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准帮扶典型案例的分析及启发

2020-07-14 08:43王亚洲
科教导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精准帮扶案例分析高校

摘 要 高校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囊团,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生力军。作为精准帮扶的排头兵,高等院校不断探索出新的扶贫理论与模式。通过分析山西农业大学、盐城工学院、太原师范学院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帮扶案例,阐述其扶贫模式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探索高校精准扶贫和精神育人的新路径,[1]为我国高校教育扶贫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高校 精准帮扶 案例分析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talent pool and think tank of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for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s a pacesetter of precise assista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exploring new poverty alleviation theories and model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representative cases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nche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connota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 explores the new path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words college; precise help; case analysis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全国将有34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用教育助力扶贫,让教育成为脱贫攻坚的“原动力”,才能更好地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高等院校利用自身的专业、人才等各方面优势,采用不同的扶贫模式落实精准帮扶政策,以育人为核心,集中资源、精准政策,探索更加成熟、科学的扶贫机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确保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

我们以“高校”“精准扶贫”为关键词,截止2020年1月30日,有关论文在CNKI上达到973篇,其中54篇与高校贫困生有关,46篇围绕教育扶贫, 32篇关注高校资助工作。此外,关键词为教育扶贫的有35篇,文化扶贫35篇,心理扶贫10篇。案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并重。本文选取三所高校精准扶贫政策的典型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案例的个性与共性,探讨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和精神育人的模式,以期为高校帮扶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1 高校精准扶贫的经典实践案例

《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指出:2018年,全国共资助学生9801.48万人次,资助金额高达2042.95亿元;资助高校学生4387.89万人次,资助金额为1150.30亿元,[2]超过学生资助总额的一半。由此,高校资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选取三所高校成功精准扶贫案例,进一步探究高校育人的实现途径,优化现有帮扶理论及实践模式。

1.1 社团化模式的资助育人

以盐城工学院为例,该校创造性地将学生资助与学生社团相结合,开启了资助育人社团化的新模式。通过成立资助社团并展开相应活动,利用社会群体的情感影响和价值意义,对贫困生的教育起到了显性和隐性的双重作用。[3]

显性功能主要针对易于观察的方面,比如学生的学习成绩。根据2015-2017的跟踪调查发现,虽然盐城工学院伯藜學社成员的整体挂科率较高,但2017年秋季学期挂科率比2015年秋季学期下降了约30%,2016-2017学年各类奖学金获奖比例也明显高于上一学年,社团成员平均成绩均有所提高。

隐性功能主要从盐城工学院伯藜学社开展的各项社团活动中体现,能拓宽学生课余生活,提高综合素养。在2015-2017年内举办的活动中,学习类占20.5%,志愿服务类占33.1%,创新创业类占8.2%。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其开展的创业活动“靓衣魅影”荣获学校“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并入围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创业大赛决赛,使“资助”变“自助”,变“扶贫”为“扶志”。

1.2 脱贫攻坚的社会实践育人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通过学校建立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结合实践基地实情,双方共同制订课程化的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坚定学生走进贫困地区、接受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决心。

山西农业大学在脱贫攻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探索出“三必访”“四必进”的机制。“三必访”指的是:走访干部,专心学习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的技能和方法;走访贫困群众,用心感受农民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了解国情民情;走访党员,全心传承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四必进”指的是:走进农户,帮农民干农活,从生产实践中学得方法和技巧;走进企业和合作社,帮忙搞生产,化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为实践;走进学校,扶贫支教,培养当地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思想意识;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精神的熏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4]

1.3 大数据时代的帮扶育

如今,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和社会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以太原师范学院为例,依靠网络技术,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做到精准识贫、精准预警,推广高校帮扶政策,进行心理帮扶教育。[5]

第一,学生处在开学前根据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助学贷款系统,了解入学贫困新生贷款的基本情况,提前对贫困学生进行认定。同时,学校还对贫困学生进行动态管理,采用调研走访等形式确认信息,及时发现和纳入还未成為帮扶对象的贫困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予以精准资助。

第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了解校内大学生的消费情况,通过数据整合分析,借助精准预警帮扶制度,对所呈现出的贫困信息进行仔细核对。

第三,借助学校的公众平台或公众号,宣传最新帮扶政策,及时推送对帮扶贫困生的意见或者是建议,各年级、学校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成功经验。

第四,开设网络心理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贫困学子呵护关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格。轻松自由的网络环境结合丰富校园文化,让贫困大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中都能沐浴精神教育的光泽。[6]

2 高校精准扶贫案例分析

2.1 创新育人模式

在选取案例中,三所高校整合各类资源,实实在在制定方案,真真正正落实政策。借助学生社团,学生不仅能接受经济上的资助,也能在社团健康向上、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成长。通过社会实践,既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优良品质。依靠大数据,不光可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预警,还可以营造轻松自由、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2.2 关注心理教育

高校帮扶与学生资助不能仅停留在经济层面,精神层面也不能忽视。盐城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主体,利用社团活动展开心理健康活动,聚焦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塑造符合社团形象的核心文化。每学年的考核评优以及评选“励志之星”,为贫困学子树立模范,鼓励他们学习榜样、争做先进。山西农业大学的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深入贫困地区,磨练坚强果敢的意志;通过参与生产劳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格;通过基层工作,感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太原师范学院以精神扶贫和励志扶贫为着力点,开展责任教育,创办各种励志活动,把品格塑造与完善自身相融合,鼓励大学生培育良好品质,不断完善自我。此外,学校还为贫困学子开设全方位的心理素质课程,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保持良好心态,树立积极价值观。

2.3 助力帮扶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高校作为人才、智力、科技的基地,在扶贫脱贫战中应该肩负自己的使命与担当。

盐城工学院伯藜学社是资助型学生社团,拥有合理完善的社团的建设制度和运行机制,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厚的创业项目运营启动资金。此外,学社在每年评选中,也会对先进典型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将社团化资助育人纳入高校资助体系,丰富资助工作内涵,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临县大禹乡府底村是山西农业大学实践活动基地,学校选派专家学者奔赴实践基地,传授专业知识与技术;学校组织师生筹款捐资助学,为贫困地区送温暖、送爱心;带队师生参与农业生产、管理活动以及企业的技术、服务活动,并开展义务支教活动。推进帮扶,从农业生产、企业运营到学生教育,促进当地教育扶贫和产业扶贫建设。

太原师范学院借助大数据进行精准认定、精准预警;借助网络平台宣传高校帮扶政策;通过开设心理课程做到心理帮扶。坚持以学生为导向,聚焦重点难点,精准方法对策,从精准扶贫的角度改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3 结语

高校不仅肩负着培养人才的根本职能,也承担着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重任。现阶段,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胜的紧要关头,高校如何借助自身的优势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精准扶贫之路是当下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1]本文通过对三所高校扶贫案例的分析,将育人模式、精神教育和帮扶工作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总结精准扶贫典型模式,探索具有“高校品牌”的特色扶贫之路,提升帮扶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我们要坚定信心、义无反顾地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以一鼓作气、乘风破浪的姿态奋勇夺新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程华东,尹晓飞.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探究——基于四所农业高校的案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72-7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OL].(2019-10-16) [2020-02-03].http://www.xszz.cee.edu.cn/index.php/shows/70/3716.html

[3] 郑婷婷,姚一凡.“扶贫”转向“扶能”:高校资助育人社团化模式的实践研究——以盐城工学院伯藜学社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1):8-12.

[4] 周涛.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帮扶路径探析——以太原师范学院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92-94.

[5] 李鹏,庄法兴,雷丽君.脱贫攻坚视阈下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探究——基于山西农业大学脱贫攻坚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89-92.

[6] 王亚洲.大数据下高校资助育人中贫困生心理扶贫初探[J].科技视界.

猜你喜欢
精准帮扶案例分析高校
精准帮扶视角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