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供求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20-07-04 02:49林盛杰罗佳送杨燚娜
现代交际 2020年10期
关键词:需求家庭教育供给

林盛杰 罗佳送 杨燚娜

摘要:家庭教育是子女受教育过程的起点,但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供求关系不对等,不仅影响了孩子和家庭的未来,更影响社会的发展。探究家庭教育对外来务工子女供给情况的深层次影响,以浙江省玉环市楚门镇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家庭为例,引入供求均衡理论,按照“什么是家庭教育供求均衡—谁是供给者—谁是需求者—供求问题分析—怎样供给”的脉络,解析家庭教育供求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家庭教育 供给 需求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160-04

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终身发展,家庭教育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 目前,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家庭教育体系中,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的文化储备和经济水平,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以及社会教育机构质量等,都影响着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开展。基于此,立足于供求均衡理论,以楚门镇山北村新民小区为研究对象,探究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的供求问题,并对此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调研意义及目的

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因家庭原因而遭遇到的教育困难问题,加强其人格的全面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家庭,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教育质量。首先,加强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就必须清楚地了解目前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需求与供给状况,了解哪些因素阻碍子女教育的发展,才可有的放矢。因此,调查家庭教育对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的供求情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其次,以往学者大多从供给或需求的某一方面加以研究,而本研究以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实际情况为基础,从供求两方面深度分析家庭教育的影响情况,更加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客观性。

本研究以玉环市楚门镇“星星点灯”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关爱基地为例,借助供求均衡理论,对该基地部分外来务工家庭教育供求状况进行均衡分析。此次调研旨在探讨家庭教育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供求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从一定程度上改变父母教育意识、方式,提高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质量,改善受教育情况,为社会教育提供一定帮助。

二、主要概念界定

(一)家庭教育

《辞海》(1980)中这样解释家庭教育:是父母或者家族中其他长辈在家中对子女或者年轻一辈进行的教育。[2]但是近现代学者却有着不一样的理解。赵雨林认为,家庭教育是受到社会公众共同作用和影响的;李松涛研究发现,家庭教育有着时空的广延性,其运行空间不局限于家庭,还可以扩展到整个社会体系。[3]家庭教育没有明确的边界规定,具有广泛性和空间性,它不仅是家中长辈对晚辈的叮咛嘱咐,还可以是社会上长者对年轻一辈的谆谆教導。家庭教育的课堂不仅可以于家中,还可以是广阔的天地,比如博物馆、展览馆、音乐会等。

本研究将家庭教育理解为:家庭教育不仅是家中长辈对晚辈的教育,也受到家庭之外的影响。外来务工子女对于家庭教育有着一定程度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受到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的供给影响。

(二)家庭教育引入供求均衡理论

供给与需求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而以企业为代表的供给者与以民众为代表的需求者通过潜在供求关系共同决定了市场上每种产品(服务)的价格和数量。当家庭教育引入供求均衡理论时,供给者即为家长、政府、社会、学校等外部因素,需求者即为家庭中的孩子、受教育人员等内部因素,商品即成为一种名叫“家庭教育”的准公共服务产品。

该理论指出:在同一商品市场上,需求者和供给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市场趋于均衡状态,即实现市场均衡。[4]对于家庭教育而言,供给量与需求量受外界因素影响成正比例关系,受教育需求推动了家庭教育供给能力的建设,供给能力的提升是受教育需求的外在表现,当家长、政府、学校等供给量等于家庭中子女的教育需求量时,便实现了家庭教育最优化。

1.家庭教育供给概念

供给是经济学概念,是供给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波动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服务)。[4]而家庭教育供给是指家长、政府、社会、学校愿意并且能够对家庭提供教育帮助的行为,其实质是帮助子女成长,促进子女自我发展。

家庭教育不只是家事,更是社会之事,政府之事,国家之事。2016年颁布的《规划推进家庭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提到,未来五年,我国城市中90%的学校将创建家长学校。[5]家庭教育的供给以家长为主体,政府、社会、学校为客体,家长这一供给主体要全面学习、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改变自身传统教育观念,学习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做到言传身教,满足其子女对于家庭教育的需求;政府、社会、学校这一供给客体要促进家长自我发展,改善家庭教育条件,等等,要求其履行相应的公共服务职责,即成为该供给的组织者及监督者。

2.家庭教育需求概念

需求也是经济学概念,是指一种产品源自需求者的消费意愿,表现为需求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幅度变动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产品(服务)的数量。[4]而家庭教育需求是外来务工子女在接受家庭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需求,是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属性。

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需求不仅针对家长本身,还包含对政府、社会、学校等教育机构、组织的依赖。相对于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外来务工子女需要更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面对嘈杂拥挤的居住环境、父母早出晚归的生活状态,他们渴望安静、舒适的学习氛围;面对单调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的社会机构,他们更期许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供求现状

(一)教育意识不强

大部分外来务工家长对其子女的关心仅体现在考试成绩上,并没有意识到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且多数外来务工家长深受传统农村思想的影响,一旦子女成绩不理想,便会产生让子女辍学的念头,希望子女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如果子女在校有不良行为,他们会将原因归于学校,认为将孩子送进学校就是代替自己教育孩子,老师就应当承担起所有的教育职责。这体现出外来务工家长教育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家长作为第一供给者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要性。

(二)受教环境不佳

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居住于简易的临时房,能提供给子女的学习空间很少,周边居住环境杂乱,卫生状况不佳,安全事故频发。缺乏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大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该类学校教育资金相较于公办学校有一定差距。公办学校有着强大的资金来源,其教育设施及师资力量有政府保障,而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经费以自筹、投资等为主,在教育设备和师资力量的投入上受到限制。而社会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对外来务工子女也有着不良影响。

(三)课余时间安排不合理

科学合理的课余时间安排,对孩子的教育具有积极作用。但大多数外来务工家长忽略了对子女业余时间的管理。孩子的业余时间,尤其是周末未能合理利用,休闲娱乐占据了大部分,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他们的受教环节仅限于学校。据统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每天8小时,在一周168小时中仅占四分之一,除去日常休息时间,空闲时间大约为60小时。一周60小时的空余时间,如不进行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安排,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孩子需要多样性的知识文化。

四、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供求问题成因

从经济学角度讲,相关商品的单价、商品成本、收入、消费者喜好、预期等都是影响商品供求的因素。[4]而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服务产品”,其供求也会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主体因素

1.知识库存不足

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知识水平。相较于其他家长,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大多是初中、小学毕业,无法指导孩子学习,供给能力不足。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孩子对其信服程度,高文化、高水平的家长更具权威性,其话语孩子更愿意接受并执行。 [6]

同时,在一些外来务工家认为读书是子女自己的事情,子女读书好坏与家长无关。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怪罪孩子,或怪罪学校,这种思想忽略了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关键因素,从而导致子女家庭教育供给下降。

2.经济收入不足

研究中发现,经济影响间接导致家长对于家庭教育供给能力的不足:无法保障孩子的学习资源,也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普遍家庭结构,“上中下”三代的主干家庭模式加之“外来务工”这一特殊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经济水平偏低。相较于能为孩子提供优质助学材料和课外辅导的其他经济稳定的家庭,外来务工者家庭明显有心无力。不少外来务工人员为节约开支,选择廉价的房屋居住。虽然家长都希望能提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经济能力不足,限制了对子女的供给能力。

3.新生事物层出,引领不当

外来务工人员大多从事底层工作,每日早出晚归,导致他们没有时间接触新生事物,与子女的距离越来越大,不了解子女的兴趣,无法掌握他们的语言体系、身心状况、所思所想,也就无法提供相应的教育措施。同时,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非常关键,没有言行不当的子女,只有引领不当的家长。了解子女内心需求、融入子女生活状态,才能更好地引领子女健康成长。在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大环境下,不恰当的家庭引领方式严重制约了家庭的教育供给能力,从而影响了子女自身发展。

(二)客体因素

1.民工子弟学校建设不佳

在2019“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中,有位网友提到:希望国家重视外来务工子女在外上学问题。好点儿的民办学校叫贵族学校,便宜的民办学校,师资力量紧缺。[7]该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外来务工子女在外上学的学费问题和师资问题。

民办学校教育经费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地域关系,外来务工子女的上学资格被限制,公办教育无法接纳更多的流动子女,这才有了民办学校的出现。公办学校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设备、师资等方面实力雄厚,而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办校多以社会筹资为主,仅能维持学校的日常经营活动。[8]这就迫使学校压缩教职工工资,减少不必要的教学设备购买,增加外来务工子女学费。

受工资和待遇的影响,民办学校教职工缺乏应有的工作激情与动力,使整体教学水平偏低,教师流动性大。同时,外来务工子女来自五湖四海,存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教育观念上的巨大差异,教师精力大多放在抓纪律上,有的教师甚至不愿教,不想教,从而导致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的教学供给和管理供给能力不足。

2.社会教育机构资质参差不齐

我国的教育体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教育的供给只能为孩子负起最基础的知识教育,它的教育供给使命是“普及”而不是“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需要多样化教育,而社会教育机构的兴起添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它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也是对子女教育空间的有效拓展。但由于缺乏政策性引導和严格的监管,一些中小型社会教育机构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第一,“无证无照”经营。由于领证领照门槛高,部分中小型教育机构“无证经营”。第二,师资力量成问题。社会教育机构教师流动性大,为了保证教师数量,相关机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教师能力、师资、品质等硬性需求,使师资力量难以得到保障。第三,部分教育机构打破教育规范和孩子的成长规律,以“应试”为导向,虚增名气、实力,外来务工家长面对高额培训费有心无力。

五、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供求问题的建议

(一)提升父母家庭教育意识

子女的教育需求主要由父母满足,外来务工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造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不对等的家庭教育供需关系,这种不对等关系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整体效果。因此,父母要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同时,自身观念的陈旧,使其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缺乏技巧。父母应当学习新的家庭教育理念,主动与其他家长交流教育心得,积极参与学校工作,以满足子女对家庭教育的需求,让两者之间的教育供需关系相对平衡。

(二)強化政府教育管理机制供给

政府作为家庭教育供应者之一,有义务亦有责任承担起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责任。如今大多数是以政府为宏观调控,由当地社区或相关机构主导的模式,但各方面制度不明确、不完善。

第一,检验相关机构的任职(承办)资格,政府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应当充分了解外来务工子女的局限性和特殊性,需要当地政府实地了解不同地域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和当地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

第二,制定监督制度及评价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需求中家庭与相关机构的关系,保障制度落到实处。

第三,以法律的形式优化家庭教育服务。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积极推动家庭教育,将其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当中。”[9]家庭教育立法不仅能明确各个供给主体职责和权利,也能联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供给“源动力不足”的有效方式。

(三)完善社会教育供给能力建设

社会是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供给者之一,应当充分利用社会的多元化功能,增加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投入,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

第一,根据外来务工人员自身实际情况,相关教育机构应在政府、社会监督下有机协调,使其“有证有照地出现在阳光之下”。第二,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如讲座等。通过此类活动深入了解不同外来务工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增进彼此的沟通交流,从中获取经验,有针对性地为其答疑解惑,从而帮助外来务工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教导子女。第三,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社会教育总体规划中来,为提升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经济承受能力,提高其经济地位,应当公开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和素质培养。[9]这是从根源上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因经济水平、自身文化素养等所带来的问题。其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来务工人员自身工作状况,提升其经济能力和素质水平,从而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规划。

(四)平衡家校教育职能供给结构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具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重要资源,因此,应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建立家校合作机制。[8]首先,利用互联网建立学校家庭联系制度,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让外来务工家长不再被动地参与孩子学习教育,让家长时刻关注孩子在校动向,使外来务工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其次,作为老师,应当充分认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跟其他子女的差距,不能一味地平常化和单一化,积极看待差距,因材施教。再次,注重家访的效果与质量,时刻关注外来务工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了解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需求。

六、结语

本论文立足于供需均衡理论,从家庭、政府、社会、学校四大层面进行剖析,探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供需现状,发现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父母教育意识薄弱、受教育环境不佳、子女课余时间安排不当三大现状,从主观与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原因,并提出了提升父母家庭教育意识形态、强化政府教育管理机制供给、完善社会教育供给能力建设、平衡家校教育职能供给结构四大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激起国家政府、社会人士、家长对外来务工家庭教育供求情况的关注,让所有孩子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在关爱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翁明慧,王达.从家校矛盾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家长身份的缺失[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19+421.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李松涛.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4.

[4]《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

[5]中国文明网.规划推进家庭教育供给侧改革[EB/OL].(2016-11-17).http://www.wenming.cn/wmpl_pd/whkj/201611/t20161117_3891860.shtml.

[6]沈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6-100.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9“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EB/OL].(2019-02-25).http://www.gov.cn/hudong/2019-02/25/content_5368217.htm.

[8]孙中伟.中国社会的“外来务工化”:“民工体制”与“外来务工学”:基于广州市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案例研究[J].社会学评论,2013,1(4):71-80.

[9]教育部长陈宝生:2019年,推动家庭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EB/OL].(2019-01-30).http://www.sohu.com/a/292392198_ 355571.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需求家庭教育供给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