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钟里的“微”设计

2020-06-01 07:53朱煜丁素芬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词牌名蔷薇花清平乐

朱煜 丁素芬

教材简析

《清平乐》是统编本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0首)中的最后一首,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这是一首惜春词。与其他同主题诗词不同的是,作者没有写春景,而是通过寻春来表达对春天的留恋。春去无痕,作者四处寻春而不得。整首词情趣盎然,极有画面感。词中的“黄鹂”“风”“蔷薇”等意象给人一种季节更迭的动态之美,值得多角度品味。

微课实录

一、简说宋词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讲宋词。词早在唐朝之前就出现了,最早用于宴会,是与音乐相配的歌词。所以,词与音乐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唐朝时期,词基本形成。到了宋朝,很多高级知识分子、文人学士纷纷拿起笔来创作词,使得词这种文学形式一下子普及开来。因为词在宋朝达到很高的成就,所以我们把它叫作“宋词”。正如格律诗在唐朝达到很高的成就,我们就说“唐诗”。以此类推,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如此。

词最早是由一些底层音乐人(乐师)来写的,所以,它在格律和形式方面,相对格律诗而言会比较自由,要求不是那么严格。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宋词也叫长短句。老师小时候读的第一本词选叫《稼轩长短句》(竖排版)。稼轩是谁呢?是宋朝著名的大诗人辛弃疾。

二、揭示作者与词牌名

今天我们要学习黄庭坚的词。黄庭坚是宋朝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在北宋的时候,有四种非常重要的书体,叫“苏黄米蔡”,其中这个“黄”指的就是黄庭坚的字体。这首词叫《清平乐》,“清平乐”是词牌名。刚才讲到了,词和音乐关系密切。词牌名实际上就是一个曲调的名字。词人在创作的时候,有的时候想不出更好的题目,就拿词牌名作题目,有的时候,在词牌名后面加一个小圆点,写上这首词本身的题目。

三、读词解词,描绘场景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哪,你回到哪里去了呀?这里一片寂静,我都找不到你回去的道路啦。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到哪里去了,赶紧叫她回来,和我一起住。为什么呢?我想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要留住春天,我很珍惜春天。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問取黄鹂。

唉,没有人告诉我有谁知道春天的踪迹。有人出主意了:“你可以问一问黄鹂鸟呀。黄鹂鸟一直飞来飞去,或许它知道春天到哪里去了。”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可是,黄鹂啼啭,它发出清脆的鸣叫,谁知道它在叫些什么呢,没有人能够理解啊!黄鹂鸟凭借着风,一下子飞过了蔷薇花。

四、读成跌宕起伏的童话

粗粗一读这首词,大家会发现,咦,好有趣哦,就像一个童话故事。

(师表演)

词人:(着急地)春天啊,你在哪里呀?我要找你!(问路人甲)你知道春天到哪里去了吗?(问路人乙)你知道吗?

路人:(摇摇头)我不知道。

【路人丙见了,给他出主意。】

路人丙:你那么着急找春天,去问问黄鹂鸟呀。它们在春风里到处飞,肯定知道春天去哪里了。

【眼前正好飞来一只黄鹂鸟。】

词人:(招手)来来来,黄鹂鸟,你知道春天在哪儿吗?

【黄鹂鸟发出一声清脆的鸣叫,借着风,飞过了一片蔷薇花。】

词人:(叹气)唉,黄鹂啼啭,可是我听不懂你说什么呀!

……

你看,整个故事跌宕起伏。词人先是去找春天,找不到,再去问,问也问不到。好不容易有人告诉他去问黄鹂鸟,黄鹂鸟说了,可是又听不懂它的叫声,最后黄鹂鸟也飞走了。是不是很跌宕,又很有趣?像个童话故事一样?

五、追问:春天走没走呢

那么,春天到底走还是没走呢?同学们会说,走了,找不到了。可是,朱老师要说,春天也许还没有走,她还想再留一阵子。春天怎么留下来了呢?就在最后这一句话——“因风飞过蔷薇”。蔷薇花是在暮春开放的,一直要开到夏天。黄鹂鸟借着风飞过的那片蔷薇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我们不知道。在我看来,黄鹂鸟还是告诉了词人春在哪里的。“唉,你听不懂我唱的歌,那我指给你看,你看看那株蔷薇花就知道了呀!”它从蔷薇花旁飞过,暗示词人,蔷薇花开,她即将送走春天,迎接夏天。词人舍不得春天离去,看到这暮春的蔷薇,像是看到春天留给我们的背影,心想:春天可能还没有走远吧,春天你慢点离开啊,春光一去不返,珍惜吧!看看,是不是很有意思?

六、再读课文,体会长短句

微课赏评

微课要追求三重境界

这是朱老师在微课中第一次讲宋词。只有8分多钟。朱老师说,短短几分钟的微课,也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确是这样。我以《清平乐》这只“麻雀”为例,说说这节课给我的三重感受。

一、微课的层次性

环节之间的逻辑、梯度是不是符合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认知需要和规律,还需有内在的肌理层次。

第一板块对词的简介,点到为止。因为这是本组微课第一次讲词,从“词”的历史发展和基本常识开始,让学生对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是必要的。习惯了工整的格律诗,再来读读错落之美,颇有新鲜感。放到教材中看,《清平乐》又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中学课本中诗词增量很多,适当的常识介绍是有效的启蒙。我也听过一些教师用很多时间讲宋词文学,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这些又是讲不尽的。取舍之间,需要智慧。朱老师的开头一分半钟,值得琢磨。那本竖排版的《稼轩长短句》一定让一些孩子的心里起了波澜,生出向往。

这节课,读贯穿始终。第三板块是粗粗一读,了解意思,想象当时的场景。接下来就是细读,不仅要让画面、场景活动起来、清晰起来,还要读出问题来:春天到底有没有走?黄鹂鸟到底有没有告诉词人春天在哪里?朱老师对“蔷薇”的解读是惊喜,词的妙处一下子蹦跳出来了,实现了“读”的升格。这就叫层次。层次设计背后,有对词之意趣的解读,对学生学习心理和规律的深层认知。

二、微课的互动性

微课教学不同于面对面的课堂,是没有学生在场的“空讲”。这种教师单讲的课,最难解决的是“互动”。虽然很多教师在微课中会启用“暂停键”,但依然感觉程式有些呆板,教师动作与学生动作分离,无法同频共振。

朱老师善于对话。他从不用传统的方法讲古诗词的意思,而是用虚拟对话的模式。《采薇》如此,《清平乐》亦如此。他有时与诗人对话,有时与诗词中的人物对话,有时与网络另一端的听者对话,甚至还会与自己对话。相比枯燥的翻译,这种讲述高明多了。画面渐渐生动了,人物的心理语言出来了,古诗词在有趣的互动讲述中立体了、深刻了。还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就是我们和古人的时空被打通了,千年不算遥远,我们都听得懂。

三、微课的戏剧性

朱老师是个“有戏”的人。讲到动情处,戏感说来就来,说演就演。站着能演,坐着还能演,不得不服。表演不是专门的板块,而是或为体会一个词,或为读好一段话,或为揣摩人物心理……这节课中的表演同样设在不经意处。朱老师居然把一首宋词读成了情节起伏的童话,怎么读呢?朱老师用简短的表演丰富了“找春天”,在一番问寻而不得之后,黄鹂鸟飞过蔷薇花。词尽意未尽,朱老师趁着追问:咦,春天找到了吗?引发思辨。

从词到童话,这是一种创意联想。童话情节是儿童最喜欢的,也最适合剧演,联想在表演中得以验证。再从童话回到宋词,柳暗花明,“蔷薇”与“季节”一连线,问题解决了。

(作者单位:上海市建平实验小学/江苏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词牌名蔷薇花清平乐
穿蔷薇花的女孩
清平乐·初冬夜半惊雷
清平乐·归老
清平乐(1)
蔷薇花开
蔷薇花美食
蔷薇花与卖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