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腹型肥胖小鼠肝脏病理及糖脂代谢影响的研究*

2020-06-23 08:3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带脉腹型针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于梦芸 刘 迪 胡 慧 (北京100078)

提要 目的:研究针刺对腹型肥胖小鼠肝脏病理形态与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造模组29只,建立腹型肥胖模型,以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将造模成功的12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6只和针刺组6只,继续以高脂饲料喂养。将针刺组小鼠置于固定器内固定,针刺双侧“带脉”穴,接电针,2 Hz/15 Hz疏密波,强度1.5 mA,隔日1次,每次15 min。模型组和空白组同步固定。共干预8周,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形态变化;取血检测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血糖值(FBG)和胰岛素(INS)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C、FBG、INS、HOMA-IR水平明显上升(P<0.01或 P<0.05),血清中HDL-C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小鼠血清中TC、TG、FBG、INS含量显著下降(P<0.01或P<0.05),HDL-C含量明显上升(P<0.05);血清中FFA含量呈空白组<针刺组<模型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HE染色可见模型组小鼠肝脏大量肝细胞排列紊乱,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局部脂肪变性;针刺组肝细胞排列整齐,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未见脂肪变性。 结论:针刺可以调控糖、脂代谢紊乱,对肝脏病理具有良性调节作用,改善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Abdominal Obesity),又称中心性肥胖,指脂肪在腹部或腹腔内脏器的过度沉积,临床表现为腹部渐大,腰围(WC)及腰臀比(WHR)增加。腹型肥胖是全身性炎症、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IR)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1]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NCEP-ATP)第3次报告提出了5个简单的用于鉴别代谢综合征(MS)的筛查变量,分别是W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和血压(BP)。[2]其中,报告将WC特别列出,充分体现了腹型肥胖在MS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针刺是一种具有平衡阴阳,调理脏腑,运行气血,疏通经络等作用的“内病外治”的医术。研究表明,针刺能逆转肥胖小鼠脂肪、肝脏等组织形态学异常,改善腹腔内脏脂肪的异位沉积;[3]调节瘦素、抵抗素、脂联素等脂肪细胞因子的释放,纠正瘦素抵抗和IR等,[4]揭示针刺可从多方面控制肥胖的发生发展。本研究以高脂饮食诱导的腹型肥胖C57BL/6J小鼠为动物模型,以针刺带脉穴为干预手段,观察针刺治疗对腹型肥胖小鼠肝脏病理变化和血清中总胆固醇(TC)、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以及FBG、胰岛素(INS)含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作用,探讨针刺通过调节糖脂代谢紊乱起到防治腹型肥胖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清洁级4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35只,体质量(13~15)g,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YXK(京)2012-0036, 饲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级动物房。饲养环境:室温(22±2)℃,相对湿度50%~60%。人工控制室内照明,保持黑暗/光照为12 h交替循环。所有小鼠均可自由进食饮水,适应环境1周。随机抽取6只小鼠为空白对照组采用一般饲料喂养,其余29只造模小鼠以高脂纯合饲料喂养。

1.2 试剂与仪器 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0 mm×25 mm,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小鼠固定器(150 mm×65 mm×50 mm,上海华岩仪器设备有限公司),TC、TG、HDL-C、LDL-C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游离脂肪酸酶联免疫试剂盒(上海酶联);CMNS6-1型脉冲针灸治疗仪(无锡佳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低温离心机(美国Sigma),标准酶标仪(美国Thermo Scientific),电热恒温培养箱(黄石市恒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71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CM1850冰冻切片机(德国Leica),E200光学显微镜(日本Nikon),NIKON digital sight DS-FI2成像系统(日本NIKON公司),血糖试纸、血糖仪(强生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1.3 动物模型制备 35只小鼠普通饲料喂养1周后。空白组继续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给予高脂纯合饲料(购自Research DIETS公司,含20%蛋白、45%脂肪、35%碳水化合物,能量密度4.7 kcal/g),喂养12周末,称量体质量、腹围。造模成功标准:造模组体质量、腹围大于空白组平均值20%的小鼠被认定为腹型肥胖。[5-6]将造模成功的12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6只和针刺组6只,继续以高脂饲料喂养。

1.4 干预方法 针刺组:根据《实验针灸学》中常用实验动物针灸穴位附图中的取穴方法取双侧“带脉”穴。将小鼠置于定制的固定器内固定,充分暴露腹部,用0.30 mm×25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双侧“带脉”穴,深度3~4 mm,接电针仪的正负极,采用疏密波(2 Hz/15 Hz,1.5 mA),隔日1次,15 min/次。模型组和空白组同步固定,不做任何其他处理。共干预8周。

1.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5.1 空腹血糖(FBG)测定:针刺干预结束后,小鼠禁食不禁水12 h后,采用剪尾取血的方法,用血糖仪试纸法测定小鼠 FBG值。

1.5.2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干预结束后,小鼠禁食不禁水12 h后称重。小鼠腹腔注射麻醉后,采用眼球摘除法,从眼眶静脉丛收集血液样本约1.5~2 mL,置于EP管中,静置1 h后,离心约15 min(4℃,2 500 r/min)。离心后取上清液放入冻存管中,保存于-20℃冰箱中备用。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血脂(TC、TG、HDL-C、LDL-C)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FFA和INS含量,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并根据公式(FBG×INS/22.5)计算HOMA-IR。

1.5.3 肝脏病理形态学观察:取肝脏固定位置的一块组织,经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24 h,常规取材,脱水,石蜡包埋,制片(4 μm厚),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描述,对应主要描述部位进行拍照。

2 结果

2.1 各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C、HDL-C、FFA含量变化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C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血清中HDL-C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小鼠血清中TC、TG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LDL-C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HDL-C含量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中FFA含量呈空白组<针刺组<模型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图1。

注:与空白组相比,# P<0.05, ## P<0.01;与模型组相比,* P<0.05, ** P<0.01。

2.2 各组小鼠FBG、INS、HOMA-IR值变化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FBG、INS、HOMA-IR水平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01,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小鼠的FBG、INS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HOMA-IR值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图2。

注:与空白组相比,# P<0.05, ## P<0.01,### P<0.001;与模型组相比,* P<0.05, ** P<0.01。

2.3 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形态变化 空白组肝细胞索排列紧密整齐,未见明显炎症和脂肪变性。模型组肝细胞索排列紊乱,可见大量肝细胞水肿,胞质疏松淡染;部分肝细胞气球样变性,细胞肿胀,核居中,胞质空泡化;局部可见淋巴细胞灶性浸润。针刺组肝板排列整齐,结构清晰,肝窦未见明显扩张或挤压,局部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未见肝细胞脂肪变性。见图3。

3 讨论

腹型肥胖表现之一为TG在内脏脂肪细胞内的过度沉积,而内脏脂肪细胞的脂溶性状态过高,胰岛素的抗脂溶性作用被抑制。[7]由此产生的大量的非酯化脂肪酸(NEFA)进入肝脏可能会损害肝脏的新陈代谢,从而导致肝葡萄糖生成增加,载脂蛋白B降解减少,富含TG的脂蛋白增加。[8]同时过多的NEFAs可抑制肝糖原的利用,减少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进入血液循环后,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通过抑制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进一步导致IR。[9]可以说腹型肥胖是导致IR发生的重要因素。而IR是引发多种代谢异常的中心环节和发病机制。[10-11]IR与伴随出现的高胰岛素血症也会同时升高FFA和TG含量,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同时降低肝脏胰岛素对糖异生和糖释放的抑制作用,引起血糖升高。[12]本研究中经高脂饮食喂养的模型组小鼠出现TC、TG、LDL-C、FBG及HOMA-IR均升高而HDL-C下降的结果,符合腹型肥胖发病过程中糖脂代谢紊乱的特点。研究表明,肝脏的脂肪变性与腹型肥胖关系密切,腹腔脂肪的增加是其他异位脂肪增加的标志。[13]本研究的模型组小鼠病理显示肝脏出现脂肪变性,与文献结论一致。经过针刺干预后,一定程度改善了肥胖小鼠的糖脂代谢紊乱、IR以及肝脏脂肪变性。表明其干预方式对腹型肥胖的发展有良性调节作用,但具体机制待进一步研究。

图3 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形态变化(200×)

基于中医理论体系来看,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逸失和、情志失调等均可导致腹型肥胖的发生。本研究从经络辨证着手,以恢复经络正常生理功能为方式,达到防治腹型肥胖的目标。带脉环形腹部一周,因其独特的循行路线,具有对纵行腰腹经脉的约束作用。带脉失常则人体上下交通不利,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化生膏脂堆积于腹部,产生中心性肥胖,表现为“腰腹纵,溶溶如囊水状”。采用通调带脉法治疗腹型肥胖,既能恢复带脉对纵行经脉的约束功能,又能调控中焦气机升降恢复正常;还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选穴依据,针对性治疗腹部的脂肪组织。[14]因此本研究选用带脉与足少阳胆经交会穴“带脉穴”,以针灸激发带脉经气,恢复经脉气血畅通,调节中焦气机升降,促进人体代谢功能的恢复,从而起到减肥降脂的目的。

针灸治疗腹型肥胖基于中医整体观和经络辨证的基础上,可多系统、多层面、多靶点调控人体各项功能,改善体脂参数、糖脂代谢紊乱及IR等症状。其中各个系统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相信仍有许多新型治疗靶点有待挖掘,从而为临床疗效提供更好的指导。

猜你喜欢
带脉腹型针刺
不同营养支持方案应用于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效果观察
针灸联合疗法治疗腹型肥胖效果的Meta分析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按摩带脉穴治妇科病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BMI正常老年腹型肥胖人群脂代谢异常及中医辨证治疗的研究
6字诀养好带脉
八字诀养好带脉
略说带脉在练功中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