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显现,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美育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学校美育要与德育、智育融合起来,要将“培养完美的人性”这一目标具体化。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启蒙教育”为抓手,重构小学美育,以实践性、体验性、濡染性为原则,注重文化熏陶和学科渗透,强化校本课程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善待自然、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珍惜生命的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育重构审美的人生态度校本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显现。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必须与时俱进。学校不重视美育,办学导向就会出现偏差,也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认为,小学作为美育的启蒙阶段,培养审美的人生态度是其重要的价值追求。
一、 重构美育,需要正确认识美育
美育是什么,没有统一的答案,美学家对“美”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这为学校美育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可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美育认识的不到位,进而导致思想上的不重视和行动上的不作为。重构小学美育,首先要正确认识美育。
(一) 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
如果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这是认识上的窄化。美育要育的“美”,包含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等等。也就是说,美育所涵养的不仅仅是人的艺术素养,更是完美的人性。蔡元培先生曾经就说过:“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95。
但是我们又必须认识到,学校美育一定不能忽视艺术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明确指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当前,一些学校重视了美育在学科中的渗透,却忽视了艺术课程的正常开设与高品质教学,亟须纠正。
(二) 实施美育的主体是所有教职员工
各个学科也有美育任务,除了要发挥自身的美学特质外,还要培养学生发现美(如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等)的眼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因此,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是美育工作者。更进一步说,只要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都应该是美育工作者,正如《人民教育》特约评论员檀传宝所说,“让审美、立美的教育在全部教育生活里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自觉”
檀传宝.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J].人民教育,2015(15):1。。
(三) 美育要与德育、智育高度融合
席勒說:“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
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8。道德是他律,审美是自律,审美观照下的道德就是自我约束,是人的内在精神的至高境界。从另一个角度说,道德对人的审美境界也有提升作用,因为好的艺术作品就是为了引导人向善。所以,美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知识学习,需要积极的情感参与,需要正确的态度支持,这样,学习的目标才会明确,学习的效率才会高。席勒认为,美育即情感教育。学习活动因有了情感与态度的伴随,就有了审美性。这也表明,智育与美育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不能掰开。知识学习的本质是“求真”,而“真”与“美”密切相关。高尔泰曾说过:“我可以断言,真是通过善走向美的。美是最高的层次。”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43。这句话强调了真、善、美的统一。
学校美育,所追求的正是与德育、智育的高度融合与统一。
二、 重构美育,需要明晰校本目标
学校美育的重构,需要从明晰目标开始。而对于小学来说,“培养完美的人性”,这是一个相对宏大的目标,为此,我们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审美的人生态度”,开展校本研究与实践。
所谓“审美的人生态度”,是以审美的亲和态度去对待自然、社会、他人与自我。“态度”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态度需要通过外在的行动来显露,所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实际上指向的是行为。我们认为,“审美的人生态度”是生活的至高境界,有了这种态度,人就可以“诗意地栖居”。
小学,是启蒙教育阶段。启蒙,即开导蒙昧,使人明白事理。我们开展“审美的人生态度启蒙教育”,即以美照亮心灵,培养学生善待自然、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珍惜生命的意识与能力。
三、 重构美育,需要遵循基本原则
(一) 实践性原则
审美的人生态度在实践中形成与巩固。学生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创造中才会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在与他人交往中才会感受到人格的力量,在与自然亲密接触中才会感受到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所以,学校大门要向四面八方打开,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将学生困在教室里“刷题”,是难以培养出审美的人生态度的。
(二) 体验性原则
审美人生态度的形成离不开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美感心理的积极建构和动态展开,是通往意义的生命运动”
王一川.美学与美育(第二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79。。在审美体验中产生审美直觉,形成审美情感,推动审美想象,加深审美理解,便使生命运动产生了意义。学校美育一定要重视过程性评价,要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表现,来评判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发展。
(三) 濡染性原则
美育不是靠说教的方式,而要依靠长期的濡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每位教师都要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来感染学生,同时要带领学生到生活中接受教育。当学生看到大自然被污染、被破坏所带来的灾难,才会感到善待自然的重要性;当学生走进社会,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就,才会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当学生在困难中得到别人的帮助,才会更懂得友爱的内涵……
四、 重构美育,需要重视校本实践
(一) 师资培养
1. 理论学习。
组织阅读朱光潜的《谈美》、宗白华的《美学与艺术》、曾繁仁的《美育十五讲》等理论书籍,帮助教师进一步清晰“美”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引导教师思考美育的内涵,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实施美育。
2. 学术研讨。
一是围绕省级课题展开研讨。学校申报、立项了多项省级课题,如“审美的人生态度启蒙教育校本研究”“尚美课堂的校本实践研究”“诗意精神观照下的象棋文化建设研究”等。通过课题研讨,教师对相关概念的认识逐渐明晰、深化。比如“尚美课堂”,就是挖掘教材中美的元素,在课堂上建立美的师生关系,营造美的教学情境,按照美的规律实施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向着美的方向不断生长。又如“诗意精神”,实质上就是“审美的境界”,就是彰显象棋文化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弘扬棋道,提升道德品质,过上诗意的生活。
二是在教学实践中展开研讨。各个学科彰显出的美的特质是不一样的。语文之美,在语言文字之中;数学之美,在数字及几何图形之中;美术之美,在色彩、线条与形塑之中;音乐之美,在音符、节奏与旋律之中……教学,就在于充分激活学科的特质之美,并基于学科特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 气质涵育。
美育,必须有良好的职业气质来匹配。这个良好的职业气质需要内外兼修:“内”,通过学习,提升教师的灵性与精神气质;“外”,通过礼仪培训,使教师的衣着打扮、举手投足更符合教师职业的特点,并时时处处给学生以示范。“儒雅、阳光、沉稳、坚毅”,成为我校教师的气质“标签”。
(二) 环境熏陶
一是物型文化的建设。不仅要让一树一花都“说话”,更要让文化闪耀其中。比如,在教室里,呈现学生的优秀作品(包括美术作品、文学作品、书法作品等),摆放学生自己种植、养护的植物盆景,张贴学生选择的警句格言;在走廊和樓道里,增设学生书吧,定期展示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在广场上、花圃里,布置文学微景观,重现文学作品的经典场面,让师生时时刻刻沉浸在美的滋养中。
二是精神氛围的营造。“教育是美的历程”,学校努力追求人际交往方式、议事方式、课堂氛围的自由之美、和谐之美。比如,广开言路,定期开展各种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每学期召开教代会,民主商议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细则,使学校决策更科学、更具人性化。再如,课堂上,教师亲和,学生表达的欲望增强了,提问的顾虑消除了,学习更主动了;分层教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习更有效了。
(三) 课程架构
学校美育,需要课程支撑。在“培养审美的人生态度”的美育目标引领下,我们把课程内容(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四个方面)融入主题教育课程、学科特色课程、体艺活动课程、研学旅行课程、舒心服务课程之中,注重强调学生的过程性体验。
1. 主题教育课程。
主题教育课程主要有如下四类:一是结合传统节日的系列主题教育,如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国庆节为祖国庆生,教师节前后“点赞我的老师”。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教育,让学生搜集、讲述、表演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人物故事。三是法律知识宣传主题教育,结合典型案件进行剖析,采访法律专业人士,撰写宣传标语,制作提示标牌,形成有法必依的自觉。四是“二十四节气”教育课程,二十四节气都有其相应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其教育性就在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热爱自然的情感。
2. 学科特色课程。
学科特色课程,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特色化实施。其中,又分艺术类学科课程和非艺术类学科课程。
(1)艺术类学科课程。艺术类学科课程直接承担着提升学生艺术能力与素养的任务:一是开展艺术知识学习和艺术技能训练,这是艺术类课程本身的必然要求。二是借助艺术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如音乐学科、美术学科,开展百首名曲欣赏、百幅名画欣赏活动,让学生感受名曲、名画的艺术魅力;开展搜集、讲述艺术家生平故事、创作历程的活动,感受艺术家的人格魅力。
(2)非艺术类学科课程。非艺术类学科课程则强调课堂教学中对“审美的人生态度”的渗透:一是彰显学科本身的特质之美,二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比如,语文学科中,伟大的人物形象、微妙的人物关系、瑰丽的自然风光、精辟的人生哲理;科学学科中,物种的神奇、宇宙的浩瀚、化学反应的奇妙;数学学科中,逻辑的推理、对称与非对称的关系……这些都成为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资源。通过渗透,唤醒学生对大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深层次的思考,审美的人生态度就在其中生根、发芽。
3. 体艺活动课程。
体艺活动课程,主要依托学校的30多个体艺社团来实施,具体内容包括国画、儿童画、趣味纸浆艺术、书法、剪纸、合唱、舞蹈、京剧表演、器乐演奏、跆拳道、足球、篮球、武术、舞龙等。活动时间定在每周五下午的第二、三节课,活动推行“走班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报名参加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发展体艺素养。
4. 研学旅行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主要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来完成。比如,到溱湖湿地公园研究湿地对环境的影响,到姜堰博物馆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去河横生态园种植蔬菜、采摘草莓、挖花生、拔萝卜……有的研学旅行课程贯穿数月,如“荷文化”研究,就分为五个阶段:(1)荷花池赏荷叶;(2)荷塘采藕;(3)写体验性文章;(4)搜集与荷有关的诗文、画作;(5)用莲蓬、藕制作食品。通过研学旅行课程,学生充分感悟到生活的情趣,品尝到劳动的艰辛,享受到合作的喜悦,体验到友情的珍贵。
5. 舒心服务课程。
舒心服务课程即心理健康课程,分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三个层面,分别对应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我是谁”,就是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家族以及自己在家族中与其他人的关系,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认识自己的肢体以及器官。“我从哪里来”,不仅让学生认识生命体是如何产生的,还认识决定自己的肤色、长相、血型等的遗传因子,认识到自己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基因。“我到哪里去”,就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未来,并认识到现在每天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每天都是走向未来。实施舒心服务课程的方式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既有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也有谈心聊天活动;既有对特殊儿童的心理调查与疏导,也有对普通儿童积极情感与良好气质的培养;既有“舒心小屋”心理咨询室的硬件建设与科学使用,也有教室温馨环境的布置与民主氛围的营造。心理健康,对艺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舒心服务课程为“培养审美的人生态度”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基础。
当然,对学校美育的探索,我们还在路上。
(沙华中,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