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语文统编本教材“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之外,还有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分布在八年级和九年级,这种编排是统编本教材的一大亮点。这四个单元的课文不同于“教读”或“自读”课文,是为单元活动服务的。但不少教师在处理这些课文时存在着与教读课文不作区别、一味讲透讲深等问题,这是受到了教学惯性的制约。在进行活动单元教学时,笔者进行了以活动方式组织活动单元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统编本教材;活动探究单元;仿写;提纲;演讲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主题为演讲,包括《最后一次讲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的重要抉择》《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四篇课文(演讲稿)。与以往的课程呈现方式有所不同,内容以单元任务的形式出现,这样的单元设置在之前的所有语文教材中都未曾出现过,是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
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时受到了教学惯性的制约,仍然把这几篇课文当成教读课文来教,一味讲透讲深,没有设计较好的活动来推进单元教学,这是非常遗憾的。
其实仔细阅读此单元的“活动任务单”,就能较好地理解本单元的设计意图:“在公共场合,有的人说话旁征博引,幽默风趣,魅力四射,能牢牢的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有的人则结结巴巴,紧张不已,甚至词不达意。其实,这种当众讲话的能力,便是演讲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本单元,我们将跟随演讲者走入演讲的现场。去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在此基础上,学习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
因此,此单元包括三个任务:任务一,学习演讲词。阅读教材提供的四篇演讲词,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演讲词的特点;在了解作者和演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演讲。任务二,撰写演讲稿。在把握演讲词特点的基础上,学习演讲稿的写法,自己撰写一篇演讲稿。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课外搜集视频或音频资料,了解演讲的基本技巧。以“任务二”撰写的演讲稿为基础,举办一次班级演讲比赛。
可以看到,任务一指向阅读,任务二指向写作,任务三指向口语表达。三个任务各有维度,按顺序逐层推进,以活动为轴心,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学习系统。
需要明确的是,这种活动探究单元与我们熟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不相同。活动探究单元是从语文能力层面提出学习要求,而综合性学习多以内容主题为目标。活动探究单元已经将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化了,而综合性学习只是原先单元教学中的一课而已。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有明确的任务单导引,一个接一个任务逐步推进,而综合性学习常常只有一个任务。
活动探究单元也跟以前的语文活动课不同,以前的语文活动课,不少教师把“活动课”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混为一谈,从而使教学失去了语文性,而现在的设计则贴近语文性来设计,只要围绕统编本教材的任务设计来进行,就不会游离于语文之外。
而从具体内容来看,笔者认为活动探究单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一是文章选择上既高度统一又多元。所选四篇课文都是演讲稿,比之一般的单元选文,文体高度一致,但演讲的场合、受众、语言又很不一样,风格多元。既有《最后一次讲演》的慷慨激昂,又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逻辑鲜明,既有《我一生的重要抉择》的幽默风趣,又有《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的庄严正式,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对不同风格的演讲稿有所了解,奠定演讲词写作和进行演讲比赛的基础。
二是内容编排上增加了有关演讲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往的教材里,演讲的各种知识涉及较少,而统编本在这个活动探究单元增加了相当大的篇幅来介绍有关演讲的知识,比如如何学习演讲词、如何进行演讲比赛准备、如何举办小组选拔赛、推选主持人评委等,学生完全可以依照指示进行相关的活动。
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与原来的单篇的文章教学有很大差异。几篇演讲词的内容均不繁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不用拘泥于以往一课一教的形式,而是可以将任务一的四篇文章打通来进行教学,为演讲活动服务。其精髓在于“活动为主,少讲为妙。”
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笔者结合学情与这个活动探究单元的特点,进行了一共四课时的教学实践。
第一课时,视频激趣,示范要求。
本节课先播放几个演讲视频,使学生对演讲有一些感性认识,积累有关演讲的一些基本经验和文体的相关知识。这些视频包括美国经典好莱坞电影《巴顿将军》中巴顿的演讲、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电影视频)、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中较有影响力的董仲蠡《教育的意义》演讲视频等。
在观看视频后指导学生有关演讲的站姿、表情、眼神、手势、内容等五个方面内容。
站姿:身体面对听众,身体不能左右摇晃,或者前后抖动,两脚与肩齐,自然站好,重心放中间,如果感觉较紧张,可一脚略前,一脚稍后,或呈稍息式。
表情:表情自然,不可夸张,如能面带微笑更好。如不能面带微笑也不要强做微笑。
眼神:眼睛目视前方,不要看地上,不要往上方看,不要往户外看,如果不能注视观众,则在观众上方虚拟一处注视,一般是观众头顶上方10CM-20CM处。或者注视教室后墙黑板中心处。
手势:站立时两手的姿势比较重要,手势有增强演讲感染力的作用,但初中生毕竟比较稚嫩,要求其像演讲高手一样使用各种手势未免要求太高,可采用三种方式,A.双手自然垂下放在身体两侧,不乱摆动即可。B.两手合拢放在腹部。C.如场地允许的话可两手按在讲桌边。
内容:对于初级演讲者,提纲式演讲是不错的选择,提纲式演讲是指在充分搜集、研究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列出演讲提纲,演讲时按照提纲进行演讲。此种演讲方式一是易于做到层次清楚,详略得当,中心突出。二是易于记忆。演讲者无须全部背下演讲稿,在不脱离提纲的基础上,能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演讲水平。三是易于同听众交流感情。演讲者能掌握听众的情绪变化情况,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沟通与听众的感情。
课后,发下精选的演讲稿资料,供学生课后自读,内容选择了较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巴顿将军演讲词》《致即将毕业的孩子们》等几篇演讲稿以及演讲稿的写作格式及技巧等知识,进一步增加学生对演讲稿这一文体的认识,为后面学生的演讲稿写作做铺垫。
第二课时,自读课文,列出提纲。
学生自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列出课文提纲,把握课文要点。演讲者(作者)丁肇中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也因此在学习和科研中吃尽了苦头,所以作者特地写了这篇文章告诫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这篇演讲稿逻辑清楚,层次鲜明,而进一步归纳文章结构,可以发现,文章可分为提出论题—举出反面例子—举出自己例子—得出结论几个部分。
如果随意命制题目让学生来写一篇演讲稿,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样的话,起不到促使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目的。因此,笔者将本单元演讲稿的写作定位在仿写层面,即利用课文的行文结构来仿写,同时为了弥补学生知识储备的不足,搜集编写了包括若干名言、事例、论点的材料段落,并提出相关仿写要求:“请以《应有尝试精神》为题,以类似《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提纲结构,重组下列零散材料”。之所以选择《应有尝试精神》为题进行仿写,是因为这个题目对现有学情来说较为合适,学生容易进入相关情境,而有了备用的材料段落的支撑,学生在重组的基础上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演讲稿,较为简单易行。
第三课时,利用材料,写作讲稿。
学生利用上节课排列过的材料,进行演讲稿写作,要求在课上完成。此时,学习的形式就从“阅读模式”换成了“写作模式”。
第四课时,创设“活动场”,演讲比赛。
拨出专门的课时,以学生上节课完成的演讲稿为蓝本进行演讲比赛。对于这个活动探究单元而言,这一课是最重要一环,没有这一环节,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活动探究单元。学生虽然每天都在用母语进行沟通交流的,但平时说话很少顾及说话的对象或说话的目的,缺少与人交流的“场”。我们就应该尽力去创设这个“场”让学生切实的感受一下“演讲的氛围”。为了营造合适的“活动场”,笔者采用了如下策略:
一是采用计时的办法,超时要提醒,不够时间就记录。让学生有演讲的时间观念。
二是采用摄像的办法,将学生的演讲视频保留下来,学生可以再次观看,进行自我调整。
三是鼓励学生脱稿演讲,禁止拿完整的演讲稿进行演讲,对不能脱稿的学生,允许其手持简单提纲进行演讲,这样有利于训练真正的演讲能力而不是读稿能力。
四是学生在台上演讲的时候,台下的“听众”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发下演讲评价表,让学生参与评价反馈,这样一来,“听众”将更投入,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学生评价表:
稍微总结一下,这四节课分别是“观”—“读”—“写”—“说”,形成了一个以活动为轴心的“一条龙”学习系统。
经过这个活动探究单元的一系列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活动设计可以更自由些,面可以更宽一些。任何活动只有一次是起不到太大的功效的,可以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为起点,鼓励學生定期开展同类活动。比如鼓励学生参与校内校外的演讲比赛,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或者就语文课中的某一个点进行主题演讲或者即兴演讲,比如笔者就进行过《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我的语文学习方法》《我的作文困惑》《我最近看过的好文章》等主题的演讲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少学生还能将演讲稿这种作文形式运用到考场上。
统编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这样写到:“设置活动探究单元,有利于改变过于偏重阅读、理解、赏析的语文学习(特别是阅读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开展活动学习的好处很多,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同时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因为在任务单的引领下,每个人都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完成相应任务,不能再做课堂的旁观者。课堂也不再是学优生包打天下,甚至可能为“学困生”提供翻身的机会,因为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可以更好的被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姚媛媛:《活动探究单元初探》,《新智慧》,2018年第10期。
[2]袁源:《新闻·活动·探究——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解读》,《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年第8期。
[3]王林:《语文活动课病状例析》,《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8期。
(作者:尹宏,湖南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责编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