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类文比较阅读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2020-06-01 07:53李伟平金玉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句段母鸡结构

李伟平 金玉

统编本四年級下册第四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朋友”为主题编排了《猫》《母鸡》《白鹅》三篇动物散文。课后都安排了比较阅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同作家对于同一写作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比较,一种是同一作家对不同写作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比较。这些比较阅读的目标都指向单元语文核心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本文以《猫》和《母鸡》为例,谈如何在比较阅读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一、 为何比——挖掘比较阅读的育人价值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一篇课文”,类文比较阅读则超越了“这一篇”的局限,不再仅仅学“这一课、这一段、这一句、这一词”,而是在“类文、类段、类句、类词”的学习中准确把握文本的本质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和运用,完整地构建知识和方法结构,形成触类旁通的阅读“结构”意识。

比较阅读是在纵向阅读与横向阅读中对比读物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清晰地认识读物特征的阅读。在比较阅读活动中,学生对阅读材料必须经过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认识过程,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因此,比较阅读可以改变学生单一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维度发展,使学生的思维灵活而具创造性,开阔而具深刻性。

比较阅读从一文向一类进行归纳总结、迁移运用和拓展提升,从而生成新的发现,形成更系统、全面的语言认知,获得更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产生更多元的思维,这一过程能切实提升学生阅读的效能。

二、 比什么——品析比较阅读的比较内容

(一)带有口语和蕴含感情的字词

字词是文章大厦的砖瓦。《猫》和《母鸡》字词运用精确妥帖、妙趣横生,其中带有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的字词特色鲜明,值得玩味。

1.带有口语色彩的词语。

老舍先生在文中运用了大量带有京味口语色彩的词,这些词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散发着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例如《猫》一文中的方言词“暖和”“成天”“钟头”;《母鸡》一文中的儿化和方言词“身儿”“顶尖锐”“顶凄惨”。这些词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舒服,仿佛在唠家常一般。老舍先生的京味语言还表现在善用短语,并常常带有语气词方面。比如《猫》一文中“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母鸡》一文中“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这两句话中的语气词“吧”分别把作者对猫性格琢磨不透、对母鸡叫声讨厌的语气情态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

2.蕴含感情色彩的词语。

两篇文章中描摹动物状态、特征的形容词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感染力强。作者形容猫的词语是“古怪、可爱、好玩、淘气”,形容母鸡的词语是“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这两组词都能体现出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但又有差别:对猫的喜爱中怀有偏袒、疼爱和溺爱,其中“古怪”一词看似嗔怪,其实是用反语在表达喜爱;对母鸡的喜爱中怀有深深的敬意和钦佩。作者用“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描写猫的叫声,用“细声细气、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尖锐凄惨”描写母鸡的叫声。这组词的共同点是:一般用于形容人讲话或唱歌时发出的声音,文中用来形容动物的声音。这组词的不同点:首先感情色彩的不同,形容猫叫声的词语充满喜爱、愉悦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猫在作者眼中简直是一位歌唱家,嗓音丰富而变化极多;形容母鸡叫声的词语则充满厌恶的情感,让人感受到鸡鸣声的语调怪异。其次是描写范围的不同,“丰富多腔、变化多端”是对声音特点的概括,其他是对声音特点的具体描绘。

(二)运用修辞和藏有细节的句段

作者描写动物没有从外形入手,而是选择了动物的习性,并且运用对比、拟人和夸张等丰富而恰当的修辞手法来描绘生动的画面。这样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富有新鲜感的,不仅语言的内容新鲜,而且语言的形式新鲜。对学生而言,这些新接触的、鲜活的句段很值得学习积累和模仿借鉴。

1.含有对比描述的句段。

作者写猫的“古怪”,主要运用的句式是“说它……吧,可是……”。这里的“可是”表示转折之后的对比和强调,是作者的一种美妙独特的抒情。作者用一个个“可是”,在对比中写出了猫老实、贪玩又尽职,温柔又沉默,胆怯又勇猛的矛盾性格的内涵。作者写母鸡,没有运用“可是”,却也暗含对比,如通过不反抗公鸡和欺负鸭鸡的对比表现其欺软怕硬的性格。从全文看,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是前后不同的,开始的“一向讨厌”和最后的“不敢再讨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对“对比式描述”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对比”这一表现手法的丰富样态,并能深刻感受运用“对比”来抒发主观情感,增添文章情味的表达效果。

2.运用拟人修辞的句段。

拟人化的描写切合儿童心理特点,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趣味。作者成功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使猫和母鸡的一举一动都具有人格化的意味。如文中写猫“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过问”一词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把猫当成了重要的家庭成员,它本该参与家庭事务,而此时却不管不顾,自个儿图舒适安逸去了。写母鸡下蛋,“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人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成绩”一词让读者感受到在作者眼里,母鸡就是一个特爱显摆特爱炫耀的人,有一点小功劳就喜欢满世界嚷嚷;“聋人也受不了”则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母鸡厌恶又摆脱不了的无奈。文中这种颇具特色的拟人化表达比比皆是。读着课文,我们仿佛穿过了长长的胡同,来到了老舍先生家的四合院,听他述说着某个家人的故事。

3.藏着细节描写的句段。

细节描写是记叙性作品中最具表现力的手法。这两篇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作者用极精彩的笔墨把猫和母鸡写活了,其中动词运用更是精当传神。比如,“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又如,“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蹭腿、伸脖子、抓痒、踩印小梅花”这些细节既写出猫对老舍的温柔与依恋,又写出了老舍对猫的宠爱与怜惜,勾勒了一幅“猫黏人,人爱猫”的和谐画面。“歪着头、挺着身儿、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这些细节把一位负责的鸡妈妈警戒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寥寥几笔描绘出一幅蕴藏浓浓母爱的“护崽情深图”。

(三)整體纵向和局部横向的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是指对文章选材、整体结构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比较。对篇章结构的比较既要着眼于整体布局的了解,也要探求段落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体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独特匠心,才能感受到作者行文思路的条理性和连贯性。

1.纵向式的整体布局。

从整体布局看,《猫》和《母鸡》篇章结构的形态基本相似,两篇文章中都有链接和显示篇章结构的关键句子。《猫》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开头,以“这种古怪的小动物,真让人觉得可爱”总结并过渡到“满月的小猫就更好玩了”;《母鸡》以“我一向讨厌母鸡”开头,以“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过渡,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总结全文。抓住这些关键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两篇文章都属于纵向式结构。《猫》属于纵向递进式的结构,作者是根据对猫喜爱程度的加深来安排内容的,第5自然段的过渡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母鸡》属于纵向转折式的结构,作者是根据对母鸡情感的变化来安排内容的,开头贬低母鸡是为了后文褒奖母鸡,运用了欲扬先抑、前后呼应的表现手法,加深了作者对母鸡的赞颂之情。

2.横向式的局部结构。

从局部结构看,两篇文章分述的内容按照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的结构展开描述,在意义上互不从属,属于横向并列结构。写大猫的性格,作者先提纲挈领地点出“古怪”,再从“捉摸不定的行止,或喜或忧的情绪,亦大亦小的胆量”三方面选择“睡大觉、出走、捉老鼠、蹭腿抓痒、踩印小梅花、斗蛇”等具体事例承转自如地展开分述。写母鸡的讨厌,作者先开门见山地表明“讨厌”,再从“无病呻吟的叫声,欺软怕硬的行为,爱炫耀的个性”三方面选择“嘎嘎乱叫、欺侮鸭子、狠咬母鸡、下蛋发狂”等具体事例条分缕析地进行分述。写母鸡的伟大,作者并没有先声夺人地总写伟大,而是先写母鸡警戒、喂食和教育鸡雏的具体事例,再画龙点睛地总结鸡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作者的分述层次井然、脉络分明,选材精当,善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的特点,给人流畅丰满的美感。

三、怎么比——选择比较阅读的比较策略

(一)归类

归类,指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发现阅读材料在内容、结构和形式等方面的相同元素。在类文比较阅读中,首先教师头脑中要有“类”,其次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选择文本中的内容进行归类的意识,否则就会弱化“类文本”的育人价值。

比如散落在两篇课文中的带有口语色彩的词,看上去是极其普通,学生很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说一说这些词在规范的书面语中该如何表达,并通过板书直观地显示两种不同的表达:

找到书面语的近义词后,可以把课文中的口语词替换成书面语词读一读,在朗读中透过一个个貌似平淡无奇的词语,感受老舍先生善用方言和儿化来叙事抒情的语言风格。文中带语气词的短语也须随之呈现,运用删除的方式在对比朗读中让学生体会群众性口语中短语和语气词的表达效果。这样,学生便会从方言、儿化、短语和语气词四方面进行归类,实现对口语词的“类”认知。

(二)结构

结构,指在“类文本”阅读过程中及时概括、提炼和总结,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和方法结构,知道这一类文章大多采用怎样的布局结构、怎样的表达方式、怎样的语言风格以及学习此类文本应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

通过词语、句段和篇章的比较,学生对动物散文类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学习方法会有很多感性的认识,结构会让这种感性的认识变得理性。教学中每一块内容比较之后,应带领学生梳理相应的知识与方法,形成相应的“类”认知和“类”方法。这些“类”认知和“类”方法组合起来能促进学生形成阅读动物抒情散文的“类”结构。比如关于词语、句段和篇章的知识结构为:京味口语——方言+儿化+短语+语气词,形容动物的词——情感不同+描写范围不同,生动的句子——拟人+对比+夸张,生动的画面——具体事例+细节描写,清晰的篇章结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关于阅读的方法结构可以概括为:“绘制导图理线索,字里行间品情感,想象画面入其境,句段篇章归类比,迁移运用学表达”。这样的阅读梳理不再是某个零碎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更加关注知识、学法和能力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在今后阅读此类作品中“举一反三”。

(三)图像化

图像化阅读策略能发挥视觉学习模式的优势,帮助学生完成文本的整体建构。在比较阅读中运用图像化策略,将“类文本”转化成“类图像”,有助于突破比较中的难点。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段的一个重要阅读目标,而散文又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故而,对四年级学生来说,理清散文的脉络,整体感知和把握散文的内容与结构是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绘制篇章结构图:

这样的结构图直观形象,既关注部分又放眼全局,是文章浓缩的语言。通过两图的比较,学生很容易在脑海中建构课文的整体模型,能够准确地紧扣散文的“神”(情感),感知散文的“形”(内容与形式),揭开文章表达的秘妙。 图像化策略增强了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让学生在直观化、显现化的比较中学梳理、学方法,长思维、长能力。

(四)迁移

归类、结构和图像化三种学习策略,均服务于学生的归纳性思维的培养,而从迁移开始便进入了另一个阶段的思维进程,即演绎性思维。学生在课堂中习得一定的文本认知结构和方法结构后,需要不断验证、巩固,才能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这组“类文本”文笔生动,语言精美,情趣盎然,包含情感的语句俯拾皆是,教学中可先指导学生比较阅读一组运用拟人修辞或藏有细节描写的“类语段”,关注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提炼,然后指导学生继续品读文本,寻找文本中类似的语段,并运用刚刚总结的学习方法结构展开阅读,在活学活用中实现思维和能力的触类旁通。在演绎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及时迁移运用学法,不断验证通过归纳得出的结论,在自己原先的认知结构中实现顺应或同化的心理机制。

(五)转化

在比较阅读中,运用转化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之间走一个来回,借助高效的理解,高阶的思维,达成高质量的表达。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喜欢小动物似乎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相关语句或者模仿课文的语言选择一个话题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特征,如古怪的小狗,贪玩的小狗,温柔的小狗,勇猛的小狗,天真的小狗;或者可爱的小鸡,有趣的小鸡,淘气的小鸡,骄傲的公鸡,胆大的公鸡等,甚至还可以尝试转化图像化策略来编写本单元的习作“我的动物朋友”的提纲。运用转化策略,可以有效地打通读写的壁垒,实现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的双向滋养。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句段母鸡结构
精彩句段一
精彩句段二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藏蛋的母鸡
半包围结构
鸡的一家之母鸡妈妈
一只特别的母鸡
汪曾祺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