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卉
摘 要: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认知经验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奠定了文本解读的个性化。有的放矢地引導学生立足文本个性比读,对话文本个性探究,挖掘文本个性表达,科学有效地开展言语实践活动,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文本;个性;朗读;寒号鸟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统编版语文教材立足新课标,根据学段特征有层次、有梯度地围绕人文主题,对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为学生依托文本开展个性体验指明方向。
一、 立足文本,“个性”比读
(一)借助插图,形象感知
课标中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寒号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有两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通过插图中的实物来帮助理解“堵”“崖”等字义的同时,学生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描写,调动直观形象思维比较发现寒号鸟和喜鹊的住所不同,在冬天即将来临之际的表现不同,在个性比读中对两种小动物的形象有初步感知。
(二)指导朗读,情景体验
朗读是走进文本的快速通道,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是文本学习的第一步,再引导学生沉入文本的具体语境,分析角色语气和心理进行分角色朗读。《寒号鸟》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语言浅白生动,对话结构相似,适合分角色朗读。作为民间故事,教师对文本进行“角色定位”,承担起“讲述者”角色,以讲故事的方式“读故事”,在教读时注意营造角色感、故事感、情景感,学生理解内化并获得自己独特的角色认知,懂得以读者视角去关注角色的语气。在前后两次对话的比读中,逐渐以“人”的角度介入思考:“劝告者”和“被劝告者”应该是怎样的呢?学生通过互读,感受喜鹊劝告时的真诚善良、苦口婆心,寒号鸟不听劝告的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把日常生活中类似情境的感受代入同桌互读、男女互读,读出熟悉感,勾连似曾相识的生活场景体验。
朗读能力的培养不能离开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本课时间线索明朗,分板块朗读课文时重点比读寒号鸟在两次劝告过后的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笔者在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设备的风声伴随声音强弱变化的引读,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想象假如自己是寒号鸟,此刻该是怎样的心境?又会如何哀号?对比朗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从而真正走进角色内心。
二、 对话文本,“个性”探究
书是读出来的。教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有利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促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角色的对话,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聚焦问题,合作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参考课后习题的问题指向性,聚焦本课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带着核心问题投入阅读,在阅读中与同学组成学习共同体,在互动交流中思维碰撞。
教师提供探究的“脚手架”,降低自主阅读实践的难度。如:“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是因为 ,我们是从 读懂的。寒号鸟被冻死了是因为 ,我们是从 读懂的。”借助这一支架,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在检索文本信息时圈画标注,让思维活动融入阅读中,通过不同角色的特殊标注快速完成自主阅读初体验,学生或抓住重点词语并分类阐述:勤劳(“一早、忙着”)、懒惰(“玩、睡”),或从不同的表现感知角色不同的生活态度,或联系下文粘连理解……合作探究触发学生的思维花火,明白导致它们不同命运的原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探究人物的形象,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品读对话,多维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例子。”用来教学生学的文本,经过创造性的解读、设计,教给学生思维方法。笔者设计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朗读理解过程中,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喜鹊思考,结合“说”“劝”这两个提示语,演绎着急的神态,体会喜鹊善良、真诚的品质。观察“寒号鸟”们的动作、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肢体语言——“躺、伸伸懒腰”等,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学生联系上下文个性解读“傻、得过且过”,真切体悟寒号鸟不听劝告,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打算的悲惨结局。在品读对话中,探究角色形象,初步揭示寓意。
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民间故事的语言特色在本课可窥见一二。笔者在保证句子原意的基础上创新前后两次对话,将其作剪切处理,效果如下:
在男女生互读中,体会句子富有节奏韵律、上下应和、琅琅上口的特点,个性探究民间故事在语言特色。
三、 挖掘文本,“个性”表达
语文教学关注语言现象,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由点及面更真实、主动地挖掘文本,有效输出语言,学会个性表达。
(一)联结生活,多样表达
“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源于生活,《寒号鸟》一课课后习题扎实联结生活落实语用,引导学生分析词语的结构,明确“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这一规律,形象理解“冻得直打哆嗦”“冷得像冰窖”,并试着仿照这两个短语,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冷的时候是怎样的?再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运用这种带“得”字的词语去描述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学生在交流中懂得了“得”字后面是对前面的补充,补充说明形容的程度,可以直接描述,也可以用比喻句来说。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把自己的心情、感受、动作等说得生动形象,使学生的言语表达经验在联结生活的文字表达中得到最大化的运用,不仅体会文字表达的生动、有趣,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学生对寒号鸟“懒惰、得过且过”的角色形象有了深刻认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是否有像寒号鸟这样“得过且过”的人,从文本中的角色到生活中熟悉的人物,由故事迁移到生活,赋予久远的故事以现实的教育意义,使文本的育人价值得以实现。
(二)创设情境,自由表达
低年级是小学生语言能力和思想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丰富且善于形象思维。根据低年级的学段特征,创设让学生乐于表达的教学情境,反复朗读寒号鸟临死前哀号,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寒冷情景。提出问题——“临时前,它可能在想……”,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基于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和角色体验,懂得要“听取善意的劝告、要勤劳不能懒惰、要有长远打算不能‘得过且过,体悟故事寓意,落实突破教学重点,在兼顾个性表达的同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
(三)拓展想象,创意表达
每个民间故事都潜藏着想象的激发点和语言的生长点。本课的结尾创设故事新编,“寒号鸟如果没有被冻死……”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拓展想象,学生可以依着结构、顺着情节、仿着语言,有依据地进行新编。学生用语言丰富故事情节,想象故事画面,深入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在课后基于文本创造性还原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情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教育需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教师深入研读文本,拓宽教学思维和想象空间,根据学段目标和本班具体学情因材施教,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依托文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搭建学生的个性阅读实践平台,鼓励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个性化的表达素材,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奚洁.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故事的教学[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3(11):24.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