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
(临沂市河东区人民医院,山东临沂 276000)
白内障,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步提高的老年常发病,该疾病发病和遗传、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临床中,白内障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怕光、看物体颜色较暗或呈黄色等。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治疗白内障疾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首选术式为超声乳化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这一手术有角膜透明切口与角巩膜缘切口等多种不同选择[1-2]。有学者表示,相较于角膜透明切口超声乳化术,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白内障康复效果更好,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两种超声乳化术的疗效价值,此次试验将2018年1月—2019年9月在该院接受超声乳化术治疗的老年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8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其目的是对比探究角膜透明切口与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康复疗效,涉及的研究成果如下。
该次将在该院行超声乳化术治疗的老年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8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然后按照随机的方式分成两组,对照组43例中,男性一共26例、女性一共17例;年龄跨度为60~81岁,平均年龄为(69.81±3.11)岁;病程分布在 5 个月~6 年,平均病程为(3.12±1.30)年;核硬度分级为Ⅰ级 18 例,Ⅱ级 10 例,Ⅲ级15例。观察组,43例中,男性一共27例、女性一共 16 例;年龄跨度为 61~80 岁,平均年龄为(69.71±3.24)岁;病程分布在 5 个月~6 年,平均病程为(3.08±1.12)年;核硬度分级为Ⅰ级 19例,Ⅱ级 10例,Ⅲ级14例。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比较的意义。
(1)入选标准:①经超声波、视网膜电图及诱发电位检查确诊为白内障,患者视力光感<0.3,年龄不低于60岁;②均知情签署相关手术医治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②存在手术相关禁忌证者。
(1)观察组行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滴入爱尔凯因滴眼液,麻醉眼部表面,严格消毒,于角巩膜缘做4 mm左右的切口,再利用超声乳化刀经由板层巩膜到达透明角膜层做3.2 mm左右的切口,继续前进,到达前房,注射少量粘弹剂,在角膜缘内做长约1 mm的侧切口,环形撕囊,待水层分离之后将晶状体核吸出,然后采取粘弹剂使皮质与核分离,进一步采取超声乳化仪吸出白内障,冲洗干净残留皮质及粘弹剂,关闭切口,恢复前房[3-4]。
(2)对照组患者采取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用滴眼液进行眼部表面麻醉,用超声乳化刀在角膜板层位置作3 mm切口,再沿着晶状体表面前进,于角膜缘内1 mm做内切口,水层分离后,用超声乳化术将晶状体核吸出,再吸出核碎块、残留皮质,注射粘弹剂,植入人工晶状体,然后对残留物进行清理处理,切口自行闭合,无须缝线。
术毕随访一个月,记录两组术后上皮修复时间、切口修复时间,在术前及术后第7、14、28天,测定角膜散光度、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以及裸眼视力,并进行两组比较。
此次采取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涉及的计量资料采取(±s)代表,然后采取t进行验证;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术后上皮、切口修复时间短于观察组,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上皮、切口修复时间对比[(±s),d]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上皮、切口修复时间对比[(±s),d]
?
术前,观察组角膜散光度为(0.75±0.15)°,裸眼视力为(0.23±0.15)°,对照组角膜散光度为(0.73±0.16)°,裸眼视力为(0.24±0.13)°,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3、1.329,P>0.05)。
术后第 7 天,观察组角膜散光度为(0.66±0.19)°,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为 (0.55±0.12)°, 裸眼视力为(1.13±0.14);对照组角膜散光度为(0.86±0.21)°,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为(0.75±0.12)°,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3、5.267,P<0.05);对照组的眼视力为(0.87±0.22),则明显比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9,P<0.05)。
术后第 14 天,观察组角膜散光度为(0.61±0.17)°,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为 (0.43±0.12)°,裸眼视力为(1.55±0.24),对照组角膜散光度为(0.83±0.19)°,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为(0.65±0.13)°,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93、5.276,P<0.05), 裸眼视力为(1.03±0.19),则明显比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4,P<0.05)。
术后第 28 天,观察组角膜散光度为(0.52±0.14)°,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为 (0.32±0.13)°,裸眼视力为(1.69±0.25),对照组角膜散光度为(0.79±0.16)°,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为(0.54±0.13)°,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78、5.136,P<0.05);裸眼视力为(1.22±0.28),则明显比观察组低,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8,P<0.05)。
白内障(cataract)是一种由于异常、老化、外伤、中毒、辐射、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等所致的晶体紊乱症状,患者晶状体自周边部浅皮质向中心部逐步变得浑浊,光线受到浑浊晶状体阻挠,无法投射于视网膜上,视物模糊[5-6]。
研究表明,要想提升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疗效,就必须有效降低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度,且这一手术的术后复明效果,与术后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密切相关。而相关研究表明,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与切口位置、大小及缝线等因素有关,手术切口越小,与角膜屈光中心区的距离越远,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就越低[7-8]。为了进一步提升这类手术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人们研究出来不同的切口形式,角膜透明切口超声乳化术是在传统白内障手术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手术切口变小,术后角膜屈光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平稳下来,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发生风险显著降低,且整体而言,手术创伤减小,眼部炎性反应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而相较于角膜透明切口超声乳化术,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由于无须切开球结膜,球结膜无出血、无灼烧,不会影响到角膜散光,再加上角巩膜缘切口小,无须缝合,术后恢复快,康复效果更佳。
此次试验中,对照组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观察组行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为了确保手术效果,两组术前术后均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手术开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协助患者进行血糖、眼压、肝功能等常规检查,进行眼部清洁,再滴入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散瞳,术毕常规应用抗菌滴眼液预防感染,定期复查。术后随访一个月,观察组术后上皮、切口修复时间短于观察组,而且在术后第7、14、28天,观察组角膜散光度、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低于对照组,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从中可知,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白内障康复效果价值颇高。
综上所述:相较于角膜透明切口超声乳化术,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白内障康复效果更好;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