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荣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语文课堂上实践“师生共读”教学,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的贯彻实施,对于引导学生接触更多图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技巧、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出发,探讨在课堂上实现“师生共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师生共读
引言:
“师生共读”是学生阅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尤其是这样。高年级学生的读写能力经过长期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以说,文学宝库已经为他们大大敞开。“师生共读”因为有教师参与其中,学生可以在图书选择、读书方法以及收获反思等方面获得指导,从而实现从小学中低年级的“初识阅读”到“享受阅读”的巨大跨越。
一、做好图书推薦,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很多学校都根据课程标准推出了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并列出了清单,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阅读。比如,《小王子》、《昆虫记》、《快乐王子集》、《希腊神话》、《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优秀书籍榜上有名,既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知识文化水平,又有有趣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底蕴和内涵,对于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这些益处都是我们基于阅读经验总结出来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书,并不知道其中的阅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师生共读,做好图书推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发挥主动性,欣然走进图书的世界。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课本内容进行延伸。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收入了《童年的发现》这一课文,讲述作者小时候由一个梦产生好奇心,继而去探索“人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教师在讲完这一课后,可以续接课文话题,激起学生对于除了人类以外其他生物是怎么来的的好奇,从而向学生推荐《昆虫记》等图书。另外,在做推荐时,教师要注意运用保持悬念、戛然而止的方法,比如,从课文引申主题,推荐《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教师就可以从前情开讲,但对历险的历程和结局保持悬念,自然地激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开展共读品鉴,教授阅读方法
学生自行阅读图书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草房子》这部长篇小说,语言极具特色,大量叙述性语言的使用给整部作品增添了醇美的魅力;除了语言之外,小说的故事情节也值得一提:既有少男少女之间纯洁无瑕的感情部分,也有几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还有垂暮老人在人生尽头对生命的深刻领悟……这样的作品字里行间处处都闪耀着光辉,学生难免因为过于关注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而作品的主旨对于经历尚少的孩子来说也必然会有晦涩难懂的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师生共读,进行共读品鉴,让学生学会阅读。
仍然以《草房子》为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精选其中的段落,拿到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品鉴。比如,以“精读《草房子》——品鉴语言美”为主题,教师选取其中语言精练的段落,结合平时教授的写作技巧,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段落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以“精读《草房子》——品鉴里面的人物”为主题,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们分享喜欢的人物,然后介绍该人物的故事,进而引出对人物经历、品质以及故事主旨的分析,由浅入深层层剖析隐藏在内里的较为深刻的内涵。
三、结合活动任务,提升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实是一体的,某一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其他能力相应地也会有所上升。具体到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锻炼自身的理解能力、激发想象力、积累表达方法和词汇,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在师生共读课堂上开展活动任务,就是要以读为基点,全面带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
以《格列佛游记》为例,在学生通读完全书过后,教师开展师生共读课堂,引入活动任务,可以先让学生聊聊其中最难忘的部分,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如此锻炼学生复述、转述的能力,学生在无形中也可以学会倾听、理解对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开“脑洞”,设身处地想一想,要是自己出去周游四国,会在不同岛屿上获得什么样的奇遇,并大概写一个故事梗概,让学生试着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理解故事,从写作的角度出发去理解阅读;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总结课上的自己的思路,回去后模仿《格列佛游记》写一篇关于周游和奇遇的故事,这样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原著的理解。
总而言之,将“师生共读”教学运用到阅读课堂中,对于学生的阅读活动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优化“师生共读”教学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师生共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蔡云珠.激趣 品言 提质—— —“师生共读一本书”小学语 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1):29-31+56.
[2]徐艳春.师生共读,引领学生深度阅读[J].现代教育科学.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