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雯
摘 要:数学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拥有比较清晰的思维逻辑,这样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才能够更加顺利一些。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比较感性的,在理性这方面会欠缺一些,这就导致现在很多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也因此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数学这门学科,这样的话,学生就更加学不会数学了。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各位教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夯实基础;结合生活;复习预习
说起印象中最深刻的一门学科的话,很多人都会回答是数学,因为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总体成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数学成绩非常高的话,那么学生总体成绩也会非常的好;但是数学也是很多学生的弱势科目,不管学生怎么努力,数学成绩都不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说学生并没有掌握好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方法,如果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法的话,数学成绩提高也是非常迅速的。当然提高数学的方法有很多,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出现的问题要用到不同的方法。
一、夯实基础知识
学习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因此很多学生会把这些知识挤得非常混乱,但是这些知识都是有联系的,高年级学习的知识其实都是低年级学习知识的深化,而低年级学习的知识正是高年级学习的知识的基础。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基础是一定要打好的,如果学生基础没有打好的话,又怎么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更多的知识呢?而这一点在数学这一学科当中尤其明显,数学知识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其中有一节的知识没有学好的话,那么在之后的数学学习当中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例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章节的内容当中,除法是四则运算当中最难的一个计算了,当然并不是说这个题目有多难,而是有比较性的,除法的思维逻辑和我们平常的思维逻辑是有一些出入的。但是虽然这一节的知识比较难,除法这一章节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基础知识点,为了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能够更加轻松,教师在教学这一章节的时候一定要多用点心,争取让学生都能学会,毕竟这一章节的知识只是基础内容,如果这一章节的内容学不会的话,那么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二、教学结合生活
众所周知,我们学习的很多知识都是一些学者从生活实际中得出来的结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把教育和生活割裂开来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并没有把学习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的话,学生就算学习了知识也不会运用,那么学生学习的知识完全就是没有用的,对学生起不了任何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讲课的时候要尽量贴合我们的实际生活,不要让学生觉得我们学习的知识是非常空洞的,学生不但理解不了,還会对学习知识产生质疑。
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章节的内容当中,两位数乘两位数对于小学生来说算是比较大的运算了,在大数的运算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会出现错误,而且对于这些知识的运用学生可能并不了解。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将本节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也能运用到这些知识,这样的话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就会想到这个知识点是怎样的,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深化学生对这一节知识的理解。
三、重视预习复习
其实预习和复习这两个内容已经是一个非常老套的话题了,因为很多教师和优秀学生都会在强调复习和预习这两个过程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学生都没有特别关注到这一点,因为他们觉得教师上课的时候会讲解,那么自己在课下预习完全就是浪费时间,不如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听讲。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有些问题只用耳朵听是听不出来的,需要经过实际的了解之后才能明白自己到底是哪里有不懂的。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优良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之后在学习中更加轻松。
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的内容当中,小数是学生刚开始接触的,这一新的知识和学生之前学的数字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学生可能对这一节知识掌握得比较慢。因此教师可以配合学生的速度来进行讲课,对于这种新出现的知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进行预习,这样的话教师在课上讲解的时候,学生才能接受得更加迅速。但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会忘记一些旧知识,所以教师也要积极地督促学生进行复习,让学生复习之前学习的自然数的内容,这样才能让两者之间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差距,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总而言之,数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如此,在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用处也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克服内心对数学这门课程的恐惧,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学科。以上几种方法都是笔者经过实践得出来的效果还不错的方法,希望各位教师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启发,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
[2]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