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星,魏毅,蔡海生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5)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2001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23.3万人,到2017年已高达227.76万人。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满足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另一方面,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也产生一定程度的质疑。进而论之,针对自1997年正式确立至今,仅有22年学科历史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而言,既面对新兴学科范式视角的身份危机:学科基质、理论科学、研究方法等基础薄弱问题;又面对学科教育实践的评价危机:当前社会对公共管理学科认识的泛化、对学科人才专业能力的质疑,最终使得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社会认可度低,缺少良好的就业机会。在这样一个社会、学术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情况如何?
专业认同是一种心理现象,是认同主体对学习本专业的主观看法。它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过程论强调专业认同的形成过程,而状态论则强调专业认同的结构要素等。考虑到研究方式和对象,本研究探索的专业认同是指认同状态。在专业认同概念的界定方面,采用学界普遍引用的王顶明、刘永存(2007)提出的定义:所谓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并以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表现为学习者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而将其他专业视为他者,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与该专业杰出者一样的人的反应[1]。专业认同与研究生的成就动机[2]、学习投入[3]、生活满意度[4]、职业发展[5]等一系列学习、生活、工作成长过程要素息息相关,同时也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深入调查与分析江西省三所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对提升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不仅可为相关高校提高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生培养质提供借鉴,而且对促进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便利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江西省三所高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四个专业一至三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三所高校分别为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之所以选取这三所高校进行研究取样,是因为要兼顾选取学校的培养规模与专业数量以及学校类型多样化。从培养规模与专业数量上看,首先,各学校培养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数量总体相对较少,为了获得较大数量的研究样本,提高研究的可靠性,选取了三所高校为抽样群体;其次,经过深入调查与筛选发现江西省内只有以上三所高校同时设有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四个专业,且有在校生。在学校类型上,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法、工、文、理、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财经学府;南昌大学属综合性高校,是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多层次多角度的取样,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价值。
通过借鉴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根据对部分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访谈记录,在参考学者黄涛的《上海地区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柳叶的《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调查》等问卷的基础上,自主编制《江西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问卷设计包含两部分、共30项题:第一部分用于收集人口特征变量信息,其中包括有性别、年级、成绩、是否跨专业、是否有学生助理工作经验、本学科内是否有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毕业之后意向,共设题7项;第二部分用于从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和专业适切等四个维度调查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现状,其中测量专业认知设6题、专业情感设7题、专业行为设6题、专业适切设4题,四个维度共设23题。
量表的设计方法选择应用最为广泛和实用的Likert五级量表,通过程度递进的计分方式,将符合程度分别赋值为5、4、3、2、1,具体为“5”代表“非常同意”、“4”代表“比较同意”、“3”代表“中立”、“2”代表“比较不同意”、“1”代表“非常不同意”(见表1)。
表1 同意程度计分方式
本研究问卷调研自2019年5月16日至6月27日。问卷的发放方式主要有线下纸质问卷和线上问卷星两种,其中纸质问卷发放180份,回收问卷168份,剔除无效问卷3份,获得有效问卷有165份,问卷有效率98.2%;问卷星线上填写155份,剔除随意作答问卷10份,获得有效问卷有145份,问卷有效率93.5%。综合纸质问卷与问卷星,发放问卷总数335份,回收问卷323份,最终有效问卷310份,问卷总有效率为95.9%。
利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方法主要采用了描述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回归分析等。以P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获取的310份样本均来自江西省上述三所高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四个二级学科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分别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一,从学校与专业分布来看,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样本比例分别为36.8%、32.6%、30.6%;其二,个体特征,男女比例分别为34.2%、65.8%。样本的其他具体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基本特征(N=310)
续表2
Item项目Level水平N百分比(%)专业认同得分MSD是否担任学生助理是8828.43.74850.6085否22271.63.49780.6046是否有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26585.53.65680.59032否4514.53.05150.49712毕业之后的意向直接工作23475.53.49390.5908继续深造5417.43.97060.5460其他227.13.38080.6559总数310 100——
1. 专业认同总体情况
通过分析可知,三所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体平均分值为3.57,略高于理论上的中等水平3分值,根据数据客观评价,三所高校该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不高。研究显示,专业认同各维度的平均得分参差不齐,按照得分高低排序,专业情感(3.75)>专业认知(3.66)>专业行为(3.51)>专业适切(3.35),其中专业情感与专业认知平均得分高于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专业行为与专业适切平均得分低于专业认同总体水平(见表3)。
表3 专业认同总体情况
2. 专业认同各维度分析
第一,专业认知维度。本研究围绕专业认知维度,主要设计了表4所示的6个测量项目a1-a6,该维度总体均值为3.66。可见,被调查者对于所学专业的认知略高于中等水平,说明大部分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对于专业的培养模式、专业的社会评价和地位、综合素质要求和职业规范、专业的就业前景与发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程度不高,其中,整体对于专业的职业规范与要求的认知较高。
第二,专业情感维度。本研究围绕专业情感维度,主要设计了表5所示的7个测量项目a7-a13,该维度总体均值为3.75。结果显示专业情感维度的认同水平是最高的,其中内心已经接受该专业的得分最高,为 3.98 分,通过对比与专业认同其他维度,硕士生更容易建立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第三,专业行为维度。本研究围绕专业行为维度,主要设计了表6所示的6个测量项目a14-a19,该维度总体均值为3.51。通过具体的数据我们可以推断出,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在阅读专业书籍、与他人探讨专业问题、制定明确的学习规划等行为表现不够突出,可能原因在于整体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自我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等。
表4 专业认知维度
表5 专业情感维度
表6 专业行为维度
第四,专业适切维度。本研究围绕专业适切维度,主要设计了表7所示的4个测量项目a20-a23,该维度总体均值为3.35,对比于其他维度,专业适切维度总体均值最低。从表2统计数据来看,本研究中跨专业读研学生的占比57.1%,其中大部分专业跨度相对较大,最终可能导致专业认识不够、个体素质与专业要求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1. 性别
对不同性别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表8的统计结果可知,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对应的P=0.447>0.05,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专业认知维度对应的P=0.525>0.05;专业情感维度对应的P=0.537>0.05;专业行为维度对应的P=0.854>0.05;专业适切维度对应的P=0.233>0.05,说明不同性别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之间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表7 专业适切维度
表8 不同性别在专业认同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
2. 年级
表9为不同年级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one-way ANOVA),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适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只有专业认知维度的F值达到显著性水平(F=6.454,P=0.002<0.05),表示不同年级硕士生在专业认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对硕士生专业认知维度进行不同年级的LSD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研一与研二之间显著性P=0.006<0.05,已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平均数的差异值等于-0.25,表示研一与研二年级的硕士生在专业认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研二年级的学生专业认知显著优于研一学生的专业认知。研一与研三之间显著性P=0.001<0.05,已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平均数的差异值等于-0.30,表示研一与研三年级的硕士生在专业认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研三年级的学生专业认知显著优于研一学生的专业认知。
3. 硕士生成绩排名
表10为不同成绩排名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one-way ANOVA),结果显示,不同成绩排名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专业行为和专业适切维度显著,分别为F=3.758,P=0.011<0.05;F=2.648,P=0.049<0.05,表示不同成绩排名硕士生在专业行为和专业适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表9 不同年级之间的专业认同及各维度的方差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 p<0.01,***表示p<0.001。
表10 成绩排名因素间专业认同及各维度的方差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 p<0.01,***表示p<0.001。
进一步对硕士生专业行为与适切维度进行不同成绩排名的LSD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专业行为维度:第一,排名前25%水平与排名25%~50%之间显著性P=0.038<0.05,已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平均数的差异值等于0.20,表示排名前25%与排名25%~50%的硕士生在专业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排名前25%的学生专业行为得分显著优于排名25%~50%学生的专业行为。第二,排名前25%与排名50%~75%之间显著性P=0.002<0.05,已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平均数的差异值等于0.34,表示排名前25%与排名50%~75%的硕士生在专业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排名前25%的学生专业行为得分显著优于排名50%~75%学生的专业行为。同样,结果显示专业适切维度成绩排名前25%的硕士生专业适切得分显著高于成绩排名50%~75%和后25%的学生。
4. 是否跨专业读研
对是否跨专业读研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表11统计结果可知,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对应的P=0.176>0.05;专业认知维度对应的P=0.109>0.05;专业行为维度对应的P=0.451>0.05;专业适切维度对应的P=0.890>0.05,均未达到0.05 的显著性水平。而专业情感维度对应的P=0.024<0.05,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是否跨专业读研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之间专业情感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跨专业读研的硕士生在专业情感方面得分显著低于未跨专业读研的硕士生。
再对310份样本进一步分析显示,自主选择(第一志愿报考或推免生)跨专业就读公共管理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有140人,通过专业调剂的37人,说明大多数是学生自主选择跨专业报考研究生,少部分学生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被调剂,被动选择跨专业。
表11 是否跨专业读研硕士生在专业认同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
注:*表示p<0.05,**表示 p<0.01,***表示p<0.001。
5. 是否有学生助理工作经验
对是否有学生助理工作经验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12统计结果可知,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对应的P=0.001<0.05;专业认知维度对应的P=0.000<0.05;专业情感维度对应的P=0.016<0.05;专业行为维度对应的P=0.019<0.05;专业适切维度对应的P=0.04<0.05,均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是否有学生助理工作经验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之间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有学生助理工作经验的硕士生在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均值得分都显著高于没有学生助理工作经验的硕士生。
表12 是否有学生助理工作经验的硕士生在专业认同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
注:*表示p<0.05,**表示 p<0.01,***表示p<0.001。
6. 学科范围内是否有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对学科范围内是否有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13统计结果可知,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对应的P=0.000<0.05;专业认知维度对应的P=0.000<0.05;专业情感维度对应的P=P=0.000<0.05;专业行为维度对应的P=0.000<0.05;专业适切维度对应的P=0.000<0.05,均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学科范围内是否有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之间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有感兴趣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在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均值得分都显著高于没有感兴趣研究方向的硕士生。
表13 是否有感兴趣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在专业认同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
注:*表示p<0.05,**表示 p<0.01,***表示p<0.001。
7. 毕业后不同意向
表14为毕业后不同意向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one-way ANOVA),结果显示,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对应的P=0.000<0.05;专业认知维度对应的P=0.000<0.05;专业情感维度对应的P=P=0.000<0.05;专业行为维度对应的P=0.000<0.05;专业适切维度对应的P=0.000<0.05,均达到0.05 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毕业后不同意向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之间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根据表15我们可以得出,毕业以后选择继续深造的硕士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以及专业认同各维度均值得分显著高于选择直接工作和其他的硕士生。
表14 毕业后不同意向硕士生之间专业认同及各维度的方差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 p<0.01,***表示p<0.001。
表15 毕业后不同意向硕士生之间专业认同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硕士生专业认同在相关自变量上的组间差异,接下来我们以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生专业认同作为因变量,性别、年级、是否跨专业读研、成绩排名、学生助理工作经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毕业之后的意向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来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16所示。
表16 自变量对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生专业认同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对自变量回归系数的检验可知,学生助理工作经验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控制相关变量以后,学生助理工作经验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对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生专业认同具有显著的影响;性别、年级、是否跨专业读研、成绩排名等其他自变量对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生不具有显著影响。
三所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不高,专业认同总体平均分值为3.57,略高于理论上的中等水平3分值,其中各子维度得分对比:专业情感(3.75)>专业认知(3.66)>专业行为(3.51)>专业适切(3.35)。专业认知维度与专业情感维度得分均高于总体水平,说明大部分硕士生对于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培养模式、专业社会评价与地位、专业素质要求、未来的就业等有一定的认知,但是认知程度有待提高;大部分硕士生对专业保持有较积极的情感。专业行为维度与专业适切维度的平均分较低,王顶明(2007)[1]指出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自主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投入到专业学习,表现在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相结合。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硕士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不高,当前硕士生积极主动投入到专业学习兴趣不高,专业学习与自己特性适切程度不高。
1. 性别因素
不同性别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之间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各维度都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从总体及各维度的得分情况来看,男同学的均值得分普遍高于女同学。有研究表明:男生的认同基于分离;女生的认同则基于附属[6]。性别思维的差异性会影响到他们专业认同,简单而言,就是性别在专业认同的影响被归结于价值观的差异,在专业的学习中男生可能更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女生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同学的影响。
2. 年级因素
不同年级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适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专业认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研一的专业认知水平显著低于研二和研三,这与硕士生入学后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可以了解专业有较大的关系,高年级的学生相对于在专业学习、专业发展、未来就业等方面有更多的了解。
3. 成绩排名因素
不同成绩排名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专业行为和专业适切维度显著。具体体现在专业学习成绩越好的硕士生,具有更加积极的专业学习行为和专业适切程度越高。
4. 是否跨专业读研
是否跨专业读研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之间专业情感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跨专业读研的硕士生在专业情感方面得分显著低于未跨专业读研的硕士生。在对310份样本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其中自主选择(第一志愿报考或推免生)跨专业就读公共管理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有140人,通过专业调剂的37人,说明大多数是学生自主选择跨专业报考研究生,少部分学生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被调剂,被动选择跨专业。
5. 是否有学生助理工作经验
是否有学生助理工作经验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之间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有学生助理工作经验的硕士生在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均值得分都显著高于没有学生助理工作经验的硕士生。参加学生助理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适应能力。
6. 学科范围内是否有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学科范围内是否有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之间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有感兴趣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在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均值得分都显著高于没有感兴趣研究方向的硕士生,说明在学科范围找到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有利于硕士生的专业学习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
7. 毕业后不同的意向
毕业后不同意向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之间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毕业以后选择继续深造的硕士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以及专业认同各维度均值得分显著高于选择直接工作和其他的硕士生。选择继续深造的硕士生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专业、加强专业学习,有较高的专业情感、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专业认同水平更高。
通过调查可见,大部分学生是跨专业攻读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薄弱、专业认识不深是跨学科硕士生最突出的问题[7]。因此,学校在课程体系方面应该做出适当的创新,调整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课三者课程之间的比例,以强化专业基础理论等相关学科知识为原则,实现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建立专业认同的目标。再者,个体在报考前一定要对所报专业有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分析衡量自己的个性、能力等与专业的匹配性,不盲目跟风,正确进行专业的选择。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定位,进行合理的学习规划,不断提升自己综合素养。
公共管理学科是1997年正式确立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自身存在学科知识背景多元、学科独立身份模糊不清、理论视角的排他性不足、研究存在碎片化等问题,研究问题域与研究对象层面,受政治、社会热点等事件的影响比较大。基于此,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与科研方面存在一些潜在的困难。因此,培养单位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第一,在开学之际做好新生的专业教育工作,帮助研一新生强化对专业的认知;第二,可以邀请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科领域著名的专家或者杰出的校友举办专题讲座以及学术研讨会,结合学科最新研究动态,为同学们讲解专业学习与专业研究的经验方法,培养硕士生对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兴趣,最终使其在本学科范围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提高专业认同水平。
公共管理学科的教育实践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教育主管部门难以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不同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企事业单位也难以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良莠进行明确的界定,从而造成了当今社会对公共管理学科认识的泛化以及对公共管理学科人才能力的质疑。面对这一问题,首先,在学校就业指导层面,需要周期性开展专业的就业指导,结合学科专业的特性,有效设置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其次,在社会支持层面,加强社会对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认知与了解,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使得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生获得社会积极的反馈,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