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ET、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检测评估冠心病动脉血管硬化病变程度

2020-07-15 01:06林立中吴建华夏先考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丝氨酸内脏蛋白酶

林立中 吴建华 夏先考

冠心病属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指多种危险因素作用下冠状动脉存在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闭塞,引起心肌缺血或坏死的病理过程[1]。有报道显示,内皮功能受损是诱发冠心病的核心机制,而内皮素(endothelin,ET)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2]。另外,多项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及具体演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腹腔脂肪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作为新的炎症因子,已被证实参与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3-5]。本文展开相关研究,旨在为冠心病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2月—2018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132例冠心病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入选的患者纳为观察组,其中男92例,女40例,年龄18~85岁,平均(62.27±9.44)岁。另选取同期入院的9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男66例,女30例,年龄20~85岁,平均(63.01±10.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患者临床症状、血清酶学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将观察组分成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54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40例);另按照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将观察组分为单支病变组(56例)、双支病变组(40例)、三支病变组(36例)。

1.2 方法

1.2.1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所有患者均经股动脉或桡动脉途径,采用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内科专业医师采用双盲法判定结果,病变狭窄程度即为各投射体位中最大狭窄程度。依据冠状动脉狭窄直径为50%及以上且累及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前降支或左主干情况,分为单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累及左主干即属双支病变。

1.2.2 冠状动脉血管硬化病变程度判断 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6],评价每支血管狭窄程度。若狭窄程度低于25%,赋值1分;狭窄程度为25%~50%,赋值2分;狭窄程度51%~75%,赋值4分;狭窄程度76%~90%,赋值8分;狭窄程度91%~99%,赋值16分;狭窄程度100%,赋值32分。Gensini积分越高,预示冠状动脉血管硬化病变程度越严重。

1.3 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血清ET、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并分析血清ET、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实验所需要应用统计学分析处理的数据输入专业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所得数据应用t以及χ2检验,并通过()与[n(%)]做描述,如提示P<0.05表示数据间差异存在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ET、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比较

观察组血清E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组血清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显著高于UAP组、AMI组(t=10.325,P<0.05),UAP组血清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显著高于AMI组(t=11.582,P<0.05),见表2。

2.3 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血清ET、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比较

单支病变组血清ET水平显著低于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t=9.351,P<0.05),双支病变组血清ET水平显著低于三支病变组(t=10.115,P<0.05);单支病变组血清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t=9.335,P<0.05),双支病变组血清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显著高于三支病变组(P<0.05),见表3。

3 讨论

既往报道认为冠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能清楚显示冠脉狭窄部位、程度,但冠脉早期病变难以发现,无法判断斑块性质,且花费较高,故临床应用受限;而经皮冠脉内超声虽可清楚显示冠脉管壁形态,清晰判断斑块稳定性、钙化程度,但技术性强,花费高,无法全面展开[7]。因此,寻找一种花费低、敏感性高、易于开展的检测方法,以期对该病进行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近几年,有报道显示,血清ET、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但关于其在冠心病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判断中的指导意义尚不明确[8]。狭窄越重,ET水平相应增高;而血清ET水平上升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ET释放增加有关。

ET对离体肺动脉、主动脉、冠状动脉、肾脏具有强收缩作用,其中冠状动脉最为敏感,可引起冠脉收缩及心功能损害,主要经靶细胞特异性受体实现[9]。李喜梅等[10]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浆内均存在ET样免疫反应,预示ET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分析其致病机理,可能与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DNA合成,促使其分裂、增殖,导致血管持久、强烈收缩有关。急性冠脉综合症组血清ET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预示血清ET与冠心病临床类型密切相关。多项研究表明[11-12],冠心病临床类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密切相关,推测血清ET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范围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SAP组血清ET水平明显低于UAP组、AMI组,UAP组血清ET水平明显低于AMI组,提示血清ET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有关,与上述报道相似。另外,本研究发现,单支病变组血清ET水平明显低于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血清ET水平明显低于三支病变组,提示血清ET水平与冠心病动脉血管硬化病变程度有关。此外,本研究中,冠心病患者Gensini评分与血清ET水平呈正相关,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笔者认为,血浆ET水平与冠心病动脉血管硬化病变数目、损害程度成正比,受损血管越多,狭窄越重,ET水平相应增高;而血清ET水平上升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ET释放增加有关。当ET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内皮细胞损害,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另外,血清ET高水平还具备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加重动脉血管硬化病变程度。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ET、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比较()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ET、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比较()

组别 ET(pg/mL) 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μg/L)观察组(n=132) 93.50±34.75 1.02±0.16对照组(n=96) 35.86±9.13 2.18±0.23 t值 6.165 44.913 P值 0.005 0.002

表2 SAP组、UAP组、AMI组血清ET、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比较()

表2 SAP组、UAP组、AMI组血清ET、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比较()

注:与SAP组比较,①P<0.05;与UAP组比较,②P<0.05

组别 ET(pg/mL) 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μg/L)SAP 组(n=38) 80.53±18.76 1.27±0.17 UAP 组(n=54) 90.05±20.42① 1.02±0.14①AMI组(n=40) 110.56±24.73①② 0.82±0.12①②F值 20.427 95.624 P值 0.001 0.001

表3 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血清ET、vaspin水平比较 ()

表3 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血清ET、vaspin水平比较 ()

注:与单支病变组比较,①P<0.05;与双支病变组比较,②P<0.05

组别 ET(pg/mL) 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μg/L)单支病变组(n=56) 65.72±12.30 1.13±0.16双支病变组(n=40) 90.99±23.47① 1.07±0.12①三支病变组(n=36) 115.09±36.52①② 0.85±0.15①②F值 45.875 41.793 P值 0.000 0.000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血清ET水平升高,血清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降低,病情越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血管支数越多,动脉血管硬化病变越严重,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但本文样本量偏小,血清ET、重组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与患者动脉血管硬化病变程度的因果关系尚需今后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丝氨酸内脏蛋白酶
褐飞虱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Nlserpin2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不同蛋白酶酶解制备鸡肉小肽的工艺条件研究
丝氨酸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D-丝氨酸在抑郁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磷脂酰丝氨酸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酶法水解杏鲍菇谷蛋白制备抗氧化肽
关于麦芽中蛋白酶的分解研究
空心猪
多发内脏动脉瘤合并右侧髂总动脉瘤样扩张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