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
摘 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需要,为落实生命观念,达成科学探究及思维培养,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现今的人才选拔和考核方式更应面向多元化、全面化、创新化和实效化。高考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选拔方式,不仅具有甄别筛选的功能,还可以为高校输送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鉴于此若能有效分析及预测高考命题变化规律不仅有助于指导教学、优化课程,还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模块中最为核心本质的内容就是遗传学相关定律,熟练运用遗传定律进行实验分析常常作为高考考查的重点方向。如能准确把握时代热点、准确分析遗传命题规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以近5年全国课标Ⅱ卷中的遗传题为例,见微知著,以期总结命题特点、探寻命题规律,预测2020年高考命题变化趋势。(以下简称Ⅱ卷)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考改革;遗传规律;实验设计
一、 试题呈现形式及分值比例
(一)试题呈现形式
近五年Ⅱ卷中遗传试题考查类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主要以问答、推理、实验设计等形式展现。
(二)分值及比例
Ⅱ卷中遗传计算部分试题分值一般为12分(或18分)占整套试卷中总分值的13.3%(或20%)。
二、 考点归类统计分析
针对近5年Ⅱ卷中遗传考点分类总结,其目的在于揭示各知识点的考点分布,参照考试大纲和内容要求,找出命题规律,预测命题趋势,积极做好复习准备。
(一)遗传学试题各考点分布
(二)遗传学考点考频分析
由表可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等是高频考点,分别出现5次、4次。其次是人类遗传病计算,出现1次,但却是一道独立的大题。
三、 试题命制特点及规律分析
(一)试题命制特点
1. 注重综合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综合应用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必考点,其题意背景往往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近5年关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考查较多,但伴性遗传的考查频率也有增加的趋势,并且分值比重在加大,比如2015年32题第2问、2016年第6题、2017年第32题、2018年第32题。
2. 趋于平稳
考点和分值趋于平稳。试题主要以推理、判断、实验设计为主,重点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述的能力,试题生动灵活,涉略面广,综合性强,常作为把控试题难度的压轴题。
(二)命题规律分析及预测
1.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几乎每年必考,考查次数多,近些年试题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题干情境注重与生活热点问题及生物育种设计相关联。以问题为导向、探究为线索,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面考查学生对于自由组合定律本质及衍生出的特殊分离比、胚胎致死、基因型频率计算等问题的掌握情况。例如2019年Ⅱ卷理综生物32题,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科学研究方法即“假说—演绎法”的理解与运用,其巧妙之处在于一种性状可以同时受到多对等位基因的控制,所以此题看似分离、实则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问题,并着重考查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以往的自由组合定律计算,其方法步骤为一般利用分离定律计算每对相对性状概率,再用乘法原理得到某一表现型或基因型概率,即为“分支法”;反观现在高考试题要求学生采用逆向思维,通过子代表现型概率或比例,用以推测亲代基因型或显隐关系等。这符合了新课改形势下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愿望达成,并可以指导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运用概括归纳、演绎推理、模型建模、批判创造等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
2. 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系谱分析等问题往往会渗透遗传、变异规律等知识来进行考查,结合以果蝇、豌豆等实验素材考查学生杂交、测交、自交、正反交实验的设计和分析能力;结合生物变异往往以某些单基因遗传病实例或遗传系谱图为背景,考查系谱图中发病概率及基因频率计算问题。例如2017年Ⅱ卷理综生物32题,此题以血友病为遗传素材,增加了新颖考点,注重遗传知识的理解应用和计算能力,体现了很强的实用性(遗传咨询)。纵观近几年高考课标Ⅱ卷试题素材往往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试题情境围绕现实问题加以展开,学科、恰当、真实、新颖,有一定的信息容量和思维含量,要求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要有清晰的逻辑思路、准确的文字表述、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更加回答了核心素养理念下高考未来改革变化的方向和趋势,以揭示和探讨生命现象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实验设计和分析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关注社会议题和热点建立社会责任意识,以理解生物学概念促成生命观念的形成。可以在这种试题形式的改变下,图表、文字、插图等但究其内涵依然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生物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整合,通过甄别和筛选出符合学生当前学段的基础知识、心理特点的素材,有针对地训练。
3. 2020年命题预测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综合应用仍是命题的重点,考查的可能性较大。笔者认为2020年仍将以生物科技热点(结合时事)为背景材料考查遗传定律的分析、解释、说明和应用,也有可能涉伴性遗传结合育种,设计、探究、推断和分析的综合考查,难度不会加大但依然注重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
四、 如何积极备考
(一)从考点对比看备考
通过考点比较可以发现当年试题尽可能地回避前一年的考点,避免重复性考查。非选择试题明显增加了分析推理及语言表述能力的考查内容,这启示我们未来的高考命题,分析推理及语言组织能力将成为重要的能力考查方向。所以在备考中要以教材為中心,突出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研究性学习,重点关注学生信息提取能力、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从问题设置考
非选择题部分出现例如“判断依据是”(2015年Ⅱ卷32题第2问),“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测结果”(2018年Ⅱ卷32题第2问)等提问方式,这种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推理能力,更需要学生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所以建议教师应该在高考复习中做好两点准备:一是要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全面的剖析和探究,设置特色精品课程,如以“遗传规律分析及基因显隐关系判断”“伴性遗传特点”“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频率计算规律”等为主题的课堂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导学、预设学案、课上探究、课下训练等形式进行专题训练,专题训练是最好的“押题”方式,有助于考前学生突破思维难点,建立概念间的关联,同时也可以总结遗传规律和解题技巧。二是通过课堂对于生物遗传现象的观察、提问、实验设计和实施方案及结果的交流和探讨,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意见,发表观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形式更符合了新高考、新课改形势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
(三)从课程标准看备考
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任务,以核心素养为教育宗旨的新课程标准在关注学生个体进步和多元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践经历。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合理的问题设置、有效的任务驱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积极动手、动脑、“动嘴”,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学习活动和工程任务,从而加深了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分析和运用。高考,不仅是教育教学成果的综合性检测,更是学生实现核心素养培养效果的有效评价方式,所以试题类型、內容都在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如何有效实现对于‘人的培养”。所以基于这种理念下,今后高考的命题素材则更加贴近生活实践,考查方式则更注重思维训练,评价体系则更加全面客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于课堂上积极创设真实情境,围绕“核心问题”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性活动,通过学生的质疑、取证、假设、探究、合作、归纳、创造等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关键能力。
总之,分析高考命题规律可以帮助教师反思常规教学,让教学活动有的放矢,让课堂内容贴近生活实践、让教学设计注重素质培养。所以未来的高考,既要作为评价选拔的载体,又更应该作为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育人”型测试。
参考文献:
[1]徐连清.201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生物试题的命题特点评析[J].中学生物教学,2019(9).
[2]邹纯忠.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生物学试题分析及复习建议[J].中学生物教学,201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髙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