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竹石乔柯图》《墨竹坡石图》研究

2020-06-08 10:46毛代炜
书画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倪瓒水墨画

毛代炜

关键词:倪瓒;双包;竹石;水墨画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别号幻霞生等,人称倪迂。其一生多在江南游历,存世作品数量在“元四家”中是最多的。据《清阁全集》中倪瓒的论述,自己的绘画“写胸中逸气”,因此绘画内容“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倪瓒的作品在当时便受人推崇,元代之后,倪瓒更是成了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上海博物馆藏倪瓒《竹石乔柯图》(图1)与济南市博物馆藏倪瓒《墨竹坡石图》(图2)在构图和内容上相似度极高,本文对这两幅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找出两幅作品中存在的差异,分辨其真伪。

一、《竹石乔柯图》

本幅《竹石乔柯图》绘石坡上两株古木,另有竹枝数根,笔墨淡雅,墨色分明,皴法刚劲。图右上角有作者本人题诗:“春宵听雨第三番,起坐篝灯酒自温。晓起(清)开门看桃李,苍柯翠筱喜无言。”落款:“倪瓒写竹石乔柯并赋绝句,奉赠舫斋文学,丁酉二月廿三日也。夏四月五日复以赠仲权征君云。瓒。”裱边右侧有明代书画鉴定家徐守和、清代文人谢希曾的题跋。左侧裱边有谢希曾的“谢氏希曾”白文印、“阿曾秘玩”朱文印和“安山客”朱文印。右下角钤“吴郡谢希曾孝基氏审定”朱文印。其下有清代王时敏的“烟客”白文印、“太原王逊之氏收藏图书印”朱文印,右下角钤“王时敏印”白文印。画面左下角有明代收藏家贝省三的“贝省三之印”白文印。右侧裱边有清代医生金德鉴的“庚申以后所得”白文印、“保三鉴藏”朱文印,清代收藏家毕泷的“娄东毕泷涧飞氏藏”朱文印。画面右下角有清代收藏家梁章钜的“茝林曾观”朱文印、藏书家贝墉的“贝墉”白文印。

此作品在明代未见于记载,而徐守和是倪仲权之后最早可见的收藏者,之后为王时敏收藏。清代收藏家顾文彬在《过云楼书画记》中记载此画为《春宵听雨图轴》,取自倪瓒自书诗第一句“春宵听雨第三番”,并考证画中“丁酉”为至正十七年(1357),倪瓒56岁,落款中提到的“仲权”为《金台集》中的四明(今宁波)倪仲权。而根据《倪瓒年谱》考证,倪瓒生年为1306年[1],则此画完成时倪瓒应为52岁。“舫斋文学”不知何许人,倪仲权的生平在史籍中没有详细记载,只知道他是四明的一个文士,家中藏书万卷且交游甚广(见刘仁本《羽亭集·卷六》,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从题跋可知,此幅作品先由倪瓒赠予“舫斋文学”,后又赠给倪仲权。此作后经过明清两代收藏家递藏,终归上海博物馆。

在倪瓒传世作品中,修竹和坡石一直是其作品的主要内容,这与其本人提出的“逸气说”是相辅相成的。元人刘仁本评其作品风格曰:“苍劲妍润,尤得清致。”董其昌在《题〈横云秋霁图〉与朱敬韬》中云:“云林画法,大都树木似营丘寒林,山石宗关仝,皴似北苑,而各有变局。”此番话概括了倪瓒绘画风格的师承。倪瓒的树木学北宋李成、郭熙一派,树干虬曲,枝杈尖锐;山石学关仝,皴法学董源,博采众长。绘画中多用侧笔,少用圆笔,笔法峭拔而秀雅,用墨浓淡相宜,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折带皴。此图中石头和土坡都用淡墨和长线条表现,侧笔皴擦表现阴影部分,用墨干枯,行笔爽劲;石块上的点苔和枯树上的叶子用侧锋横按,深浅不一,层次分明;树干以干笔勾画,淡墨皴染,意态自足,枝杈多鹿角状。从传世的李成的《晴峦萧寺图》和郭熙的《窠石平远图》中的树木可以看出,李、郭所画枝杈是以鹿角枝为主,但倪瓒所绘树木与李成相比 “稍加柔隽耳”(见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在倪瓒创作于1355年的《渔庄秋霁图》和无年款的《琪树秋风图》(图3)中也可以看出,同样的鹿角状枝杈也出现在这两幅画中。

《竹石喬柯图》中坡石线条简洁有力,皴法不多,学董源长披麻皴。石块线条柔和,与黄公望的圆形山体相似。坡面虽然没有明显的折带皴,但线条造型方圆并用,说明这一时期应当是倪瓒从披麻皴向折带皴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有《渔庄秋霁图》这样坡石线条方折十分明显的作品,也有之后《江渚风林图》(图4)这样类似方圆造型结合的作品,说明倪瓒在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其风格稳定之后,折带皴就出现在石块和坡面上,造型由圆润变为棱角分明。竹叶由下自上画出,墨色深浅不一,前后错落,体现了倪瓒深厚的书法功底,用笔技巧娴熟。落款书法字形偏正方,笔画粗细不一,捺画有隶书的雁尾笔意,有明显的顿笔、回锋。这与倪瓒晚期书法中偏扁的字体不同,上承《六君子图》和《岸南双树图》(图5),后接《竹石霜柯图》《渔庄秋霁图》(图6),属于倪瓒中期的书法风格。

二、《墨竹坡石图》

《墨竹坡石图》现收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画面上只有倪瓒本人题诗落款,且字迹模糊不清,剥落比较严重,另有杨一清题诗一首。此图的画面内容和构图方式都与《竹石乔柯图》十分相似。因此两幅图中应当存在一真一伪或者两幅都是伪作的情况。

本幅作品右上角的落款全文为:“□□岁□前之一日,□天锡□贤同过□□文学,静寄轩□写墨坡石,并赋七言长句以识之。静寄轩中酒一樽,陶然醉里别乾坤。碧桃花已当窗发,翠竹阴须映户繁。荏苒春光逐风雨,婆娑岁晚乐丘园。诜诜更祝螽斯羽,若欲宜男胜种萱。瓒。”左上角有杨一清题诗:“老树槎牙竹石□,岁寒风骨自应殊。不□颜色供毫素,□是云林性最迂。邃翁为□□□以题。”落款下有朱文印“应宁”一方。此图没有其他收藏记录。经考证,题跋中提到的“静寄轩”应为邾伯盛的斋名,邾伯盛名珪,字伯盛,苏州人,倪瓒于1371年作有《静寄轩诗文》的书法作品。“天锡”是元代文人张天锡,史载其有文采,但早逝(见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二·诗文类》,明刻本)。倪瓒的这首诗在其文集《清阁遗稿》中名为《赠王文静》,王文静是元代文人王令显的儿子,王令显一家与倪瓒友善(见端方《壬寅消夏录·卷五》)。因此倪瓒这首诗应当是赠给王文静的。

董其昌评价倪瓒的绘画曰 :“工致不敌,而荒率苍古。”这说明倪瓒的绘画不求笔力工细而胜在意境。但将两幅图放在一起对比可以看出,《墨竹坡石图》中的土坡、竹石各种元素和构图方式都与《竹石乔柯图》如出一辙,且画面的墨色剥落严重,像是人为地将墨迹揉搓掉。从细节对比来看,《墨竹坡石图》的笔墨混乱,远非倪瓒的“荒率苍古”之风格。其坡石线条以短线条为主,且线条数量少,柔弱无力,墨色很浅;石块仅有一面,没有立体感,几乎没有皴法;点苔只有几处,用墨模糊,几乎是随笔乱点;竹丛的枝条细弱,竹叶的颜色也处理得很随意,虽然像是因保存不当而造成的颜色剥落,但其败笔很多,毫无精神;枯树的枝干线条软弱,造型失真,且点叶模糊成团,没有前后关系,颜色趋同。由此可以看出,《墨竹坡石图》的笔墨功夫与《竹石乔柯图》差距较大。

《墨竹坡石图》中两处落款(图7)书法也存在问题。倪瓒的书法由于颜色剥落严重,以致漫漶。但从识别出的文字可以看出,其书法风格与倪瓒的书法差距较大,仅仅是对倪瓒书法的模仿。笔画末尾的雁尾拖笔僵硬,线条无力,单字特征相差更大。左上部分的杨一清墨迹剥落也很严重,且线条软弱无力,与杨一清的书法作品(图8)差距较大。经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处题跋应当都是模仿之作,且模仿水平较低。

三、结论

倪瓒的作品历来受到文人艺术团体很高的评价,董其昌认为倪瓒的作品在“元四家”中为最上品,“三家皆有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真,米颠后,一人而已”(见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卷十八·论画八》,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王原祁认为倪瓒的绘画“纤尘不染,平易中有矜贵,简略中有精彩,又在章法、笔法之外,为四家第一逸品”(见王原祁《雨窗漫笔》,光绪本《翠琅玕馆丛书》),其“逸气论”也是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之前影响最大的绘画理论。王原祁也认为倪瓒“一洗陈迹,空诸所有,为逸品中第一”(见王原祁《麓台题画稿·题仿梅道人》,清昭代丛书本)。正是因为倪瓒在艺坛被推崇备至,所以后人对倪瓒的作品十分珍重,以至明代“江东之家以有无为清俗”。倪瓒的作品有如此大的市场需求量,导致其伪作也层出不穷。但后人皆缺乏倪瓒的学识、情感和独特的生活环境,因此短时间的模仿均无法达到倪瓒的绘画水准。即便沈周这样的绘画高手也难以模仿到倪瓒绘画的精髓,总是“力胜于韵,故相去犹隔一尘也”(见董其昌《容台集·别集·卷四》,明崇祯三年董庭刻本),遑论其他水平低的作伪者了。

济南市博物馆的这幅倪瓒的绘画作品,经过考证、对比和分析之后可知,应当是后世作伪者对倪瓒作品的仿作。倪瓒的传世作品较多,真伪驳杂,但构图方式相对固定,绘画内容也多雷同。因此,对倪瓒此类“双包”作品的鉴定,有助于分辨倪瓒的类似作品,为美术史研究提供确切的材料。

猜你喜欢
倪瓒水墨画
《最美中国画100幅》
且有“蜗居”,梦不荒芜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针对学生自主学创作水墨画需要、兴趣及心理特点培养水墨画社团学生自在创作水墨画能力
图说书法(155)
元末画家:洁癖是—种生活方式
神奇的水墨画
小学阶段创意水墨画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当古人穿越到现代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