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2020-05-30 10:48梅芳
学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思维品质策略

摘要:古诗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诗文阅读鉴赏中,既可进行语言训练,又可进行思维训练。采取必要的策略,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思维具有独立性、条理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思维品质;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那么,语文教师教学的核心即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借助语言学习,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由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本文就古典诗文阅读教学,浅谈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一些做法。古诗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诗文阅读鉴赏中,既可进行语言训练,又可进行思维训练。采取必要的策略,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思维具有独立性、条理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一、由质疑提问生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科学家爱因斯坦强调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在阅读这个颇具个性化的体验活动中,教师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探究未知很重要。

在古典诗文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甚至在无疑之处生疑,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在《雨霖铃》一词预习的发问中,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写“今宵酒醒何处”?我又让学生思考作答,学生各执一词,各不相让,似乎“酒醒后的苦楚占据了离人的心,极写离愁别绪”更得人心。透过“知人论世”:少年时代的柳永立志读尽天下书,早日及第,光耀门楣;成年后春秋十载不及第,流连于烟雨红楼间,纵情笔墨花笺,屡试不中,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远行。此中的情感更浓厚,课堂上质疑释疑,学生的阅读上升了一个层级:这不是一首普通的离别词,而是一首交织着失意和失去爱情慰藉的沉重又痛苦的心曲,诗文的深沉厚重之美得以彰显。

于漪老师说:“学生独立阅读,把问号装进脑子里是思维积极的表现,大大有助于阅读的深入”。有疑而问、追寻答疑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并把思考推向深入的过程,坚持训练,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大有提高。

学生理解的,教师不用說;学生模糊或不明白的,教师有必要因势利导,以期促进学生独立思维,提升理解和鉴赏能力。在古典诗文翻译中,“吾”即解释成“我”,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的话中反复自称为“我”,蔺相如在言谈中则用“吾”字。引导学生讨论之后,学生也有了细致的感悟:“我”字不够正式,比较随意;“吾”字用得正式,内心感受真切而深刻。接着,我展示了补充材料:“吾”“我”二字有别,言于己则曰“吾”,言于人则曰“我”(宋代赵真《四书笺义》)。两相结合后,学生理解了廉颇的“我”中包含着内心的骄傲自满,蔺相如的“吾”中蕴含着谦逊有礼,人物形象鲜明立体。

有质疑在先,师生、生生合作交流,集中释疑,语言训练中有效地养成思维的独立性,着力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设置陌生情境,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文本是作者思维的结晶,文本的线索和层次彰显了作者思维的条理性。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教师有必要设置陌生情境,让学生在一团散沙中理出头绪来。在《涉江采芙蓉》教学开始之前,我首先展示了标上序号的诗句:①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②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③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④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要求学生在品读中,根据自己的理解排序,并说明理由。面对设置的陌生的语言环境,学生谈及了诗歌的思路、诗歌的情感等,“理不辨不明”,诗歌由相思始、至相思终的整体思路在争论中逐渐明晰,相思的主题也浮出水面;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又迸发出“火花”:采莲者为何人?在反复地吟咏品读中,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视野更开阔、认知度也得到了深化。

善于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先后关系,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通中提炼知识,领悟要旨,这是思维的条理性。在此次设置的陌生化情境中,学生还给了我意料之外的惊喜:“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诗句中,“同心”是永恒的,“离居”是暂时的,“离居”始终伴随着“同心”。——“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

设置陌生的情境,以学生为基点,以提升学习力和思考力为目的,阅读教学也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常有析名句、背名句的环节,与其“单刀直入”式的剖析,不妨多思考、多比较,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梳理文本,整理思路,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并提升其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三、研读古诗文,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嘴上“倒背如流”,默写错字百出;背诵必须从第一个字背起,一经打断就毫无头绪,甚至还会出现“诗文大杂烩”的现象。这些现象都告诫我们,教师在诗文阅读教学中要坚决摈弃死记硬背,引导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深入理解,不仅要知人论世,还要悟道明理。

古诗文的语言特别精练,这是作者推敲、锤炼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必须深入研读,只有这样,才能读懂文字背后丰富的情感和寓意。在《旅夜书怀》和《阁夜》的比较阅读中,我借助了格律诗的起承转合的结构章法,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要学生明确知识概念——诗歌“转”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小的跳跃,从景到情的跳跃,从量到质的跳跃,从平铺直叙到诗意的高潮。接下来布置任务:这两首诗的“转”都很特别,请在朗读全诗的基础上,在“承”和“转”之间,展开补写,体会诗人杜甫的深层情感。

学生在研读诗句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写出了合情合理的文字。有了这中间环节的补齐,《旅夜书怀》里自然呈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自我宽慰中掩抑不住内心的煎熬;《阁夜》中无奈、愤怒的情绪中更多包含的仍是对国、对君的忠诚,缠绵中饱蘸的是一腔赤诚。

沉入诗文,关注章法,明了思路的细枝末节,通过现象抓住本质,这是深入领悟诗文的必要,也是思维深刻性的训练要求。

四、我手写我心,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充分说明,如果缺乏思考力,再怎么用功努力,知识的吸收成效仍是有限。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授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时,我对教师用书中给出的“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的主题心存疑虑,在学生解读诗歌的文字中,我获得了启示。

如奔驰的马背般的群山万壑,一路赶往荆门。荆门,我生我长的家乡,魂牵梦绕的家乡。月圆之夜,夜深人静,故国、故土,我终于回来了!因皇帝只识画图,我孤身一人离开汉宫去到朔漠,之后我常常远眺南方,一任大风飞扬,夹杂着黄沙,只希望南飞的雁可以把我的思念带回家乡,希望朔北的大风能把我的乡愁吹散卷走……一生眺望,一生落空,这种希望一直带进了孤独的青冢中。如今,我回来了!环珮碰撞的清脆之声就是我回归故国的跳跃的心情。

昭君一生思归而不得归,杜甫一生颠沛仍忠君爱国。这样的主题应该更能符合我们对杜甫其人的认知。

“不唯书,不唯上”,“从心”!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零星的感受,引导他们梳理这种感受,用“可视化的形式”激发暗藏的想法源源不断地展开。保持一颗好奇心,不默守陈规,可有效发展创新思维。

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顺着语言这条根脉,抓住暗藏的思想内涵,阅读者也会浸染古典之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在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立足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的质疑提问,设置陌生情境,以写促读,让学生多思多想,这才是积极寻求有效阅读、提升思维品质的有效方式方法,这样做才是真正的“为生之计深远”。如此这般,天长日久,勤加练习,学生的思维品质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作者:梅芳,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六中教师)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思维品质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