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

2020-06-07 10:44李冬冬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

李冬冬

【摘 要】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应与初中几何数学教学相衔接,以此帮助小学生建立基本的图形空间观念,但是该任务在落实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图形与几何教学存在的固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助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194-02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其中图形与几何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该部分知识能够拓展其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基本图形空间观念,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但该部分的教学对于很多数学教师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对此,本文将对图形与几何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论述,并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

1   图形与几何重要性分析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基础性较强,课程内容的安排都是循序渐进的,这也是为了适应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发展特点。其中的部分内容,对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这一点从本文探讨的图形以及几何方面的知识内容结构角度就可以得出。事实上,虽然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与图形和几何有关,但将其上升到专业数学知识的角度进行学习和讲解是从学校教育阶段才开始的。尤其是立体图形或者移动中的图形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显现出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加以重视,提升教学效果。

2   图形与几何教学存在的问题

图形与几何虽然属于基础性的课程内容,但对于初步接触数学课程内容的小学生来讲存在一定的难度。下文就此部分内容教学中产生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为后续教学策略的研究奠定基础。

2.1  教材研究不透彻

小学数学教师的授课基础是数学教材,近几年数学教材内容在不断发生变化,导致不少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够透彻,只是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组织课堂教学,大多时候只是照本宣科,没有深入挖掘数学课本中知识的逻辑和知识间的联系,没有认识到教材内容的设计是以小学生的思维特征等为依据。甚至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全然不顾学生的实际想法,导致图形与几何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迟迟得不到有效发展。

2.2  教学方式单一陈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授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但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忽略了这个要求,上课时仅仅将完成教学任务作为教学目标,采用单一陈旧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特别是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抽象,而且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堂的效率也就难以得到提升[1]。

2.3 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动手能力的

培养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做题时画一画图,不能凭空想象。但因为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培养模式,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实践环节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3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建议

在明确了现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本文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开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  将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对小学生来讲,学习兴趣是其学习的主要动力。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或者引入一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新型教学辅助工具,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数学教师在课堂内容的设计环节应该注重内容的趣味性以及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章节时,先让学生猜想利用三根小棒能够形成什么样的图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最终的结果以及三角形的内部规律。学生发现利用三根木棒有的时候能够围成三角形,但是有时没有办法形成三角形,最终有的学生发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够组成一个三角形。由此可见,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能提升学生观察规律的兴趣,最终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当学生在兴趣爱好的激发下产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动力,并且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参与应用理论知识的实践活动时,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的乐趣,学习效果必然能够得到提升。

3.2  开放性探究和包容性教学

数学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而且问题本身能够成功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的好奇心,这也是探究性问题提出的关键性意义。包容性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指教师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在学习同一部分课程内容时,由于个人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可能产生的学习效果上的差异,并尽可能按照他们所适合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尊重。所谓的因材施教也是这个道理。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胜于一个好的解释,数学的不斷发展正是因为问题的不断提出和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问题应该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数学教师应该主动创设开放性较强的课堂,供学生讨论和探究问题。数学图形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学生同时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及动手能力,不断延伸、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前提下,教师营造开放性与包容性并存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2]。

3.3 合理利用情境教学法

好奇心是小学阶段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动力,好动活泼的学生只有在好奇心的不断驱使下才能安静、专注地思考某个问题,这也是学生提升数学成绩的内在力量。情境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或者实际学习经验相关联的情境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中将抽象性问题转换为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有利于改善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抽象性强的主观印象,缓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紧张感,从而为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保障。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更多与生活相关联的悬念以及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图形中的圆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路上的汽车马车车轮全部都是圆形的呢?为何不用三角形或者正方形?”该问题和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创设生活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究更多圆的性质。

3.4  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

除了在情境设置环节适当地将生活情境作为融合素材外,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直接将生活化的问题与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对比分析,让学生寻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方法。新课标认为,小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以及空间知识、能力的拓展都是建立在生活之上的。在教学中,为了培养、优化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生活的事物和教材内容联系起来,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素材。如在学习“图形基本认识”这一章时,可以让学生从家里搜集一些小物品,上课时将这些物品全部放到一个黑箱子里面,通过自身的触觉和经验来判断这些东西的形状。这种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的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更为深刻的学习感受,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理解上,都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便利。

3.5  注重课堂的分析比较工作

这一点主要是指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方法,在学习基础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后,学生仍然需要通过一定量的针对性实践练习,才能确保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全面准确的理解。具体来讲,就是指小学数学的学习,需要有相匹配的练习,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具体到图形与几何教学中,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充分观察和对比各种图形,因为只有通过图形之间的对比才能够发现各个图形的独特性质。当然基本空间框架的形成不仅仅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际操作,对此,可以让学生将各种图形画在纸片上,通过摸一摸、折一折、拼一拼等操作感受图形的特点。如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时,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两个图形的棱数、面数和空间点位,了解这两个图形的基本差异。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完善和调整数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由于新课改对数学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小學高段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该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主导的理念,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空间概念。

【参考文献】

[1]陈颖姝.提高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2(37).

[2]徐梅香.浅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5(3).

猜你喜欢
小学高段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高段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
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优化课堂作业设计,激发学生数学潜能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