加大力度创建产教融合良好环境

从全国来看,虽然浙江省政府在推进产教融合方面已经处于比较领先的水平,尤其是杭州宁波等地市更是走在全国前列,但总体看来,省内各地区间的推进程度不一、发展不平衡,并且也缺少一些产教融合的细化政策、保障措施及考核评价机制等等全省性的政策法规。

建议从省到各地市各级政府,组织力量进一步结合本地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或建立或完善产教深度融合的推进措施、實施细则,研究并出台相应的多方参与机制、保障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等,从政策及制度层面构建起促进产教融合发展的利好条件。另外,为响应国家鼓励行业企业兴办职业院校的倡议,地方政府也可以在鼓励行业企业办学方面出台细化措施,把产教融合的“产”方内在积极性调动起来。

除了以制度制约、政策红利引导外,政府还可以考虑从优化服务、提升便利性、开放性等等方面,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产教融合环境。政府要充当产教融合的牵头人、牵线人和推进人,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另一方面,也以实际的经济优惠措施,如税收优惠、低息贷款、专项补贴等等,来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为校行企间的合作提供帮助,协助解决困难,引导双方形成有效的、深入的合作,共同培养区域需要的人才,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此外,政府可以牵头建立产教融合的评价督导机制和区域性的资源整合平台。前者可以对产教融合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针对性指导,后者可以统筹起本地的行业企业资源和教育资源,如类似宁波“校企通”的运行平台,以提升各类信息及需求的互通互动,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促进紧密型融合。

(二)产教双方努力构建利益共同体

院校方和行业企业方,“剃头挑子一头热”是无法建立长效合作的,只有成为职责共担、权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1. 院校:改革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

为能与行业产业开展有效的合作,高职院校要从体制机制上加快形成深化产教融合的方法、路径和举措,从区域产业链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等层面,考虑在办学体制、专业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既简化程序又能与之紧密对接,增强企业融入的便捷性和贴合性。

提升服务产业行业企业的能力,是院校层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时所亟需解决的问题。之所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表现不积极,很大程度与企业感觉校企合作“投入与产出”不对等,企业“回报”不高有关。因此,学校要思考如何提升服务企业,以及行业、产业的能力,并拓展服务的范畴,吸引产业链上的企业愿意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由于职业院校大多服务于当地产业发展,因此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状况相应地调整专业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将积极的产业发展因素融入专业教学改革之中,构建与产业链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让教师将研究产业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提高自身在产教融合新形态中的教学水平、服务能力成为工作常态,并培养一支能发挥出为企业出谋划策、诊断把脉、优化产能、提高效益等等作用的教师队伍,增强对行业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吸引力。

2. 企业:放眼长远效益、主动融入职教

早在1996年,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13]今年公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又明确提出“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4]除了法律法规层面必须履行参与职业教育和协同育人的义务,从行业企业自身发展的视角考虑,与高职院校合作既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也是一个“双赢”的项目。

如今,高职教育普遍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企业培养高端技术人才,促进就业”的办学导向,并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来培养学生。不少院校还主动参与企业技术改造、科研攻关、产品转型等等,促进企业效益提升。因此,产教双方的合作,从长远来看,肯定会产生“1+1>2”的效果。

当前,国家不仅鼓励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还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举办职业教育。在利好政策之下,行业企业更要积极参与并投身到职业教育之中。作为对产业转型、先进技术、升级换代等更为敏感的“前沿”,企业要将整个产业行业先进经验及发展需求带入合作院校之中,多渠道多方式参与到学校的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制、课程设置、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以及学生实训实习设计和管理等等方面。同时,企业也要为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的学习锻炼等创造便利条件,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

(三)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促进产教有效对接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 “要培育市场导向、对接供需、精准服务、规范运作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企业)”,“允许和鼓励高校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12]

由于产教融合涉及面广、跨界大,因此产教双方要达到互相之间的深度融合,不免隐藏着许多困难。一方面,学校与产业行业企业界对接的愿望强、需求大,但或是因为政策原因、或是体制机制原因、或是自身在“引进”和“输出”方面少了些能力,比如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鲜少研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其专业能力也大多难以适应产业技术日益革新的要求,导致既欠缺对接产业发展的能力,也缺少主动作为的动力。因此,学校的短板是显而易见的。相对来说,行业企业等由于直接面向市场,对产业升级转型和技术革新发展等方面非常敏感,他们可以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人才结构等等方面,提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要求。另一方面,行业企业虽然身处“一线”,对技术革新变化等要求比较敏感,但少有能力和精力对整个产业行业发展动向、社会经济走向、产业链供需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等去做专门的研究,因此在转型升级、新品开发、市场开拓等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盲目性。而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包括高职院校内的专设研究所,则在这些方面有深入研究,且不仅有针对产业行业或企业的,也有涉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促进双方发展的。此外,员工们的专业培训也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自己的师资和资源可以解决的。

正是由于产教双方各自存在着力所不能及之处,因此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利用它们对于“产”“教”双方现状、优势、问题、需求等等方面的专业分析研判,综合各方资源,取长补短,促进双方的对接,不仅可以解决双方的短板问题,也更为专业和高效,并能根据产业发展动态适时提供调整产教双方融合的建议和措施,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合作和产业分工的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EB/OL]. (2011-10-25)[2020-04-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110/t20111025_171559html.

[2] 習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2-07)[2020-04-01]. http://www.qstheory.cn/llqikan/2017-12/03/c_1122049424.htm.

[3]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EB/OL]. (2018-02-05)[2020-04-0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1%8C%E4%B8%9A%E5%AD%A6%E6%A0%A1%E6%A0%A1%E4%BC%81%E5%90%88%E4%BD%9C%E4%BF%83%E8%BF%9B%E5%8A%9E%E6%B3%95/22393454?fr=aladdin.

[4]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9-01-24)[2020-04-0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5]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EB/OL]. (2018-02-05)[2020-04-01]. http://jyt.zj.gov.cn/art/2015/6/16/art_1532994_27483880.html.

[6] 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实施方案[EB/OL]. (2016-09-03)[2020-04-01]. 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ztzl/ztzl_zcs1518/zcs1518_gsfb/201609/t20160912_280858.html.

[7] 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EB/OL]. (2018-05-02)[2020-04-01]. http://zj.qq.com/a/20180502/021421.htm.

[8] 陈文祥. 宁波出台全国首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N]. 人民政协报,2009-02-03(01).

[9] 张静.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三源融合、和而不同”特色校园文化的创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13(33):74-75.

[10]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试行工作的通知[EB/OL]. (2018-12-26)[2020-04-01]. https://code.fabao365.com/law_121239.html.

[11]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EB/OL]. (2015-06-16)[2020-04-01]. http://jyt.zj.gov.cn/art/2015/6/16/art_1532994_27483880.html.

[12]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 (2017-12-19)[2020-04-0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 (1995-05-15)[2020-04-01].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1312.html.

Abstract: In the past two years, various favorable policies concer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have been introduced continuously, among which the school-running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industry and education has been recognized with emphasis.On the basis of sorting ou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policy,taking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ocal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