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万东
【摘 要】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并实施好“种植类”综合实践活动,能很好地凸显其应有的育人价值,落实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种植类;劳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163-02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关键,核心素养涵盖的维度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2017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则明确提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的重要核心素养,凸显了实践创新在未来人才培养方面的重
要性。
实践创新的内涵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劳动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学会尊重劳动。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也再次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由此可见,应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升全体公民的劳动意识与能力。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下文简称“市二实小”)作为该片区中心校,这两年尤为关注并积极推进劳动主题教育。该片区各校围绕相同核心素养努力探索,开发并开展了“种植类”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积累了经验和资源。
1 积淀生物经验,提升劳作意识与技能
开展具有德育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很有必要。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接受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从心中尊重劳动者,避免学生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不良现象,让劳动的德育价值得到重视。同样,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更好强化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懂得生活中应脚踏实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劳动或服务性劳动中亲手实践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能磨练学生的劳动意志,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劳动品质。当前,大部分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近大自然,生物方面的知识非常匮乏。教学中,不乏见到许多学生不认识禾苗,分不清麦苗和小草,不知道土豆生长在哪里。这是因为成长环境的限制。其实学生非常向往绿色的田野、流淌的小溪,只是缺少亲近自然的机会。
厦门市莲龙小学为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相关知识,掌握种植的技巧,特意规划出校园一角,开设了“小小蔬菜园”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布置一日劳动任务、分工安排及每日反馈等方式,组织学生结合时令选择蔬菜进行种植。在种植中,学生表现出很强的责任意识,为照顾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询问长辈、走进果蔬市场调查等实践手段,了解蔬菜种类、生长环境要求、生长周期、除虫害护理等,并將所了解到的内容制作成种植“小秘笈”,与他人分享。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学生懂得了如何利用残余菜叶制作厨余液,用来给蔬菜施肥,并经历了比较完整的种植过程。
“种植类”主题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投身到泥土的芳香中,参与简单的劳作,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了解有关的生物知识、增强责任意识,还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简单的种植方法,积淀生物知识。
2 资源整合,激活探究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校可以借助资源整合支持、开展综合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受益。如学校与一些机构或者部门合作,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场地,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整合多方资源和支持,构建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学校还可以与校外青少年志愿者机构合作,同时在校内设立青少年志愿者部门,二者对接。志愿者活动可以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增加学生对外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劳动欲望。同时可以针对志愿者活动开发种植课程,通过整体策划、阶段推进,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开展“种植类”主题活动,能够使学生对所种植物的生长情况产生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对其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
市二实小被誉为一所建在植物丛中的美丽校园,校园内生长着200多种植物。该校利用自身植物的多样化,开展“小小园艺师”主题活动,带领学生开展“我是小小花工”“我给植物设计名片”“探秘花的妙用”等系列活动。通过组队开展种植活动,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进行有目的、系统、持久的观察和实验,对“这种花为什么要这么种?那棵树为什么要修剪掉枝叶?”等问题产生了探究兴趣。他们或上网查询,或走访植物园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
厦门市协和双语学校更是以小见大,设立了“温室种植”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了解温室、设计温室、修改温室设计图、搭建温室、种植豆芽、验证修改等过程,了解温室的特点和作用;组织学生尝试使用能找到的材料,根据设计图初步搭建温室;组织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材料特点,对搭建温室不同部位所需的材料进行分类,并记录不同材料的特点;组织学生在温室内外分别种植一杯豆芽进行对比,定期观察与记录,从而了解材料的特点与温室搭建的关系,了解科学合理的温室搭建对植物生长的积极作用。
两所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去了解周边生活,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对植物生长现象的好奇、提问、探究、调查、讨论、反思,并形成自己的种植与养护的观点。
3 亲历过程,增强对生命的敬畏心和情感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安排劳动途径和劳动方式,让学生在劳动中全面发展对不同劳动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学校需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领会劳动的价值。“种植类”活动主题,将引导学生经历种植过程和获得良好的种植体验。植物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把一粒小种子培育成一棵幼苗,帮助一棵幼苗成长为一棵大树,这漫长而费心的过程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成长的不易。有道是“亲口尝梨知酸甜,亲身下河知深浅”,让学生在劳动中亲身感受,可以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情感,有助于学生得到全面培育,能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厦门市莲花小学设立了“快乐种植,伴我成长”主题活动,通过设置多种任务,如“认识校园植物”“为校园植物设计标牌”“我与植物成长的故事绘本”“收获蔬菜与义卖”,组织学生经历翻地—松土—选种播种—浇水、施肥、拔草—收获成果的种植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种植工具,知道每种工具的不同用途,学到简单的田间劳动技术。为顺利完成种植任务,学生积极搭架子、制作稻草人、撰写种植日志等,观察、照顾、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发展了各种能力,获得了更多的知识经验,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通过这样的种植过程,学生亲历植物生长中的细微变化,感受到自然的科学奥秘和生命的可贵,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敬畏。
几所学校的“种植类”综合实践活动不纯粹是劳动技能培养的课程,更是承载着诸多育人点的种植课程。各校能以独到的眼光充分挖掘主题活动内容,寻找不同的活动方式落实教育目标。不同的主题,却有相同的育人目标,都是用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双手种植,让学生在实践中品尝生活的滋味。主题活动的实施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有关种植的专业知识,更以种植活动为媒介,搭建学生成长的平台,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作,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心灵去认识周边世界的能力!”开展“种植类”综合实践活动时,学校如能对已有的资源加以优选和整合,并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整体、有序开发利用,凸显出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作用,则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吴筱泉.“种植类”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J].教学探索,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