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范式及教学策略

2020-06-15 06:39沈科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课型苏教版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是数学课程中的一个较新的内容,理解和把握这个领域,对于数学课程的发展和数学教学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可以分为动手操作类、场景观察类、游戏竞赛类、调查访问类、探索研究类这五类课型范式。“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主要包括问题引领、探求解法、实践操作、交流评价四个教学环节。课堂实施时要紧扣“以问题为载体”和“自主参与”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范式教学策略

“综合与实践”被普遍认为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个特色。在对“综合与实践”领域获得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和操作经验后,需要通过一个载体或途径进入到教学的深处,最简单的方法是找出不同“综合与实践”课型范式的特点,理出一般性的教學策略和操作要领。

一、 课型范式

笔者经过数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综合与实践”的五种课型,即动手操作、场景观察、游戏竞赛、调查访问、探索研究。在此基础上,充实“探索规律”内容,抽取两者共有的属性和特点,整合为五类课型范式。

(一) 动手操作类

这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目的,经历提出问题、操作、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和表达陈述等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和认识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这类课常有的活动形式有制作、试验、实验、测量等,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的“量一量”、一年级上册《有趣的拼搭》的“摆一摆”、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店》的“买一买”等活动。动手操作,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做好活动场所、活动材料和活动工具的准备;第二,明确操作要领,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还要知道注意什么;第三,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第四,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二) 场景观察类

这是以一幅(组)场景图为载体,经历观察、叙述、提问、思考等开展的学习活动,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丰收的果园》的“说一说”和“问一问”活动。场景观察,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把握活动主题;第二,要有序观察;第三,要读出数学信息,了解数学问题。

(三) 游戏竞赛类

这是以游戏、趣味竞赛为主要形式开展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把相关的游戏活动放在一起,兼顾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嵌入一些趣味竞赛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常见的活动形式有体验与尝试,在游戏中感受、感知、体验、反思,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算“24点”》的“学一学”和“比一比”、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的“比比想想”和“拼拼说说”等活动。开展游戏竞赛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创设好游戏活动的情境;第二,让学生明白并遵守游戏规则;第三,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要与数学紧密结合,要有数学价值,“寓学于玩,以玩促学,学玩结合”。

(四) 调查访问类

这是以配合小实验、小课题等开展的调查活动,也可以是以小调查为主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上网搜索、咨询、问卷、询问等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获取相关信息和资料,并用数学的方法开展整理和研究,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上学时间》的“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汇总讨论”、六年级上册《互联网的普及》的“阅读与讨论”和“统计与分析”等活动。开展调查访问活动,要弄清调查的项目和方法,还要强调收集的数据要准确、可靠,并用数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整理。

(五) 探索研究类

这是以一个主题事件为主,从事件中理析出一个核心问题,以问题为载体,通过一个活动的不同层次或者几个递进的活动来研究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它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是探索规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的“比较发现”和“回顾交流”、四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观察发现”和“回顾整理”等活动;二是课题研究,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怎样滚得远》的“提出问题”“实验讨论”“回顾反思”、四年级下册《一亿有多大》的“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等活动。开展探索研究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课前可以做学情调查,搜集学生对某一类事件的看法,从中梳理出可供研究的问题;第二,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发研究项目,帮助学生了解探究的要点;第三,教师要加强指导,参与研究过程,做好学生的参谋;第四,要及时安排学生交流活动体会,进行数学方法的总结,渗透数学思想。

二、 教学策略

(一) 教学环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它大体包括问题引领、探求解法、实践操作、交流评价这样四个教学环节。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店》一课为例,四个教学环节具体如下:(1)问题引领环节,通过师生谈话,回忆日常生活中购物情景和数学问题,进入情境;(2)探求解法环节,安排不同层次的购买玩具或文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现实的购物活动,初步获得购物体验;(3)实践操作环节,安排学生“自己办个‘小小商店”,用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课本情境中的其他购物问题;(4)交流评价环节,安排“你能和同伴说一说买东西的经过吗?”的交流活动,让学生总结、反思并交流活动的体验、感受和收获,积累有益的活动经验。

这是“综合与实践”教学的一般过程,具体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课型、学生情况的不同和变化而相应调整。同时,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性指导,包括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成员、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等。

(二) 课堂流程

紧扣“综合与实践”的“以问题为载体”和“自主参与”要求,将“探求解法”和“实践操作”两个经常交叉重叠的环节进行整合,兼顾不同课型范式,构建课堂流程。课堂流程图详见图1。

(三) 教学要则

1.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

情境创设阶段。这一阶段,就是对主题、目标的理解和明确,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学习场景。这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

实践体验阶段。这一阶段,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空间,让每一名学生都经历“落实研究对象—收集调查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过程,发现问题并从中抽出具有数学本质意义的东西,从而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阶段。从生活中发现、提炼出数学问题后,就要着手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是获得具体的结论或答案。

应用反思阶段。这一阶段,要让学生交流学习的体会,表达情感的体验,共享活动的成果,反思自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 在教师引导下开展活动。

教师组织设计在先,学生实践活动在后。“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缺少了教师课前的精心组织和准备,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就不能有序、有效、有目的地展开。比如,课前需要组建学生合作小组、推选小组长、明确小组分工和合作事项,需要准备活动器材,必要时还要根据组际分工需要对学生预先准备的活动器材进行筛选、分配。

学生发现问题为主,教师培养参与为辅。“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丰收的果园》一课,教材呈现了果园丰收的场景图,果园里有梨树和苹果树,小动物们正在收获水果,画面中提出了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回答。回答这些问题,不是这次实践活动的全部,其中的“重头戏”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更要让学生试着提出另一些问题并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在关键的时刻才“挺身而出”。

学生的研究交流,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展开。“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以构建实践性、操作性、问题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综合发展为核心,教师适时的指导帮助不可或缺。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趣的拼搭》一课,學生要解决“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怎样知道摸出了什么?怎样摸出圆用什么做轮子?”等问题,在学生的研究、交流过程中,教师虽然要尽量不讲解、不评价,但要随时了解情况,必要时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控,活动结束还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体会,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有实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出发,引导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与生活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运用拓展,需要教师的评价激励。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一课,在课堂最后的一个活动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用一副七巧板拼图形,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并设计出如下的小组评价方案:

请小组讨论后为组员把每项后面的☆涂上颜色,涂满3颗☆为做得最好:①能用七巧板设计出合理的图形☆☆☆;②能对拼成的图形进行清晰的描述☆☆☆;③积极参与活动,在小组中作用明显☆☆☆;④想法独特,具有创造性☆☆☆。

在这里,评价的内容是多维度的,教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学生只要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都要给予鼓励,对有独特想法的学生应予以充分地赞扬。

3. 关注不同学段的层次性。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第一、二学段教学要求的层次性(具体要求详见表1)。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综合与实践”,要在“综合”中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实践”中鼓励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真正实现其教育教学价值。其课型范式和教学策略,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沈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分类及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29).

[2]沈科.有效开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途径[J].小学教学参考,2016(2).

[3]沈科.“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组织[J].江苏教育,2012(13).

[4]马晓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 “综合与实践”.课程教学研究,2017(12).

[5]潘小福.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小学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课型苏教版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
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