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林
摘 要 新课改明确要求,对小学音乐的教育实质上就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重心。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不仅仅简单以传授音乐知识、教授音乐技能为目的,更要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发展学生综合全面的能力。从而使得小学生感性的音乐水准以及精神层面都有所提高。本文旨在对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中所面对的问题进行分析,简述审美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影响以及措施。
关键词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5-0055-02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审美教育是音乐课程最基本的理念。”音乐的学习是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音乐的本质就是审美。音乐作为声音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是一种声音艺术。为此,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使其具备更高的音乐审美水平。此阶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中,还存在某些问题,在某些方面阻碍小学生审美艺术的提升。
一、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质
对于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艺术感悟,增加小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因为在小学这个阶段,学生们初识音乐,在好奇心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在此阶段就注重对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审美能力的锻炼,对以后孩子认知世界、发现世界的美妙有极大地帮助。音乐的本质是真、善、美。每一首动听的曲子、每一段优美的旋律都是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都是由作者的灵魂构成。因此在整个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要以音乐里丰富的情感陶冶孩子们,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
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阻碍。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我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必须把精力放在统考类科目的教学上,对小学音乐的教育并不是很重视,只单纯地把音乐教育作为娱乐科目,并没有确立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制约着音乐审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在教授教学内容时只注重重点内容的讲解,从而忽视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陈旧的教育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师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技能的提升,只注重教授书本上的重点音乐知识,没有对小学生现阶段下的思维模式进行了解,只一味地关注学生在音乐技能上能否有提高,没有注重学生在情感上的教育,这种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在音乐审美素养上的锻炼。
(二)缺乏有效地教学方式和有趣的教学内容。对于音乐的教学不仅只是单纯地播放或教唱一首曲子,简单地认识音乐符号、学习乐理知识。而是要在了解的基础上深入地去欣赏乐曲的内在意义,体会作曲者在作曲时的心理变化,感悟音乐所传达出来的感情。说一首曲子很优美,到底优美在哪里?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这就好比读一篇文章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体悟作者在文章中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一样去感悟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当前的教育模式下,严重缺乏有效教授音乐审美教育的方式,首先是音乐教师自身并没有完全理解到音乐审美的意义,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向学生传达音乐的魅力,更难带领学生去感知音乐的奇妙。此外,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利用当前的科技手段,仍沿用老旧的传统教学手段。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有趣的音乐教学内容和方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激情,饱含求知的好奇心更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提升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当前课改目标下,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贯彻落实美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把一味地教练唱的教学模式摒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练唱,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音乐课就是激发学生对于美学的感悟,去真实领悟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实施情境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红旗颂》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壮观的情景,在视觉上营造出祖国强大的景象,使学生内心充满自豪感。在学生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再进行歌曲的教学,教师在通过歌曲中歌词的描写进一步引发情感的共鸣,学生自然地从歌曲中体会到祖国的强盛、山河的壮大,而由心底迸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通过歌声来传达出激昂的爱国热情。这样参与度极高、极富感染力的方式使學生欣赏到音乐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强化对教学内容的规划。小学音乐作为音乐学习的入门阶段,在音乐教育中对基础的相关乐理知识和技能是要求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唯有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在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上,把握和掌控音乐知识。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对所教授的教学内容有所重视,能够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注重因材施教,不断促进提升课堂氛围的生动性,提高小学生对音乐审美的整体认知水平。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按照五步走的方针进行教学:自由想象美、引导感受美、表达理解美、落实鉴赏美、提高表现美,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阶段”“情感体验阶段”上升到“理解认识阶段”“理性表现阶段”,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受力,增强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提高音乐审美素养的目标。也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加强情感审美体验。一堂优秀的课程远不止讲解示范,通过游戏的设计诱导学生通过游戏进入学习的状态,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游戏中发现更多的音乐知识并找寻音乐之美。
(三)注重乐感的培养,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音乐实质是一种听觉与视觉上的抽象艺术,通过歌唱来表现其形式,透过听觉来聆听其旋律的美妙之处。音乐艺术的实践依赖于听觉细胞实现,通过听去初步感知音乐的美,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为此,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会感知音乐,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音乐的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重视学生在学习音乐时的感受与体验。同时在开展音乐教学的实践中,音乐教师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探索能力,应当把开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目标。例如在教授完一首曲子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在相同旋律下,创新改编歌词,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探索,从而使学生对歌曲曲调更加熟悉,对音乐所带来的美觉感受更加深刻。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深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提升自我的审美观念。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充分挖掘学生对音乐的兴致与热情,能够全面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三观的形成塑造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使其向着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把审美教育融入到音乐教学当中,从中去发现和改善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始终把审美教育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把培养小学音乐审美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并为之不断奋进。在新形势下不断改革课程标准,在技能的培训上增添探寻发现美的能力,强调审美,关键是美的教学宗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君英.关于音乐鉴赏教学的一点美学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