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生
【摘 要】物理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将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物理教学生活化。本文先阐述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然后分析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最后从课堂学习、实践活动、课后作业三个角度提出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以期促进初中物理教学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认识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091-02
要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就应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学生创建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提升其物理学习兴趣。虽然现在物理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观念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笔者经过调查发现,仍有大部分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没有克服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仍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讲解上,没有落实物理教学生活化,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1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1 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都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作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初中物理教师可以使物理教学生活化,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接触到更多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这样一来就能拉近学生与物理之间的距离,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所提升。除此之外,在物理课堂中加入生活化元素,会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和探索物理知识,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在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功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1]。
1.2 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接受度
初中阶段的大部分物理知识都比较抽象,物理学习难度相对来说较大。如果教师可以使物理教学生活化,那么这些抽象的知识点会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日常生活现象几乎都与物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物理教学生活化后,学生会在物理学习中接触到更多与自身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与物理相关的问题时,也会主动利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进行解决。因为生活化元素的存在,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不仅可以变得更直观,还会变得更容易理解,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识面,有力保障物理教师的教学效果。
2 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2.1 生活教育理论
教育与生活之间其实存在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生活对教育工作的开展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生活,优质的教育能够保证学生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如果没了生活,教育本身的存在意义以及存在价值就会消失。在生活发生改变的同时,教育也会随之有所改变,以保证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的源泉即生活。从另一个角度看来,日常生活也会受到教育的制约。从个人生活来看,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教育。教育不仅会推动个人的发展,甚至还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以及精神保障。
2.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理解知识,而是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对这些知识进行建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学习并不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把自身的知识、经验由内到外进行传递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是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获取和学习新知识,完成知识的建构。这样学生以往获得的经验就可以与新知识之间形成更好的互补,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取的新知识也可以对学生以往的错误经验进行纠正。所以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为开展物理教学生活化提供了最为基础且最为有力的理论依据之一。
2.3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教育即生活。杜威的教育观念可以被解读为以下几点。首先,教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属于共同成长的一个部分,杜威认为生活的本质就是生长。而在生活生长的同时,教育也应随之一同生长,使每个人都实现终身教育。其次,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社会生活来看,其另一种存在形式就是学校。最后,连接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的桥梁是教育。教育不仅能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更为重要的是能提升人们未来生活的幸福感,使人们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
3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
3.1 课堂学习生活化
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较强的成长阶段,在学习中很容易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来说较短。针对该现象,物理教师就要优化新课导入环节,如利用生活化元素来完成物理知识点的导入。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从中获得一种熟悉感,同时生活化元素也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也可以使用生活化元素,以此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如讲解“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这一章时,向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东西,包括公交车、广告牌。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乘坐公交车的经历,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当公交车进入行驶状态时,站在车内的你相对于路面来说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还是绝对运动状态?”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同时更容易理解知识点,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下完成学习任务[2]。
3.2 实践活动生活化
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教师在物理课堂中能创建一些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那么不仅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锻炼,其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会加深。除此之外,物理教师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提升自身学习效率。而如果物理教师想要使实践活动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就要实现实践活动的生活化,加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其他生活化元素。如讲解“杠杆原理”这一章节时,组织学生到体育场上,利用跷跷板这一器材开展该章节知识点的讲解。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对杠杆原理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3.3 课后作业生活化
教师一般都会在课程结束以后,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而布置课后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消化新学的课堂知识,巩固以往的课堂知识。同时,课后作业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一定不能把作业内容局限在课本上,要适当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现课后作业生活化,以此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布置放学后坐公交车时,观察当公交车司机刹车时,乘客身体会如何运动的课后作业。通过该课后作业,学生可以更形象地理解惯性概念,从生活中感受到物理的魅力。课后作业生活化,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一定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重视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可采取课堂学习生活化、实践活动生活化、课后作业生活化等策略,实现物理教学生活化,使物理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实践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郭伟.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研究[J].速读旬刊,2015(8).
[2]张毅军.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研究[J].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