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日益明显,农村初中教育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在这当中,“双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更是困扰着广大农村班主任与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若不进行及时的帮扶来促进其转化,无论是对学生、学校发展还是教学质量的提升,均会造成严重阻碍。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在农村初中的教学经验,对“双困生”的帮扶与转化提出几点自己的感想。
关键词:农村初中;双困生;帮扶;转化;实践策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使一个双困生的转化远远要比培养一个尖子生更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对“双困生”的健康成长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有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何为“双困生”?“双困生”便是指由于社会、家庭及学生个体等因素所造成的在品行、学习上具有缺点与困难的学生。其实相对于其他品行、学习处于正常水平的学生来说,双困生在遇到问题时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且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更多。面对着这一情况,身为班主任应当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并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形成“双困”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同时还应用真诚的爱去打动他们的内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还应积极捕捉“双困生”的闪光点,让其重拾对生活及学习的信心。还有就是要加强同学校、家庭的联系,形成“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促进学生的转化。
一、 农村初中“双困生”帮扶转化的意义
“双困生”是农村初中不可忽视且十分特殊的群体,双困生无论从心理方面还是学习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急需得到外界帮助。而通过班主任有力的帮扶,可使其逐渐摆脱当前的烦恼,从而在精神及学习上得到宽慰,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很多农村家长忙于生计,且加上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很少去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进行学习指导,而通过班主任的帮扶,能够给予孩子更多更科学的教育与指导,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初中阶段作为“双困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有效的帮扶可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并具有自强不息的品德素养,为以后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基础,从而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对“双困生”加强帮扶与转化,无论对学生个人、教师、学校、家庭及社会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农村初中生“双困”的原因
初中正是学生的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较重,且情绪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尤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可能将自己的缺陷当作一种担忧,进而引发心理疾病。对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是造成学生“双困”的重要因素。拜金主义与显著的贫富差距这一社会现实引发了许多的不公平现象,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冲击,进而使其产生自卑感,并无法对他人产生信任感。并且社会中的一些纷繁内容是未成年人不可以接触的,对其有弊无益,但缺乏必要的管控,且学生自我管控能力较差,迷惑了初中生的心智,致使学生无法分辨好坏,最终会养成不良的思想与学习习惯,对其未来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影响
有学者认为,对成长于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来说,若家长无法使其正视家庭经济的贫困,并以此为理由来激励其出人头地、奋发图强进而背负家庭责任的话,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自尊心受挫,并且对生活与学习比较迷茫,久而久之,便会引发其内疚、自私、自我封闭的心理及偏执的性格。同时农村家长大多忙于生计,且加上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很少去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进行学习指导。而孩子在遇到困难与问题时由于未能及时得到家长的鼓励与帮助,会出现心理受挫与失衡的情况,进而对孩子品行的培养及学习造成影响。
(三)学生个人原因
有些初中生因自身学习基础较差,感觉对学习力不从心,不能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且与部分同学的消费能力有着明显差距,会刻意与这些同学保持距离,甚至会害怕被别人看不起,最终变得多疑与敏感。此外初中生由于年龄较小,好奇心重,很容易被外界负面因素所干扰,不仅易养成不良的习惯,还会对学业造成影响。
三、 农村初中“双困生”帮扶转化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观念,明确学生“双困”原因,做到“對症下药”
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同时面对“双困生”群体的特殊性,班主任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学生的“双困”原因,做到“对症下药”。班主任要加强对“双困生”的关爱,加强与其沟通,获知其在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态,并给予有效的指导,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曾经班上有一个纪律差的学生小明,经常迟到,有时候还逃课去打游戏,成绩也是一塌糊涂。对于这样的“双困生”,我没有对他进行责备,更没有放弃,而是通过一些途径了解小明的实际情况。发现以前小明并不是这样,自从小明的父母外出打工后,小明和爷爷一起生活,由于缺乏管束,小明逐渐沉迷于游戏,放松自我,缺乏学习的兴趣,导致纪律散漫、成绩下滑。掌握这些情况以后,我在课余时间邀请小明一起打乒乓球拉进与他的距离,给他温暖和信任,消除师生间的隔阂,随后,我结合小明的情况和他一起制定学习和纪律计划,一步一步地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期望,让他有奋斗的动力和目标,感受成功的喜悦。经过不断的引导和交流,小明逐渐将重心放到学习上,再也没有发生迟到的现象,上课也认真学习和思考,成绩一路上升,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更加热情了,期末还被选为进步学生。
(二)付出真诚,用爱来打动学生内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双困生”往往是孤独的,因此十分渴望交朋友,班主任除了要给予其必要的关注与展开教育活动外,还要付出真诚,通过交流与行动来加强对他们的关爱,从而打动学生的内心,帮助其坚定志向,并给予其肯定与支持,要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成为其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班主任要利用课余时间经常与“双困生”聊天,询问其在学习及生活中都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生活中都有怎样的想法,进而根据心理障碍与实际困难及经行准确研判,鼓励其树立信心。同时,教师也应与“双困生”亦客亦友,一方面从学生的主观上来进行心理帮扶与经济帮扶,而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客观环境带来的影响,关注相关政策执行途径、同学关爱度、班级凝聚力建设、培训活动开展情况等,积极排除外来因素带来的影响。
学生小王常常自己坐着发呆,特别容易暴怒,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情与同学吵架,甚至动手打人,学生成绩也不好,对于家长和教师的批判和意见根本不放在心上。我并没有对他进行惩罚,而是跟他进行沟通交流,慢慢发现小王偶尔也会和其他学生一起交流和玩耍。一次下课后,小王快速地向外跑,不小心摔倒了,手上皮破了一大块,我去校医室拿了些红药水给他搽上,虽然他没说话,但是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希望。此后,经过多次的交流,慢慢地走进小王的心灵。此后,我让班干部多与小王交流,并给予鼓励,小王脸上慢慢地露出了笑容,性格也改变了很多。
(三)注重观察,发掘“双困生”闪光点,使其重拾信心
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及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双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应倡导学生间形成共同成长、相互关怀、真诚接纳的理念,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另外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健康的校园活动,积极创造机会,为双困生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场所,引导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要想全方位促进“双困生”的转化,需要班主任成为学生的“有心人”,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正视学生在学习及行为上的差异。因为“双困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不高,教师不应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要更多地挖掘其“闪光点”,在发现其优点时给予热情的表扬,而对缺点要单独面谈,并委婉地批评,维护其自尊心与信心。
以前有一个多动的学生,能够安安静静的时候不会超过3分钟,并且还喜欢搞一些恶作剧,令任课教师非常头疼。我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下午放学后,他肯定在学校操场上打篮球,与上课状态相比,他在篮球场上的表现可以说非常优秀。掌握该生的爱好后,周五没课的时候,我与他聊了很多关于篮球的事情,他表现出惊讶和崇拜,也愿意与我进行交流,慢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我建议体育老师组织年段开展了一场篮球友谊赛,让这个学生带领本班篮球队训练,给他表现的机会。果然不负众望,该生带领大家力挫群雄,拿到了篮球赛冠军,此后,他上课的表现也好了许多,成绩也提升明显。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不搞恶作剧了,他笑笑说:“现在大家都知道我是篮球高手,再搞恶作剧都不好意思了。”
(四)家校联合,构建“三位一体”帮扶体系,帮助“双困生”转化
要想切实促进“双困生”的转化,除了要转变班主任的教学理念外,还要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与家庭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沟通形式。在当前众多的家校沟通形式中,家长会是家校联合最为常用且效果较佳的一种形式,班主任可对班级中较为典型的几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明确指出,并引导家长进行自家孩子的审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班主任还可依照不同家长的特点来举办专门性的、小型的家长会,依照不同家長给出的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开展这些活动时不可流于形式,要讲究实效。
班上有个学生非常喜欢撒谎,经常找各种事由请假,学习成绩非常差,对于该生的谎言,我并没有当下拆穿,而是抽时间进行家访,和她的父母进行交流,并与她们一家谈了一些有关学习、生活上的事情,和家长一起探讨让她变好的有效方法。开始的时候她还是偶尔说谎,请假逃课,经过班主任和家长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让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帮助她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慢慢地该生一些不良的习惯逐步消失,终于回到正常的学习轨迹中。
四、 结束语
总的来说,“双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农村初中班主任要基于现有的学校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并积极组织教育实践活动,明确学生“双困”的原因,通过有效分析来制定针对性的策略,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和树立良好品德,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晓燕.高校“双困生”的成因及帮扶措施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2):113-116.
[2]刘富龙,张蒙,侯婷.高校“双困生”的帮扶研究: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11):53-56.
[3]沈碧莹.以情入手促进双困生有效转化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7(4):100.
[4]彭淑波.“双困生”转化之我见[J].吉林教育,2012(7):10.
[5]季建微.一个双困生的转化[J].都市家教月刊,2017(5):272.
[6]冯碧芳.学业生活双困学生的帮扶机制研究[J].中国教师,2013(S2):129.
作者简介:傅秀英,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