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改善及预后分析

2020-06-05 02:16刘倩刘永香李永娟赵俊精刘国通韩叙
河北医药 2020年10期
关键词:胃动素胃泌素质子泵

刘倩 刘永香 李永娟 赵俊精 刘国通 韩叙

慢性胃炎涵盖萎缩性胃炎以及非萎缩性胃炎两种类型,其中非萎缩性胃炎主要是指浅表性胃炎,主要表现包括胃黏膜充血糜烂以及渗血等,不伴有腺体数目减少和肠化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分泌胃酸功能无异常,患者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以及反酸等[1,2]。目前,临床上针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抑酸药物为主,通过抑制患者胃酸的大量分泌,进一步缓解因胃酸分泌过多对胃黏膜造成的炎症损害[3,4]。然而,长期采用抑酸药物治疗可能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降低其治疗依从性。随着近年来中医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增用中医治疗应用于慢性胃炎中效果显著。本文通过研究穴位埋线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改善及预后影响并进行分析,旨在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200例进行研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等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男49例,女51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5.9±7.3)岁;病程7个月~11年,平均病程(5.1±0.9)年;疾病类型:胃窦胃炎33例,胃体胃炎23例,全胃炎44例。对照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9.1±8.1)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4.2±0.8)年;疾病类型:胃窦胃炎37例,胃体胃炎21例,全胃炎42例。2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研究对象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5]中制定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相关诊断标准;(2)均由胃镜检查及组织活检确诊;(3)年龄20~55岁,病史≥3个月;(4)愿意积极配合本方案的相关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2)经病理诊断疑似恶性病变者;(3)伴有重要器官功能障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4)意识障碍或伴有精神疾病者;(5)对所用药物过敏者;(6)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纳入对象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获批于医院伦理委员会。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使用剂量为20 mg/次,2次/d,连续治疗2周。观察组则在质子泵抑制剂的基础上增用穴位埋线治疗:(1)取穴方式:主穴包括第二掌骨侧胃穴,第六颈夹脊穴,中脘穴、内关穴以及足三里穴。配穴:针对寒邪客胃患者,增选胃俞穴;针对饮食积滞患者增选下脘、梁门穴;针对肝气犯胃患者增选太冲、肝俞血;针对气滞血瘀患者增选膈俞穴。(2)操作方式:对上述穴位皮肤实施常规消毒,以4-0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线剪成1.5 cm的线段,然后穿进7-0一次性使用埋线针,将针尖刺入穴位中,按照穴位部位调节进针深度,提插得气后,用针芯抵住该线,随后缓慢退出针管,留此线于穴位内。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每15天治疗1次,连续进行6次的治疗。

1.4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相关标准,观察患者呕吐反酸、胃痛、嗳气、纳差等症状变化情况,每项症状按照无、症状较轻、症状反复发作、症状严重评分分别为0、1、2、3分。总分越低反映患者症状改善效果越佳。(2)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包括白细胞介素-11(IL-11)、白细胞介素-8(IL-8),分别于治疗前1 d以及治疗结束后1 d采集所有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相关操作务必以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相关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不良反应主要涵盖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等。(4)胃泌素与胃动素的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完成,具体操作遵循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相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于治疗前1 d以及治疗结束后1 d完成检测。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相较于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n=100,分,

2.2 治疗前后2组血清IL-11、IL-8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11、IL-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2组血清IL-11、IL-8水平比较

2.3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均不显著(均P>0.05)。见表3。

表3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100,例(%)

2.4 治疗前后2组胃动素与胃泌素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胃动素与胃泌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2组胃动素与胃泌素水平比较

2.5 2组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随访6个月、12个月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复发率比较 n=100,例(%)

3 讨论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往往病程较长,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胀、胃痛、恶心呕吐以及嗳气等症状,若不及时有效治疗,极易进展成为胃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7-9]。目前,临床上主要以多潘立酮以及奥美拉唑等西药进行治疗,虽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但无法特异性逆转,长期应用极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影响患者预后。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于“胃脘痛”、“胃痞”等范畴,主要是因寒湿、七情内伤等导致脾胃运化失调,继而引起气血生化缺乏,病程迁延,久病致虚劳。本虚标实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特点,脾虚为本,气滞、瘀血、湿热为标[10-12]。穴位埋线是一种中医外治手段,与西医联合可发挥一定的协同互补作用,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本文结果发现: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相较于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了该治疗方式可显著改善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症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穴位埋线选取的穴位包括第二掌骨侧胃穴、第六颈夹脊穴、中脘、内关以及足三里等穴,并针对患者的不同表现辅以差异性穴位埋线治疗,继而发挥标本兼顾的目的。与此同时,本研究穴位埋线可发挥补中益气、疏肝和胃的功效,其基本理念是通过调理脾胃,从而改善机体的整体免疫功能,从而可为临床患者病情改善提供有利条件。此外,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11、IL-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其中IL-11、IL-8均是胃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促炎因子,由此可见,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可能机制与抑制IL-11、IL-8表达密切相关。另外观察组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均不显著(均P>0.05)。这表明了埋线组治疗方式应用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究其原因,可能是穴位埋线采用的是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线,可通过一定的生理、物理作用,于各穴内发挥持续性调节作用,进一步实现疾病的根治,促使患者早日痊愈,同时有效减轻患者因服用药物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本文结果还显示了治疗后观察组胃动素与胃泌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其中胃动素可刺激胃分泌胃蛋白酶,继而促进消化;而胃泌素可刺激胃细胞壁分泌胃酸,进一步刺激胃蛋白酶原的分泌,促进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进一步提高胃、小肠等器官的功能活动[13,14]。由此,笔者推测观察组治疗方式可能是通过改善患者的胃动素以及胃泌素水平,继而改善患者胃肠功能,进一步为疾病的康复提供有力条件[15-17]。此外,观察组随访6个月、12个月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这提示了埋线组治疗方式具有较佳的预后效果。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和该治疗方式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关[18,19]。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与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应用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可显著改善症状,且预后效果较佳。

猜你喜欢
胃动素胃泌素质子泵
质子泵抑制剂对反流性咽喉炎的疗效研究
质子泵抑制剂增加病毒性肠胃炎风险
如何通过胃泌素G17检查结果判断疾病
脑干出血后胃泌素升高导致应激性溃疡的相关研究
离断胃迷走神经对门静脉高压胃病大鼠胃泌素水平的影响
胃泌素-17 无创检测胃部疾病
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
降逆理气汤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质子泵抑制剂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慢性肾衰竭与血浆胃泌素胃动素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