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郑卫东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201306)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的重大战略任务。大学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内在驱动和灵魂,对师生道德情操、精神面貌、言行举止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塑造力。办好中国高等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深入实施文化强校战略,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2]。为全面了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进一步提升高校优秀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课题组针对上海市50余所本专科高校师生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网络问卷调研。调研发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传承创新大学精神、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等方面持续加强和改进,但也面临着统筹推进缺乏合力、内涵挖掘有待深化、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挑战,需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科学设计和组织问卷调研工作,是准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前置性条件。此次校园文化建设网络问卷由32道题目组成,主要涉及“基本信息”“建设现状”“队伍建设”“未来发展”等方面内容。参与调研人员通过扫描官微二维码或点击网络链接进行匿名作答,共收到有效问卷1029份。其中,专任教师占7.48%,管理人员占25.56%,其他职工占5.15%,学生占61.81%;拥有高级职称(正高、副高)占2.92%,中级职称占17.49%,初级职称占17.78%;25岁及以下占63.17%,26~35岁占22.35%,36~45岁占11.95%,46岁及以上占2.53%;博士占3.5%,硕士占29.64%,大学本科占53.45%,专科及以下占13.41%;中共党员占34.99%,共青团员占55.49%,民主党派占0.97%,群众占8.55%。被调研对象涉及不同职称、岗位性质、年龄层次、学历程度、政治面貌等信息,客观反映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整体状况。根据数据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培养什么人”关系大学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和根本目标,既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积极构建底蕴深厚、特色鲜明、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职责。调研数据显示,认为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比较重视”的占95.14%,对校园文化建设整体状况表示“满意”的占96.19%,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国际国内形势表示“关注和了解”的占97.08%,对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精神表示“了解”的占92.91%。这充分说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赢得了师生高度肯定。
品牌文化既是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展示,也是克服校园文化同质化倾向、实现差异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调研数据显示,认为高校坚持典型培育与品牌创建相结合打造品牌文化的占65.4%,能够结合高校特色建有博物馆、校园文化馆等文化场馆的占75.8%,对校园文化雕塑、历史景观等人文环境氛围布置持肯定态度的占89.41%。表明高校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意识正不断增强,越来越重视挖掘整合和宣传推广校园文化资源,借以提升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认可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和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3]教师作为校园文化队伍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校园文化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调研数据显示,认为教师在繁荣和活跃校园文化总体评价中持“肯定态度”的占98.34%。关于是否经常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表示“参加”的占91.64%。关于最近一年是否参加过校园文化培训,表示“参加过”的占83.87%。这表明高校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主体认同感不断提高,日益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引导力量。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发展,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日益成为各国综合实力竞争的关键领域。但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多元价值观念也在力求国际化的高校校园中逐渐形成,传统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向渐趋偏移。”[4]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多样多变,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师生日益增长的美好校园文化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承创新活动,需纳入高校整体发展规划,形成以上率下、上下联动的协同推进机制。但在建设实践中,有的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对校园文化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够强,存在协同推进意识薄弱、协调运作不通畅、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调研数据显示,关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认为“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规划”的占39.16%,认为“校园文化工作职责界限模糊、缺乏交流平台”的占56.07%。表明校园文化建设系统规划有待加强,需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按照整体规划、项目实施、协同推进的原则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内容新颖、运行科学、成效显著的校园文化工作体系,是培育大学精神、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调研数据显示,54.91% 的人认为校园文化内容缺乏创意、形式单一。58.21%的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品牌打造力度不够、行政文化色彩偏浓。15.94%的人认为高校缺乏建有博物馆、校园文化馆等文化场馆。7.48%的人认为高校在文化雕塑、历史景观等人文环境氛围布置方面显得单薄。这表明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不同程度上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涵、重守成轻创新等问题,制约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提升和良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5]高校处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最前沿,当前校园文化队伍建设还存在政治素质不高、职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调研数据显示,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国际形势表示“不关注、不了解”的占2.82%,对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精神表示“不了解”的占7.09%。认为制约高校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性的因素中,“职业发展动力不足”的占56.37%,“思想认识有偏差”的占30.52%。关于“提升校园文化队伍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调研中,认为需要“参加系统的培训或交流”的占70.55%。上述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校园文化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和相关配套机制建设亟须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高校要聚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和全员育人能力为基础,努力探索实践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41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引领力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所在。
第一,做大做亮正面宣传。要强化理论引领,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积极运用校园网、易班、微信微博等平台持续宣传报道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举措、反映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在学习贯彻中的典型事迹、先进经验和良好风貌,营造浓厚校园文化学习氛围。要创新方式方法,通过权威解读、专题访谈、系列报道、视频采访等形式,重点围绕“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等做好专题策划,讲好讲活校园文化故事,传播校园文化主旋律。
第二,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人为师为学”“三尺讲台,感谢有你”“树人芬芳”“行走的课堂”“身边的模范”“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先进典型报道力度,营造学习典型、崇尚典型、争当典型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搭建沟通交流、合作共享平台,通过定期举办高校校园文化骨干队伍培训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优秀论文及典型案例征集工作,挖掘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典型案例、工作特色和亮点,形成可示范、可引领、可辐射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积极营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师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意识。
第三,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探索打造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拓展、以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以专业教育课为辐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资源、力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建立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和过程监管,严格落实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做好引进教材的内容审查工作。加强“中国系列”课程建设,做好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工作室和重点建设课程项目工作,培育选拔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实现课堂育人功能最大化。
提升校园文化传播力,是内聚人心外塑形象、丰富发展文化精神内涵,增强师生情感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高校要结合新时代新使命要求,充分利用自身独特办学优势不断创新校园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探索创设新载体整合文化资源背后的育人故事,努力推出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文化原创精品。
第一,精心打造校园品牌文化。以校园文化历史资源固化传承为目标,重点梳理各历史阶段学科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优秀事例、文献史料,撰写学科史、专业史、课程史、人物史志等专著,有序开展校园文化出版工作,弘扬传承大师精神和家国情怀。重点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师生先进事迹等开展深度纪实专题报道,制作校园文化系列专题片。有效发挥国际论坛、高校英文网站、国际招生宣传网站等平台作用,向国际社会宣传学校改革发展的成绩和服务全球所开展的国际化工作和全球贡献。深化“五四”纪念日、毕业季、迎新季和奖学金颁奖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和爱岗敬业、感恩奉献、奋斗拼搏等精神。
第二,深入挖掘校史校训育人资源。高校要依托校史馆、校园文化馆、校园大师雕塑、校训墙等文化场所,以讲历史、讲故事、践行动、筑梦想等形式将校史教育与国家战略发展史、国家社会近现代史、高等教育发展变迁史、产业行业特色化内涵发展史紧密融合,深入剖析每一个“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国之大事”。要探索实施“向大师致敬——大师系列校园剧”扶持计划,精心选取各高校的创校老校长、学术大师、育人楷模等名家大师的人生经历作为“大师剧”的创作素材,重点挖掘这些大师所折射出的艰苦奋斗、为国治学、严于修身等方面教育内涵,引导师生聆听大师教诲并走入大师的精神世界,增强师生对校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校园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整体状况如何,是衡量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水平和发展潜力高低的重要指标。高校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发挥人才集聚优势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深化产学研合作实施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在服务社会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内涵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抓手。
第一,实现文化资源联动共振。深入开展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探索搭建合作平台,大力推进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德育工作一体化,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工作育人溢出效应。以上海高校为例,积极传播原创校园歌曲正能量,举办“青春放歌——上海大学生校园歌会”;发挥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作用,开展敦煌文博研习营、故宫文博研习营等文博育人活动;对接上海电视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展大学生原创短视频大赛、大学生主持人大赛、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孵化训练营等活动;深化校园文化线上线下立体化工作格局,做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展、校园好声音、微电影、网文等优秀网络文化精品项目。
第二,主动承担服务社会之责。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发挥学科特色及专业优势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组织教授博士服务团、科技支农帮扶团、暑期社会实践团等赴生产一线、对口支援地区进行技术服务、科技扶贫工作。如上海海洋大学河蟹养殖团队,积极发挥学科优势引导师生扎根中国大地搭建社会实践大课堂,不仅在中国台湾苗栗县成功推广河蟹养殖技术,而且也加大了对贵州、延安等欠发达地区的河蟹养殖技术推广力度,通过实地观摩、驻地指导、技术培训、技术合作等方式,推动西部现代渔业实现新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保护生态资源贡献海大力量。
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组织工作,根本在人才队伍,关键靠资源保障。一方面,要坚持人才引进和培育相结合,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做到精准施策分类施策因人施策。另一方面,要坚持尊重人才和关心服务并重,通过制定系列配套制度、搭建服务发展平台,积极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
第一,严把队伍准入机制。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第一办学资源。”[6]高校要坚持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的原则,把具备“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能力、管理意识形态阵地的能力、开展网上舆论宣传和斗争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7]作为校园文化骨干队伍选拔的基本条件和必备素质,精心选聘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敢于担当的高素质创新型校园文化队伍,自觉承担起高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第二,落实培训保障机制。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既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重要职能,也是培育和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凝聚力、提升工作技能的有效途径。高校要建立健全校园文化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校园文化骨干队伍年度培训方案,综合运用专题研讨、专题讲座、拓展训练、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加强入职培训、在职培训和专业培训力度,突出抓好政治理论、政策法规、职业道德、新媒体技术、教育热点、管理技能等方面学习,不断提升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三,完善激励考评机制。完善队伍职业体系建设,设立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创造条件实现多岗位流动或挂职锻炼。依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党建工作研究会、高等教育研究会等研究平台加大校园文化相关课题经费投入,提升队伍科研能力水平。定期开展“优秀校园文化工作者”“优秀校园网络评论员”“文明示范岗”等奖项评选,充分调动队伍工作积极性。探索建立将校园文化工作纳入年度责任制考核实施细则,重点完善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述职、职务晋升、奖惩评选、培训研修和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形成吸引优秀人才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导向和用人机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奋力开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各高校要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切实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遵循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律,不断丰富完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和实现路径,积极构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高水平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