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勇
摘 要: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但由于存在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职业能力不强、工作与专业教学相脱节、工作品牌缺乏、绩效考核工作有待优化等问题,在高职院校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背景下,辅导员工作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匹配。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涵和路径,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才能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 “双高”建设; 高职院校; 辅导员队伍
中图分类号: G71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0)03-0015-04
一、“双高”愿景与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1]。
“双高”建设涉及到的内容,不仅仅是指高职院校要加强内涵发展,组建专业集群,构建优质教学资源生态系统,还特别注重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当前,辅导员存在缺乏职业认同、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淡薄、职业愿景混乱、职业知识结构不合理、职业能力不平衡等问题[2]。辅导员的人员流失现象非常严重,离职和转岗的比例都非常高。“双高”建设的背景下,辅导员队伍的水平和能力,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双高”校的发展。只有通过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才能为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双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职业能力不强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43号令)的精神。在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上,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既是管理者,又是指导者,但在高校中却常常发生角色偏差。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使用劳动派遣、人事代理等方式聘用辅导员,更由于整体辅导员队伍偏年轻,流動性大,在高校中缺乏话语权,所以常常会被“边缘化”和“污名化”,觉得辅导员队伍可有可无,可多可少,辅导员组织的各项活动,也不过是儿童游戏的扩大版,除了挥发大学生多余的“力比多”以外,这些活动对学校整体工作没有太大的影响。
辅导员的工作,既细碎又繁杂,“5+2”、“白+黑”、“24小时待机”是工作中的常态,特别是随着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每天都需要通过手机或电脑回复学生通过QQ、微信、钉钉群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且,大部分辅导员都是处于婚育年纪的青年人,除了工作上的压力以外,许多人还面临经济、婚姻、幼儿哺育和子女教育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但不可否认,这些问题也是高校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相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和科研压力以外,辅导员纠结更多的往往是角色定位与个人工作价值的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差异,繁重的工作压力导致个别辅导员疲于应付,习惯于当“二传手”,把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简单拆分,让班主任或学生做,工作方式粗糙,工作责任心缺乏,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有待提升。
(二)辅导员工作与专业教学相脱节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这九项内容。从这些职责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为学生提供服务上。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很少会主动参与专业的各项活动,许多辅导员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或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毕业,也很难深层次地融入专业建设当中。这也导致辅导员只关注自己份内的工作,负责党务的辅导员只关注党员的发展与培养,负责就业的辅导员只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和推荐,负责资助的辅导员只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看起来各块工作都是安排得井井有条,但长此以往,必将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学相脱节,从而导致育人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辅导员工作品牌缺乏
学校品牌建设的核心在于形成一种精神文化。辅导员工作品牌建设就是要打造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品牌辅导员队伍,创建富有活力和特色的学生工作品牌。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市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文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国家对青年一代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作为在新媒体时代下成长起来的网络一代,高校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是海量而又庞杂的,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也在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及自我认识,容易使他们被错误的价值观所蒙蔽。
辅导员工作品牌的缺乏,导致辅导员在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的过程中,只能靠科层制的管理体系,一级一级传递信息,在日常事务性工作的落实上,这样是没有问题的,但未来在面对各种“黑天鹅”事件和焦点问题的解决时,就会陷入被动的境地。
(四)辅导员绩效考核工作有待优化
一流的管理才能产生一流的绩效,在管理工作中,考核工作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未来辅导员岗位将逐渐趋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制定合理规范有效的辅导员绩效考核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目前,辅导员绩效考核主要存在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不科学、考核流程不合理、考核结果运用不足等问题[3]。
辅导员绩效考核工作的不完善,既挫伤了一线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无法激励辅导员自我业务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升,也对辅导员团队的有效合作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双高”愿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涵
(一)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应对时代对高职院校提出要求的新举措,“中国特色”是对它的定性描述,是前提和基础,是“中特高”学校的必要条件[4]。在高校中设立政治辅导员岗位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一部分,辅导员队伍建设一定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双高”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增强国际影响力。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以后所面临的无论是工作对象还是工作内容,都可能跟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关系,辅导员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高职院校也要鼓励和组织更多辅导员走出国门,去国外交流学习,让他们能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包容的心态,助力学校的国际化办学。
(二)工匠文化与人文精神
工匠文化是工匠们在职业实践中淬炼形成的精神文化和职业品格,工匠文化的内涵包括矢志创新的匠心、敬业爱岗的匠魂、追求完美的匠魂和精益求精的匠行[5]。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要鼓励辅导员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以“工匠文化”为牵引,立足岗位,脚踏实地,把从事辅导员工作当做一项神圣的事业来做,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提倡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要善于倾听一线工作辅导员的心声,要尊重辅导员,爱护辅导员,将辅导员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把辅导员队伍当做学校宝贵的人力资源。
(三)理论学习与工作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特别是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要鼓励辅导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高职院校要加强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的联系,制定辅导员研修制度,鼓励辅导员参加各类学历和非学历进修,充分利用校内外,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努力成为一名职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高质量的工作,常常需要以高水平的研究作为基础。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依托校内教师专业发展中心、高教研究所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輔导员工作研究中心。中心的工作重点侧重“双高”建设背景下辅导员工作方法、职业能力、职业标准的研究。
四、“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明确辅导员定位,提升辅导员队伍形象
在“双高”校建设实施过程中,上级对“双高”校建设状况的考核重点主要看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上是否有突出成绩。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除了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因此,高职院校要尽量把人员编制用在引进专业教师队伍上。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他们跟专业教师一样,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一体两翼。
高职院校要切实履行辅导员选聘工作的主体责任,学工部门要联合人事部门,尽快制定方案,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加强辅导员选配工作。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足额配备到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高不高的问题。作为学校层面,要努力帮助一线专职辅导员提升学历、职称,提高职业价值感和归属感。推进完善辅导员职业荣誉体系,形成“最美辅导员”“十佳辅导员”“辅导员年度人物”等梯次结构。让他们能安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以优质服务赢得全校师生的认同,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辅导员。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
(二)建立辅导员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
为了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地立足本职工作,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建立高校专职辅导员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按照工作年限、工作业绩、职称条件等设置申报条件,通过个人申报、任职条件审查、任职考核(采取学生评价、学院考核、学校述职答辩和日常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量化打分。按每年符合晋升条件申报人员为基数,原则上晋升人数不超过80%。“双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带头为专职辅导员设置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三)辅导员工作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一体化育人
在“双高”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方面有更多的投入。辅导员要主动思考如何将工作与专业发展相结合。比如,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要努力与区域内大中型企业人事部门增加联系,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做好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的推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定期收集他们关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意见与建议,为专业的可持续和长远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负责校友工作的辅导员,要密切联系校友,成立校友服务联络站,为校友所在企业提供各种途径的服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校友企业和专业命运共同体。负责团学工作的辅导员,要在青年学子中弘扬创新意识,开展劳动教育,严格落实学风考勤制度,做好学习榜样和学风优良班级的评选工作,努力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作添砖加瓦。
(四)对标国家级精品项目,打造品牌化育人项目
教育部目前在推动建设的有《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等,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年12月)的出台,首次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在“双高”建设的背景下,一定要对标国家级辅导员和思想政治工作品牌申报,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加强辅导员工作室品牌化推广、内涵和质量提升,努力打造辅导员品牌化育人项目。辅导员也要主动参与学校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一体化育人体制机制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在新冠疫情防控逐渐进入常态化的情况下,要推动新媒体新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辅导员一定要主动作为,发声亮剑,分别在现实和网络世界中寻求高校思政工作的着力点,而要达成这一目标,迫切需要辅导员提升自身素质,创建线上线下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特别是要把握好价值引领和价值澄清,通过网络“云课堂”“云党课”“云团课”“云班会”,建立“云上思政”,学会在线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要设立网络思政工作(辅导员)专项经费,鼓励辅导员加强网络育人能力,建立与学生之间畅通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五)注重精细化管理,建立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颁布,要求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发展,精细化管理,从精细化的学生工作制度、精细化的考核指标体系、精细化的规范过程等方面,确保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实现。
推行辅导员绩效考核的意义在于重塑辅导员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以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依据工作量、工作内容、工作成效等指标,明确考核指标权重和考核标准设计。将绩效考核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强化考核流程,加强过程性评价,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制订出科学合理又能落地实施的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在“双高”建设的背景下,在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精细化管理,让辅导员工作既成为一份良心活,更成为一份技术活。
輔导员队伍建设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聚焦重点领域创新内容、方法与载体,加快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精准供给能力,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双高”校,一定要从理念、制度和方法上寻求突破,打造一支思想过硬、爱岗敬业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 (2019-04-01)[2020-04-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2] 郝光敏. 新时期内蒙古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9.
[3] 苏娜. YLZY辅导员绩效考核方案改进研究[D]. 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9.
[4] 李洪渠,彭振宇.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特征分析和建设远景[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6-10.
[5] 张健. 适合的职业教育:价值特征与实现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