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绘画在游戏场景设计中的表现方式

2020-05-26 14:12夏华
锋绘 2020年2期
关键词:表现

夏华

摘 要:数字绘画是传统绘画在互联网时代表现方式的延伸。本文主要概括数字绘画的表现语言,并对数字绘画表现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批判进行理论阐释,本文探讨的目的是将数字绘画作为一项时代议题,反思数字绘画艺术的理论困惑和实践机制。

关键词:数字绘画;游戏场景设计;表现

1 绪论

数字绘画(Computer Graphic)简称CG,是利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软件进行创作、基于数字平台进行传播的绘画作品。数字绘画是科学思维与艺术精神并存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传统绘画在互联网时代表现方式的延伸。数字绘画的表现方式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绘画软件模拟传统绘画工具的笔触,如铅笔、毛笔、油画棒、马克笔等,克服了光线、颜料、纸张等耗费时间和物力的不可控因素,最终将绘画作品呈现于现实的计算机屏幕之中,可以随时进行修改、保存并再次创作。从物质材料的角度来说,数字绘画作品是非物质性的,传统艺术作品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也可变成数字绘画作品。

游戏场景设计是游戏画面的一部分,是商业游戏开发的重要环节。游戏场景设计师的工作要求是根据游戏剧情以艺术创作的手法设计游戏的建筑物体、自然景观,以及人物和人造物件的背景。

2 数字绘画表现的艺术特征

数字绘画有独特的表现语言,所创造出的作品自然也与其他绘画艺术有所不同。数字绘画作品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包容性、可再生性、审美传播的互动性、虚拟与真实的交互等方面。

2.1 包容性

数字绘画将油画、水墨画、水彩画等传统绘画的画法融于一体,显示了接纳各种传统艺术、创新形式以及技法工具的包容性。数字绘画通过画笔预设功能,可以表现出水墨、油画等不同艺术效果,它不排斥任何画种的技能尝试,实现了可容纳各种艺术创作手法的多元化功能。

在游戏场景设计中,包容性体现在游戏画面的各种绘画风格的叠加、兼容,以及设计师对于不同艺术风格画面的熟练掌握。在一款网络游戏的游戏画面中,由于画面的不间断更新和供应,需要不同的概念设计师分工合作,如此一来,场景设计中往往会体现不同设计师的各种绘画手法,但是并不妨碍画面整体风格表现的一致性,此外也体现在一个优秀的场景设计师所掌握的艺术风格是需要具有包容性的这一方面。

2.2 可再生性

数字绘画的可再生性体现在作品无成本的复制、修改、再制、长久保存等方面。这一切的实现不需要材料的限制、时间的花费、精力的消耗,设计师可以利用软件的独特命令功能,如复制、撤销、变形、渐变、羽化等步骤,通过对作品艺术效果的反复确认,在短时间内达到相对成熟和完善的状态。数字绘画的智能软件工具使用快捷键操作,省时省力又提高了效率:例如快捷键ctrl+z可以随时撤销错误的步骤,返回到设计师此前完成的任意一个步骤,为设计师提供了方便有效的设计方法。网络游戏画面中的小型物件的数量需求较多,设计师会选择使用软件的复制命令进行操作,一幅完整的作品在软件的辅助配合下轻松快捷的完成了。

2.3 审美传播的互动性

审美传播的互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游戏者参与游戏的审美创造;二是建立在审美意义上的消费活动。数字绘画产生于互联网时代人们审美需求的多元发展之下,随着电子产品的开发和投入市场,大众有机会与数字艺术形态的产品进行互动审美。数字绘画的传播不再考虑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受限的观赏者的局限性,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得游戏的传播更加高效、简便,并增加了游戏和游戏者,以及游戏者与游戏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游戏者进入到游戏之后,两者的审美互动随即开始。游戏画面成为了游戏者欣赏和阅览的对象,这样的审美交流方式突破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状态,游戏者所扮演的角色也成为了游戏画面的一部分,游戏者可以参与到画面风格的创造之中。游戏者在游戏的参与过程中,集观赏者、参与者、制作者与一身,不断寻求自身价值的认同,并对游戏传递出来的规则和意义进行反馈。不同的游戏画面传达给游戏者视觉各异的艺术风格,游戏者也反馈出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场景设计师根据游戏者的反馈改善画面的动势力感、布局构图、虚实空间等,在艺术再现的过程中,加入设计师自己的艺术思想和观念,形成网络游戏画面自成一格的审美表现机制。

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字绘画本身作为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具有商品生产和消费的特征。网络游戏的消费活动建立在游戏与游戏者双方的审美互动基础之上。网络游戏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消费奇观,网络游戏成为供人消费的对象,游戏画面的审美传播能够激发消费活动的产生。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游戏画面也多选取神话、武侠、经典名著等题材进行创作,以实现互联网行业中文化意義的构建。网络游戏不断发挥虚拟的资源优势,并持续进行资源更新,利用游戏者的好奇心理和求胜欲望,使游戏者逐步进入消费活动中。

2.4 虚拟与真实的交互

游戏场景设计中的建筑、道具、武器等是对现实生活状态的模仿,并能虚拟性的替代真实生活的感受。网络游戏空间是虚拟与真实并存的世界,游戏画面对时空的模仿代表了其虚拟性的特点,而对生活的“再现”是其真实性的表述。游戏场景设计使人们在虚拟空间和真实情感中进行交互,游戏者进入到游戏场景设立的虚拟空间,也就进入到了模拟身体参与感的幻象中,视觉、触觉、知觉的感应同时进行,人们所得到的虚拟亦或真实的情感界限混淆了。

数字绘画借助软件的智能优势,可以发挥其智能化的作用,将虚拟化的操作与真实的作品描绘结合起来。通过软件与软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电子程序的干扰、外在力量的介入等,促使软件或多或少的参与到主体的创作过程中,主体和机器设备之间产生了互动,影响到绘画作品的视觉真实效果。

3 数字绘画表现的审美批判

3.1 与自然分离

数字绘画的表现方式导致了作品的情感匮乏、与自然分离的结果。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技术属性决定了其缺乏人文情感因素,因此绘画作品对情感的表达要求很难通过计算机来传达。当人们在对数字绘画作品进行审美活动时,面对电脑屏幕上的画布,或者是电脑喷绘制作的实物,都难以完全将主体的审美情感投射到审美客体中去,由审美过程带来的美感冲动并不完善。

游戏场景设计中的造型虽然从自然中吸取原型,但是某些游戏画面不能避免照片与图形的拼贴、叠加、混乱的做法,从而令游戏画面增添了人工矫揉造作的成分,而减少了自然生命力的美感。此外,静止的场景画面往往具有独立的美感,而游戏画面的流动性增加了多个场景画面的交叉、重叠,反而容易破坏静止画面的审美意味。

3.2 创造力停滞

数字绘画容易使设计师的创造力产生滞后的反应。设计师在初步绘制数字绘画作品时操作方便、快速,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束缚了设计师的创造力,并使得工作时间消耗在软件的更新、安装等方面。

游戏场景设计师在商业游戏的开发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使用的惯用表现思路,容易导致其对可借鉴的资料、绘图软件的过度依赖,从而使创作思维始终停留在画面表层结构的媚俗表现上,无法深入探索到画面的内部构造之中,诸如技法如何渗透到画面的生动气韵之上,如何唤醒游戏者的审美无意识,画面的表层形式与深层含义的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等问题。

3.3 艺术的异化

数字绘画过分依赖技术的创作方法,容易偏离艺术的创造轨道。数字绘画依靠高科技和先锋艺术观念而产生,与大众的普遍鉴賞水平不一致,缺乏艺术接受的亲和力。目前来说,数字绘画作为一种不成熟的艺术形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对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否则会因科技凌驾于艺术之上,造成数字艺术形态的不平衡发展。

游戏场景设计作为商业游戏制作中的一环,以提供给游戏者娱乐和消遣为目的,因此,设计师在游戏画面的创作过程中,自由精神的发挥被商业利益所取代,市场成为评判游戏画面审美价值的首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逐渐失去对美的敏感鉴赏力和感受力,设计师的艺术创造思维也发生了异化,在创作中容易引起艺术思维与技术手段分配不均衡,两者没有以适当比例和谐的出现在同一作品中。

此外,异化还体现在网络游戏消费行为的异化,游戏者在游戏里进行无实物、短暂性消费,真实的消费行为异化为一种模拟意义上的虚假的消费活动。

4 结论

网络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信息集中交流的公共场所,图像、声音、文本等转变为形象化的符号向受众发出讯息,无限模拟的物象构造出电脑虚幻情境,这一切都为网络游戏的传播提供了观念和技术上的支持。本文探索数字绘画的表现语言、艺术特征以及对其审美批判的思考,重点从辨析数字绘画的表现语言切入,深入研究其独有的表现语言所培育的艺术特征以及审美反思,并以游戏场景设计作为实例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人民网研究院主编.快乐消费的文化底色 网络游戏评论文集 No.1[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11.

[2]卢斌,郑玉明,牛兴侦主编.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1.

[3]黄鸣奋主编.中国艺术学文库 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的新视野 第一届会议(厦门)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07.

猜你喜欢
表现
“高级黑”在国内舆论场和对外传播中的表现、影响与对策
读《现代艺术哲学》
浅谈《红楼梦》的女性崇拜意识
素描艺术中的造型语言与表现
对动漫艺术“综合与表现”领域多元化应用形式的探索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美术审美特征论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