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康桥,因为志摩,步入中国文学的殿堂;志摩,因为康桥,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下面我将通过“因材施教说教材、多措并举谋策略、层层递进述过程、余音绕梁谈反思”四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因材施教—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第三册,是第五单元“徜徉诗歌的海洋”的第二课。这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集中体现了新月派的“三美”主张。是对学生进行文学滋养、艺术熏陶、美育渗透的绝佳篇章。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机电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自信心不足但敏感多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但乐于探究,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但有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与学情,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文本目标:感情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四美。文学目标:理解意象内涵,感受诗人情感。文化目标:延伸意境主题,互动研讨诗情。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感知四美。教学难点:理解意象,把握情感。
二、多措并举—谋策略
古语云“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本课我以诗歌的意象为线索串联教学,让学生学会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以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利用“云班课”平台、手机移动端、微课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以课堂活动激活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合作探究、配乐朗诵等方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人情感。
三、层层递进—述过程
【课前】教师在“云班课”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并下发导学案:
自主预习,查找诗人生平资料,完成《志摩小传》。
自由朗诵,描绘自己心中的康桥,将朗诵和绘画作品上传到“云班课”共享。
学习微课《意象—现代诗歌鉴赏的金钥匙》,将疑难困惑上传到“云班课”平台。
【课中】根据学生在“云班课”平台的反馈,设置如下六个环节:
1.聆听欣赏—诵康桥
上课伊始,我播放以学生的绘画和朗诵作品为素材制作成的视频,追问: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一幅幅美丽的画中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设计意图:用学生的作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孕育情感,并由此引出诗歌中的“意象”。
2.点石成金—赏意象
第一步,初识意象。我播放微课《意象—现代诗歌鉴赏的金钥匙》,让学生理解“意象”和“意境”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的情感的方法。
第二步,小试牛刀。我以诗歌的第二小节为例,将微课中的理论付诸实践。
首先,让学生感情诵读诗歌的第二小节,寻找本小节的意象。
其次,我追问:“康桥那么多树,诗人为什么单单写‘柳树?”学生从“柳与留同音,常用来表离别之意”这个角度,并援引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和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诗歌作为例子。我再结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证明“杨柳”已经成为表达离别之情的一个固定意象。
我追问:诗人为何不说“杨柳”而说“金柳”?学生回答:“夕阳相映,落日熔金,给杨柳披金。”我追问:诗人把金柳比作什么?为什么把它比喻成“新娘”?诗歌还描绘了金柳怎样的情态?它是怎样“荡漾”的?它“荡漾”在哪里?让学生理解通过动词描摹意象的情态,使意象更加生动丰满。
最后,让学生给这幅美丽的画面取一个名字,谈一谈赏完这幅图的感受,我总结:这就是诗歌的意境,是诗人营造的和读后感受到的共同的氛围。这优美柔婉的意境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学生很容易回答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这一步,我带领学生首先捕捉诗歌的意象,接着分析意象的特点、情态,再看看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承载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告诉学生这就是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3.画像入境—品意境
这一环节,我设置问题:“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意象艳丽的色彩及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放歌这些描摹意象的动词等理解新月诗派“三美”主张中的“绘画美”。
之后,我让学生“挥墨书写—意境美”。请同学们选取喜欢的意象,把它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来,感受诗歌的意境。
设计意图:通过描摹意境进行审美再创造,更深刻地感悟诗歌的意境,进一步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追根溯源—悟诗情
我启发学生思考:康桥之景,如诗如画,诗人为什么能将康桥里的一个个意象描绘得如此形象逼真?
学生整理诗人的相关资料,分别从抚慰心灵、开启性灵、启迪生活、确定信仰、至爱难名、创作之丰等角度展示。
我总结:康桥抚慰了志摩的心灵,开启了他的性灵,启迪了诗人的生活方式,在康桥,他确定了“爱、自由和美”的人生理想,我们把徐志摩对康桥的这种神圣的感情称为“康桥情结”。这就是他如此眷恋康桥的原因。
设计意图:只有知人论世,调动经验积累,才能真正理解诗情,化解本课的教学难点。
5.诵读体悟—咏康桥
本环节播放康桥美景的视频,让学生采取个人读、男女分角色读、小组读、师生齐读等诵读方式,整体感受诗歌的美,理解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6.拓展延伸—重迁移
赏析《雪花的快乐》,捕捉意象,品味意境,体悟情感。
阅读《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
再次朗诵《再别康桥》,上传至“我爱读诗”App。
设计意图:既加强了朗诵的训练,又锻炼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四、余音绕梁—谈反思
本课借助信息化资源,以“意象”为切入点,以“意象—意境—情感”为主线展开,遵循语文课堂听、说、读、写的本真,课堂上既有聆听欣赏—听、小组展示分析意象—说,还有多种形式的朗诵—读,更有描摹意境—写,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一座蕴积了“爱、自由与理想”的康桥,这里有对爱的坚守,对自由的向往,對美好的追求,让我们亲近诗歌,点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