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写作过程应该有更多情境化的特点。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在习作时常出现以下问题:情境化方面做得仍不足够,空谈有余而实际意义不足。基于此,教师利用下水作文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通过亲身示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下水作文;情境化教学
一、新课标中对写作教学的要求
基于“立德树人”的宏大教育目标,我国教育部颁布了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确定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与上一版本课标中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对照。之所以用四大核心素养替换三维目标,是为了使语文教育目标明确化、时代化,有利于一线语文教师在母语教育领域形成更适合于教学实际、更适合于当代中国学生的教学体系。
新课标对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以落实核心素养。新课标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共设置了15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写作”等任务群明确提出了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与教学意见。例如在“教学提示”中提到“学习与梳理论证方法,学习口头与书面阐述并论证自己的观点,驳斥错误的观点”,“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等[1],无不显示,新时代的高中语文写作,有着更多的思辨性、文化性、情境化等特点。
在昆明师训网提供的荣维东老师的教师培训课程《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设计》一课中,荣老师提到了较多当下中学作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愿意跟随本课程思路,进行一定的思考与实践。以下针对作文情境化的问题,提出一点思考,并简析本人在作文教学中付诸的实践。
二、教师下水作文的缺失现状与应对
下水作文,顾名思义,指的是要教会别人游泳,首先自己需要亲身下水做示范,借此比喻教师要教会学生写作文,必须自己先写出好作文,给学生做示范。虽然这个道理浅显易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总是说得多,做得少;理论多,实践少;给学生的考试是能考则考,而下水作文却是少之又少。尤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这个问题更加明显。因为,小学与初中的考场作文,篇幅较短小,对语言规范性的要求比思维深刻性、文笔艺术性等的要求高,因此教师写下水作文的难度相对较小。而对于高中语文教师,不仅备课与教学任务不比小学初中轻,而且考场作文的要求更高,写作一篇下水作文所耗时间、精力更多,难免让一些教师望而生畏。或者,有心无力。
写作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孰能生巧的过程。如果教师不能够进行持续性的文字输出,那么单靠仅有的一些理论,只会使教学越来越僵化,越来越枯燥,学生也就听得越来越云里雾里。相反,如果教师的下水作文运用得当,能使作文教学事半功倍。
在课程视频中荣老师提到,“我国写作教学的核心问题,在于写作任务交际情境的缺失。”[2]而写作任务,除了作文题目的提供之外,有时还需要学生自己的一番预设。而任务与情境在作文中的体现往往不仅止于某词某句,而在于全文的语境、全文的语调是否有回应作文题目的意识。此时的作文讲解,就可以借助下水作文。
试举一例。昆明市2019届高三市统测的作文题目如下: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一个小孩失足掉进水缸。司马光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打破水缸,小孩得救了。
齐白石本是木匠,靠自学成为画家。他一生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五易画风,80高龄时,仍旧在探索和革新中不断进取,90岁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深圳还是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小城镇。1979年,深圳的GDP仅有1.97亿元,到2018年已突破2.4万亿元,跻身亚洲城市前五。四十年的突破与创新,深圳已成为享誉全球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在讲解试卷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作文里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虽能从三则材料中审出“突破创新”的主题,却往往只会泛泛而谈,大讲创新的好处,然而行文却空洞无实际意义,让人不知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只怕是因为考试要占60分,所以硬着头皮写来交卷而已。
于是笔者创作了一篇下水作文《不破不立,不灭不生》(见附),作为示范。全文有明确的适用情境,并指出其中两处情境创设的作用。第一处,在开篇第一段写到“在前后两难的困境中”,作用是既紧扣材料,点明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在于两难困境,又引出下文破而后立的适用情况,为下文定调。第二处,在倒数第三段“温水煮蛙式的安逸”,作为补充说明,意指虽然不求变革也能存活,但那样的人生处境实在无意义,安逸等同于困境。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创设情境的意义。教师用非常生动、具体的例子告诉学生什么是“创新”的情境,比课堂上大谈“你们应该把创新放到情境中去谈”,效果好得多。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要学生走这条学作文的道路,自己必须先探路,亲尝甘苦,洞悉关隘沟坎,寻觅跨越的良策。”[3]作文的情境化可谓是一个学生常常会遇到的“关隘”,通过教师下水,将其先行摸透,继而讲清,实在是一种好方法。
附:教师下水作文
不破不立,不灭不生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星耀学校 曹丽宁
司马光捡起石块,选择破缸而救人;齐白石汲取众长,选择破画风而救己;深圳改革开放,选择破小城而救大国。于前后两难的困境中,选择破,而后方能立,选择灭,而后方能生。
此所谓“不破不立,不灭不生”。
非常之困难,常需非常之手段来救。龙应台曾写道一则令人惊讶的动物故事:有饿狼在雪中追逐群兔,兔群实为一只母兔与多只小兔组成。待兔群甩开饿狼一段距离后,母兔让小兔们往一方奔去,然后自己用雪掩住小兔足迹,却往反方向奔逃。一路,踩下重重的脚印……救人之良方,仿佛战场忽出奇兵。抛开动物的母爱不谈,母兔其智其勇,若不是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它断想不出如此与众不同的做法。不由让人叹服。
力求突破,成就自我,此种现象亦不少见。唐代著名文豪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遍习先贤文章作发,而开“古文运动”之新风。改革文风尚不及本源,于是又提出尊师重教,作《师说》等文改革教育。能站在唐宋八大家之首睥睨众生绝非偶然,因为他选择不仅止步于韩侍郎的名号,而要突破,渡人渡己。演员一行尤见此功力,如濮存昕、刘德华之辈,若非积极摆脱奶油小生的设定,突破自我,怎担得起如今老戏骨的称号?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破旧制立新章,向来是困境中救国的不二法门。想当年康有为、梁启超二人痛心于国制之僵死,毅然领导发起戊戌变法。虽则百日即停,然这百日,在中国上下五千年里历史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来之改革图变,从中汲取了不少经验和力量。当下中国,无论是改革开放四十载谱写华章,亦或是中国梦的设想家喻户晓,都离不开这代代相传的破旧立新精神。
鸡蛋,从外破开,难免一片狼藉;从内破开,才是生命。“不破不立,不灭不生”绝不是喊口号、逞莽夫之勇,而是——发自内心的求新求变。司马光不破缸,等人来救,说不定伙伴也能得救,只是会晚了一会儿;齐白石不破画风,说不定也能做个画家,只是不再能名动世界;深圳不破小城,说不定也能安稳度日,只是不可能成為领头特区拉动中国经济……千万要提防温水煮蛙式的安逸,再不图突破,安逸就等同于困境!
从决定突破的那一刻起,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从选择新生的那一刻起,凝滞的凛冬即将过去,春山可望,哀白肯新青。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课程视频来源于“昆明师训网”,网址www.kmsx.com.cn
[3]于漪.于漪全集(第12卷写作教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