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低段规范音变轻声、儿化音变研究

2020-07-10 22:51潘思琦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2期
关键词:部编版朗读

潘思琦

摘 要: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准确读好普通话,除了读好声、韵、调之外,语言中的音变现象也需要学生重点把握。本文主要分析词语规范要求的音变——轻声、儿化音变。归纳在部编版一二年级教材中轻声、儿化音变的主要作用,低段学生朗读时存在的问题,以及轻声、儿化音变的读音规律和出现语言环境,旨在帮助学生把握朗读方法,掌握朗读规律。

关键词:轻声;儿化音变;部编版;朗读

朗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教学更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占据重要位置。对于刚刚接触拼音的小学低段学生来说,将课文读得正确、规范,不仅需要读准每个字的声、韵、调,还需要正确把握普通话中的一些重要音变。由于“轻声、儿化音变是词语规范所要求的读音变化,在书面拼读形式上有相应的标识和规范”。在小学低段中读好轻声、儿化音变对正确、规范读好课文尤为重要。

1.小学低段读好轻声、儿化音变的重要性

1.1轻声的作用

普通话中绝大部分要读轻声现象,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学习拼音时的儿歌中就已经出现。此外,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下两侧教材中就出现过两个《语文园地》内容集中涉及轻声读法,由此可见在初入小学要读好普通话,读好轻声非常重要。轻声在普通话里有独特的作用,即使词语不变,是否读成轻声也会让词语的用法也发生变化。

1.2儿化音变的作用

《现代汉语通论》称:“在普通话中,某些词在朗读中要带上一个词尾‘儿,以表示某些语义色彩或有关语法功能。”“作为词尾的‘儿字,在书写中用两个汉字表示,在朗读时是一个伴随一个卷舌的动作,在拼音中用一个附加在词的后面加一个‘r来表示。”儿化音首次出现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中,“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在这句长句子中首次出现“一会儿”的儿化音变,注音“yíhuìr”,可以观察出“儿”字只有一个后缀拼音“r”。

2.小学低段读准轻声、儿化音变主要存在的问题

2.1汉字一字一音的特点

儿化音节的发音特点就在于韵母的卷舌色彩,虽然在注音形式上只有“r”一个形式,而在实际读音中也不是简单地在前一个字的韵母后面加上“er”的音,要根据前一个韵母的形式要增音、脱落、更换等变化。实际拼读时会发现儿化音节的不同读音。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字一音”,即“口里一个音节就是笔下一个汉字”。我们在汉字教学的依据往往根据这个特点以单子为单位来教学的。但是当汉字或音节组成词语或者句子时,汉字就不是一个静止的、孤立的单位了,轻声和儿化音变随时处于动态变化会中,他们具体的声调和读音也会产生动态变化。

2.2低年级儿童朗读习惯影响

低年级学生朗读时怪腔怪掉,读不准轻声、儿化音。正确的朗读需要良好的语感做铺垫,但低年级学生难以掌握,朗读起来往往怪腔怪掉,轻声不轻读,反而读得重又长,儿化音变不在前一个韵母后卷舌,反而单独念“儿”“er”这个音。在遇到“的”、“着”“了”等轻声时,学社往往收音不及时。

朗读时要音量适中,即要让大家听见,有不能大喊大叫,低段学生对音量的把握还需要不断联系,否则会出现有的学生读起来向蚊子叫,谁也听不清,有的大声叫喊破坏了语言的美感。此外,在一句句子中也有轻重之分,课文语义指向要重度,而轻声要轻读。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由于对课文内容把握程度不够,往往读不准轻重音。

3.輕声、儿化音变的读音规律

在小学低年级学习普通话之初,读好轻声儿化的非常重要。部分词语的轻声,对于日常说普通话的学生来说读得轻又短,不难读。但是儿化音变对于南方学生来说就是一大难点,了解相关轻声、儿化音变的读音规律,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文不再注音之后,能更好的读准字音,说好普通话。

3.1轻声声调的不同

上文提到,轻声具体声调受前一个字的声调影响,本文分析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出现“识字表”中出现的轻声汉字,用五度标音法(一声:55,二声35,三声214,四声51)来标注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轻声的实际读音调值。可见,虽然这些字在“生字表”中同意标注为没有声调的轻声,但在不同语境中的实际读音是有变化的,主要读音规律是一声+轻声,轻声调值是2;二声+轻声,轻声调值是3;三声+轻声,轻声调值4;四声+轻声,轻声调值是1。虽然在小学低段教授学生时,学生无需把握到具体调值,但是掌握读音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读好轻声。

3.2儿化音节的读音规律

普通话中除了“儿”字这个读音不能儿化外,其他韵母后都能儿化。但具体读法跟前一个字的韵母有关。同样以部编版一年级上下册课文明确出现的儿化音节为例,进行分析:上册课文《秋天》出现“一会儿”,课文注音““huìr””,但在实际读音中要舍去“会”字韵尾“i”的读音,改成“r”。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中“一块儿”课文注音“kuàir”,实际读音要变成“kuàr”。《动物王国开大会》中“哪儿”注音“nǎr”,与前面分析的几个例子脱落韵尾再儿化不同,是在“a”后直接加上卷舌动作,也即读成标注的声调“nǎr”。

由此可见,儿化音节的读音规律需要在不同情况下仔细分析,而学生要学会做好卷舌动作,读好不同情况的儿化音变。

4.轻声、儿化音变语言规律

4.1轻声出现语言环境规律

在部编版一、二年级教材的“生字表”中存在出现的轻声有助词“着、了、的、地、得”等,和语气词“吧、吗、呢、啊、啦、呀”等,这些字在《生字表》中不标声调,表明在生字在单个存在时即读成轻声。但在部编版教材文中出现的轻声例子,却在“生字表”中单个出现时是存在本生的声调的,那么轻声在语言环境中出现存在一定的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轻声在语言环境中规律,本文翻阅部编版小学一、二年级教材中出现的的轻声现象,进行归纳和分类:重叠名词的后一个音节,一般属于亲属名词的后一个音节要读成轻声;动词重叠的后一个音节要读成轻声;名词与某些代词后面加后缀“子、们”等;数词“一”夹在两个重叠的动词中间。部编版一年级《欢迎台湾小朋友》中“到我学校玩一玩”,“一”标成轻声“yi”。《语文园地》板块中的“读一读、比一比”等内容,“一”的注音是“yi”。可见“尝一尝、试一试、练一练”中的“一”也应念成轻声;在口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由于人们长期口语习惯而要求轻读;此外,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没有标注轻声,但我们在平时口语中也可以会读成轻声的情况。

4.2儿化音变出现语言环境规律

儿化音首次出现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中,“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在这句长句子中首次出现拼音“yíhuìr”,在教授时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词语的拼音跟一般拼音有何不同,观察出“儿”字只有一个后缀拼音“r”。在朗读时要注意教师泛读,学生跟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反复正音,让学生读好儿化音。当然也有在教材中出现没有标注“儿”字词尾和儿化拼音的词,但学生在朗读中,为了押韵或者更富有童趣,也可以知道学生读成儿化音节。

5.结语

低年级学生要做到读准普通话,读准轻声、儿化音变十分重要。要克服这两个音变难点需要教师亲切的态度、和谐的课堂气氛、优美动听的范读,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反复教授和泛读,让低年级学生在大脑皮层留有初步印象。学生反反复练读,加深印象。在“听、说、读”的反复训练中领略汉字语言之美。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2007年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部编版朗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方法之研究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论小学语文“多元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浅谈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