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学艺术丰富语文课堂

2020-06-03 04:08杨梅
阅读(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激趣感悟自主探究

杨梅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有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在课堂中渗透“趣”“读”“问”“悟”的教学艺术至关重要。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使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才能引导学生品味生动的语言,感受妙趣横生的形象,真正享受教学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激趣   自主探究   感悟

大多语文教师都认为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需要趣味性,因而教师每一节课都要充满激情,甚至利用表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丰富和延续课堂教学,也使低年级课堂更具有艺术味道。但是到了高年级之后,语文课堂就突然变得严肃起来,教师似乎忘记了学生都有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他们仍需要趣味性的课堂,获得艺术性的享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把平淡的教与学化为神奇的体验?课堂教学就得体现“趣”“读”“问”“悟”的艺术。

一、贴近学生,激发兴趣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何等重要。实践证明,当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1.恰当地运用“自媒体”

如今的时代已经高速发展,成为信息化时代、自媒体时代,学生早已有了自己的微信、QQ等,如果教师仅用一些老套的方法,就会落伍,跟不上学生的节奏了。一个不能和学生在新时代中碰撞的教师,怎么可能融入到学生的思维网络中去?在教学苏教版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文本时,教师不妨和学生一起体验自媒体带来的无穷乐趣。比如在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我就选择和学生一起上网,体验QQ视频聊天、淘宝购物、下载电影等等来感受互联网的便捷。学生亲身体验之后,这篇课文不需要多去分析,他们自然就在趣味中了解到了互联网的便捷与神奇,说起来更是头头是道。

孩子们大都喜欢音乐,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教材中也有不少诗歌都是能谱曲歌唱的,比如《长江之歌》《忆江南》等等。如果能恰当地运用音乐,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必然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播放乐曲《二泉映月》,教师简单地进行指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描述去推断乐曲旋律的变化;然后,让学生闭眼感受阿炳曲折的人生,重放音乐,教师根据音乐的轻重、缓急,轻轻地解说,使学生眼前展现出阿炳在不同时期的遭遇和受到的挫折,更为他那种顽强所折服。这节课结束了,学生也知道了这一乐曲的来源,他们积极地去搜索、聆听、感悟,将文本中的情感再一次延续。

2.联系生活实际案例

在教学《掌声》时,上课伊始,我给学生呈现了扬州电视台《关注》栏目中播放的关于脑瘫患者刘静的故事,再让他们看后谈谈感受。学生被感动了,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爱;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鼓励。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再来教学《掌声》这篇课文,真是得心应手了。当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时,我知道学生都是真心地为小英加油。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要渲染气氛,引发兴趣;沟通情感,培养和保持兴趣。我认为,兴趣存在于每个学生的心里,重点在于教师能否点燃、触发学生内在激情,从浅表学习到深度钻研,让他们在课堂这一平台上展示自己,我们的教学会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

二、自主探究,以问促学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还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形式:教师抢占了主动权,设疑、设问,甚至垄断了提问,整个课堂被教师设计的一连串问题所控制,成了“教师有惑,学生解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思则不会有问,俗话说:“学问学问,既要学还要问。”学生活跃的思维形式往往是从质疑开始,学生有疑问,会提问,才能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教师应该让问题成为学生的“专利”,根据学生思维的实际特点,鼓励学生质疑释疑,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1.创设氛围,让学生想问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首先,教师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化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从而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和紧张感,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对于一些胆小、内向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注,给予更多的机会。如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教室一静下来就播放阿炳的《二泉映月》,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由衷地发问:“这是谁创作的什么曲子?”“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这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课文内容自然也就容易理解了。

2.传授方法,教学生会问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提出问题的思维过程,给学生起了示范作用,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感到有方法可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启发,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发现问题,大胆尝试提问。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渐渐掌握了如何发现问题,又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方法,并养成多思、善思、大胆质疑的习惯。实践证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加重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

三、深度阅读,提升效度

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一篇篇范文,教师充分发掘并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艺术因素,不仅为语文教学所必需,而且有利于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读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低年级注重朗读的指导,读出人物特点,读出角色形象感;中年级一般会采用挖掘关键词句,通过品读来体会人物特点,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而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单单这些“读”己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他们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在读中感,感中品,品中思,不知不觉中把“读”当成一种艺术的享受,这是新课堂所追求的艺术境界。而对于中国经典文化品读往往成了不少教师不敢突破的难题,因为在引导时不能随心所欲,需要精炼地指导、有方法地引导,才能不乏味。如在学习《石灰吟》和《墨梅》两首古诗时:

师:(1)这两首古诗都有一个非常传神的字,那就是“留”字,请把这两处找出来读一读。

(2)两者有何不同?

(3)这两个“留”字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呢?

(学生交流,明确这两个“留”字都是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石灰吟》中,诗人愿意像石灰那样不怕磨练、洁身自好,甘于粉身碎骨,是为了把清白永留人间。《墨梅》中,诗人借墨梅的品性,表达自己对贞洁自守的向往。这两个“留”字,显示了两位诗人的民族气节、高尚情操。)

(4)听录音朗读。

(5)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朗读?

(学生自读,用刚毅的语气,读出豪迈的气概。)

上例中就是针对高年级学生所能理解的内容,激发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个做法。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还给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合作地学习,使每次的阅读都能有相应提高,从而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在读了《父亲的爱》这篇文章后,我觉得:为什么孩子感受到了母亲的爱,却感受不到父亲的爱呢?从孩子的角度看,不是父亲没有付出爱,而是孩子没有感受到爱。因此,爱不仅在于别人付出了多少,还在于你领会了多少。同理,阅读不仅仅在于作者写出了多少,更重要的是讀者悟出了多少。而教育不只在于教师讲出了多少,重点在于学生体悟出了多少。怎样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感情呢?需要教师理性分析学生心理,分析思维特点,抓住时机进行巧妙的引导。小学高年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发展,他们能分析、比较、概括一些较复杂的内容,因而理解、领悟能力明显提高。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什么叫“感悟”,最简单的说法是,“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有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在课堂中渗透“趣”“读”“问”“悟”的教学艺术至关重要,这四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这样更能促使学生品味语言美,感受形象美,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真正享受教学艺术的魅力。而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

猜你喜欢
激趣感悟自主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激趣 导思 引探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