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瓴 马文盛 陈文静
牙颌畸形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为29.33%~48.87%,固定矫治器在临床治疗各种错颌畸形中应用较为广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不仅能纠正畸形而且还能改善面部容貌[1]。但由于口腔正畸治疗周期较长,有的甚至需要2年以上,固定矫治器的戴用经常会给患者带来许多的不适与困扰,给患者的饮食、说话、面部美观、口腔卫生等带来不便,从而引起一系列心理变化,甚至影响生活质量。随着近代医学的蓬勃发展,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综合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健康理念。国内外已有众多研究发现,心理体检及心理健康管理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起到重要作用[2-4]。因此,关注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不同患者的主观内心感受、心理变化及社会行为,并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特别是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对治疗方案顺利安全的实施并取得良好的疗效显得尤为重要。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门诊就诊的不同类型错颌畸形的患者96例,男52例,女44例;年龄11~23岁,平均(15.7±3.6)岁。纳入标准:(1)自愿参加,知情同意;(2)无严重身心疾病史;(3)首次接受正畸治疗;(4)治疗设计为双颌固定矫治器≤18个月。
1.2 临床分组 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基本治疗组。心理干预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14.4岁;基本治疗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平均年龄15.9岁。2组在年龄、性别比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 基本治疗组仅采用常规口腔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心理干预组聘请有资质的心理专业技术人员在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心理体检,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多层次多级别测试、分析及评估,得出心理测评量化表。根据心理体检结果,发现患者的治疗是否影响到正常学习和生活、口腔正常功能和容貌等,随时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施以心理暗示疗法和鼓励疗法[5],并对极端健康风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口腔科主管护师2人在固定矫治器治疗每隔两周进行心理调查问卷,了解2组患者面对正畸治疗各阶段最关注的问题,从矫治器戴入对进食、语言、口腔卫生、微笑、情绪、学习、社会交往及体育运动几个方面来调查正畸治疗对患者日常行为的影响,了解患者治疗中的心理变化。每一项内容分为无、轻微、偶尔、较多和频繁5个等级,相应记分为1、2、3、4、5,每一项得分累加为患者总得分,分值越高表示影响越大。使用当面宣教、公众号普及有计划地将错颌畸形的发病机制、治疗过程、治疗目的,明确地向患者进行讲解。通过展示既往成功案例,让患者对正畸治疗产生客观公正的认识以及增加自信心。见图1。
图1 心理测评量化表
1.4 效果评价 2组患者均在完成治疗后,统计患者心理体检平均值的变化,平均值的下降代表治疗依从性的提高;了解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观察患者托槽脱落情况,并对2组资料进行统计。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四分位数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2组患者心理体检平均值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依从性得到普遍提高(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
图2 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2.2 2组日常行为影响评分比较 对2组进行日常行为不良影响评分问卷调查,心理干预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日常行为影响评分比较 例
2.3 2组治疗效果比较 在口腔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过程中,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心理干预组高于基本治疗组(P=0.045),托槽脱落发生例数低于基本治疗组(P=0.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心理体检是通过多层次多级别心理测评量化表,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测试、分析及评估的过程。是一个客观、系统和全面了解一个患者心理状态的科学方法。其目的是为诊治心理问题,维护、促进与改善心理健康,管理与控制心理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而心理干预是根据心理体检的结果,对个人或者群体提供心理健康训练、调整、改进、问询、积极进行心理开发及对有健康风险的人群进行干预的过程。
口腔正畸治疗是通过矫治器对错位牙齿和颌骨施以温和而持久的生物力,是牙周组织和骨缝重建,以达到牙齿移动,颌骨移位的目的,是错颌畸形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操作复杂、疗程长,在治疗的各个阶段,患者会表现出各种不同消极的心理反应[6]。患者口腔科在治疗过程中易产生恐惧心理,称为牙科恐惧症,是患者在口腔诊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状态和情绪。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在临床工作中,心理干预技术的应用,医生和患者的有效沟通、共同参与,把握好患者的心理行为变化,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口腔正畸治疗的成功率。
患者在口腔正畸治疗过程时,医师将固定矫治器戴入患者口腔过程中,由于对治疗器械及环境产生焦虑、对疼痛的畏惧、担心手术失败及后遗症、对医疗条件的不了解[7,8],自制力低下[9],可导致咬肌紧张、张口困难,不易配合。有研究将音乐与薰衣草相结合的心理干预方法应用在口腔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及恐惧感[10]。固定矫治器在口腔中,不适感陡升,刷牙、饮食方式的改变,以及矫治器造成的语言表达不清,口腔炎症,同伴的嘲笑等,医师要理解患者、认同患者,认真讲解矫治器的工作原理,消除恐惧,拿出以往成功案例,增加自信[11]。有研究表明,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显著提高口腔手术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配合程度,提高疼痛阈值、疼痛耐受力,有助于口腔手术的顺利进行[12]。
有报道指出,青少年因牙颌畸形易受到同龄人的歧视甚至欺辱,从而在成长过程中造成心理阴影,影响生活和学习,因而对这个年龄的病人进行早期正颌外科手术的理由是提高他们的自尊和生活质量[13]。在这个年龄段女性中可能更成功,因为骨骼成熟早于男性,在青春期后下颌骨生长较少,这可能会使手术后的效果更加稳定。Kiyak等[14]强调外科正畸组在手术后与患者密切合作的重要性,以确保患者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心理上都能顺利康复。Ryan等[15]报道称,除了物理治疗外,正颌外科还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心理干预,因为有证据表明,它提供了心理上的好处,包括改善自尊心、社会适应和生活质量。
青少年是口腔正畸的主要人群,因处于青春发育期,各个方面发育迅速,强大的自尊心,叛逆心理,自制力差等这些都可导致托槽脱落的发生,是口腔正畸不能成功的因素[16],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以及父母的心理疏导,积极交流,克服紧张情绪[17]。黄敏等[18]通过干预性研究体现了家庭的支持及示范作用,患者得到来自家庭的帮助、关心、照顾,以消除反抗心理,并且医生在治疗中对配合好的患者给予表扬,并示范给其他患者,以鼓励他们克服困难。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组患者的日常行为不良影响评分较低,说明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行为,使患者接受这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克服生活中遇到的不适感。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干预组的托槽脱落的例数明细低于基本治疗组,表明经过心理干预后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治疗后,心理干预组对于口腔正畸的效果满意度明显高于基本治疗组,说明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提高患者耐受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口腔固定矫治器正畸患者的心理行为,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托槽脱落的发生,提高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