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方式,对角色游戏中不同情境下的冲突行为进行分析,揭示不同冲突情境中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差异性,并分析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与自控能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幼儿冲突解决策略。
【关键词】同伴角色游戏冲突;自我控制;中班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0)03-0034-05
【作者简介】王云燕(1982-),女,浙江衢州人, 杭州市滨江区浦沿幼儿园副园长,一级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日常游戏的一种形式,它能满足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幼儿对社会认识的一种再现活动[1]。现阶段,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造成当今一部分幼儿出现两种行为问题:一种是非常任性、为所欲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一种是怯懦、胆小怕事,遇到困难时惊慌失措,不能理性控制行为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在游戏中尤其是角色游戏中很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而教师对待幼儿的冲突行为因为受传统的影响,往往将幼儿同伴角色冲突看作是一种消极行为,他们一般以控制和惩罚方式结束幼儿角色游戏。其实,在角色游戏中同伴冲突是幼儿与同伴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正是这样的冲突才能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机会。幼儿通过正确有效地解决同伴角色游戏冲突,可以慢慢去自我中心化,形成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增加社会经验,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学会自我控制,为人际交往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的同伴角色游戏冲突指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与同伴玩耍或相处过程中因材料的争抢、角色的争当,语言、看法、意图、行为表现、利益需求不同而发生的争执对立情景,以一方反对另一方的意见或坚持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作为冲突发生的标志;自我控制行为指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自我控制,游戏中幼儿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幼儿能自觉地选择游戏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能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游戏顺利进行[2]。本文通过研究,了解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特点及其与自我控制行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教师相应的指导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杭州市滨江区浦沿幼儿园中三班30名幼儿和中五班30名幼儿,其中中三班幼儿30名,男孩15名、女孩15名;中五班幼儿30名,男孩15名、女孩15名。
(二)研究工具
1. 事件取样记录法
为了能清楚观察到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行为的冲突和自我控制能力的行为,我们采取事件取样记录法,在观察时我们提供记录表(见表1,见下页)。
2. 测评方法
为了解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同伴冲突解决策略与幼儿自我控制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中三班30名幼儿和中五班30名幼儿进行自我控制能力的测试。研究中采用《幼儿自控能力教师评定问卷》,该问卷由辽宁师范大学杨丽珠、董光恒编制[3],问卷由冲动抑制、坚持性、自觉性、自我延迟满足4个维度、25个题项构成,采用“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的5级计分制,分数越高,自控能力越高;反之越低。
另外,本研究使用问卷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中班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目标做了一定的修改[4],详见表2。
(三)研究实施
每周观察两次,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角色区进行游戏的幼儿,重点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冲突行为。4位教师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观察分析,中五班观察15次、中三班观察15次,共收集幼儿冲突行为事件58次,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和编码,研究者采用如表3的分析框架。在观察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解决方式如表4。
三、研究结果
(一)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分析
1.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不同时段发生的冲突行为
角色游戏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时间段,我们将完整的角色游戏分为三个部分:游戏开始阶段、游戏进行阶段和游戏结束阶段。游戏开始阶段是指幼儿选择角色游戏区域、分配角色、选择材料并搬运等准备阶段;游戏进行阶段是指幼儿分配好角色、材料准备好后开始游戏的阶段到教师发出结束信号的这一段时间;游戏结束阶段是指幼儿听到教师发出的结束信号、收拾游戏材料到教师对游戏的评价这一段时间。根据教师们的观察统计,角色游戏进行中幼儿发生的冲突最多,下面以角色游戏进行阶段冲突为例说明。
案例:在烧烤店中,洋洋正在做厨师,是烧烤店的老板,含含是顾客,前来买烧烤。因为长时间的买卖,含含也想做烧烤店的老板,于是含含说我要玩,便钻进烧烤店厨房,洋洋一把推出含含说不许进来,于是就发生了冲突。
分析:这个案例发生在中班角色游戏进行阶段,是幼儿同伴与角色的关系发生冲突。因为中班幼儿角色意识强,喜欢和同伴合作游戏,但是又缺乏交往合作的经验,所以,对于自己的想法或者行动不加思考,以直接的方式介入,引發各种冲突。
统计数据显示,在角色游戏的开始阶段、进行阶段、结束阶段,幼儿的行为冲突各出现18次(31.0%)、30次(51.7%)、10次(17.2%)。经卡方检验,χ2=10.48、df=2、p<0.01,表明角色游戏三阶段间的冲突行为有极其显著差异。显然,中班幼儿的冲突行为主要发生在游戏进行阶段,游戏开始阶段和游戏结束阶段相对来说比较少,这与游戏过程中时间的长短、幼儿互动有关。
2.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冲突起因的分析
在角色游戏中研究者统计幼儿冲突行为一共有58次,引起冲突主要有以下起因:争取物品材料、争取游戏角色分配、游戏情节冲突、游戏机会争抢和其他因素,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中班幼儿在争取游戏角色分配、游戏情节冲突上频次为27次(46.6%),在争取物品材料上频次为23次(39.7%),在游戏机会争抢上频次为3次(5.2%),其他因素上频次为5次(8.6%)。经卡方检验,χ2=31.10、df=3、p<0.01,表明角色游戏中冲突起因间有极其显著差异。其中争取物品材料冲突起因也许因为教师在游戏中提供的材料不够丰富引起;角色分配和情节的冲突这和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关,中班幼儿处于联合游戏阶段,社交欲望的萌芽期,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但是很难达成共同意愿,不会相互协调、沟通的策略,语言表达方法单一,幼儿对游戏规则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差,所以容易引起冲突。
(二)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冲突解决策略分析
在观察中班幼儿角色游戏行为冲突过程中,教师观察到58次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观察到孩子解决冲突的方式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解决冲突的策略以告状和攻击为主,其中,告状共25次(43.1%);攻击共16次(27.6%);忍让和协商的频次分别是8次(13.8%)、5次(8.6%);使用讨好策略的幼儿比较少,共4次(6.9%)。经卡方检验,χ2=27、df=4、p<0.01,表明角色游戏中中班儿童解决冲突的策略间有极其显著差异。从上述分析情况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发生冲突使用告状和攻击的解决策略为多。告状是幼儿觉得最有效和最直接的解决方式,因为,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具有最权威的法官形象,幼儿对于教师的言行、判断产生依赖性,所以,当一遇到问题就向教师请求帮助。当班级形成一定的“班风”后,告状成为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主要策略。同时,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经验缺乏、交往技能不足,导致其较多使用攻击策略维护自身利益,而较少使用协商、忍让、讨好等策略。
(三)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与幼儿自我控制行为关系分析
经过班级4位教师对中三班和中五班60名幼儿进行《幼儿自控能力教师评定问卷》调查,按照总分高低进行排序,得分最高的前27%为高分组,最低的27%为低分组,对两组被试对象进行分析。
为了解不同自控能力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基本情况,对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同伴冲突解决策略进行了频次统计,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7数据具体分析,两组幼儿一共产生58次冲突,其中高分组幼儿25次,低分组幼儿33次,低分组幼儿冲突次数高于高分组幼儿。经卡方检验,χ2=8.345、df=4、p>0.05,说明自控能力的高低与幼儿解决冲突的策略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但从表格的数据来看,高分组幼儿产生冲突后,使用告状和攻击性行为要少于低分组幼儿,使用协商、忍让策略次数高于低分组幼儿;低分组幼儿使用的策略以告状、攻击为主,幼儿较少使用协商、忍让策略。其中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也有可能高分组有部分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比较强。
四、在角色游戏情境中提高幼儿冲突解决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游戏冲突观,引导幼儿采用正向策略
教师应对幼儿的游戏冲突树立正确观念,树立科学的冲突观。游戏冲突观是对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冲突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师解决幼儿冲突的有效性。正确的冲突观是指教师对游戏中幼儿的冲突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定位,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幼儿采用正向策略解决冲突。再者,教师的意识观念非常重要,对于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冲突,教师要意识到冲突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不能简单地禁止幼儿发生同伴冲突,而是要充分挖掘每一次游戏冲突事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将冲突视为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良好契机。
由于中班幼儿的自我中心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基本以自我为中心,以自身利益为先。因此,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采用角色互换等方式让幼儿体验他人情感,积极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尊重别人。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以榜样示范或情节故事说明等方式和幼儿分享,引导幼儿掌握正向策略,提高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有效性。
(二)创设角色游戏冲突情境,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
从本文表5的冲突起因来看,幼儿角色游戏的冲突主要在于争取物品材料、争取游戏角色分配、游戏情节冲突。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要了解幼儿的需求,提供适量的游戏材料满足幼儿的游戏。对于处理幼儿角色游戏中角色分配和情节的冲突,教师需要冷静和睿智。
一方面,当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该给予积极关注,将冲突视为提升幼儿冲突解决能力的契机,保持冷静、客观观察,以平和的态度看待幼儿之间的冲突。同时,还须全面了解冲突过程,了解、判断冲突的原因以及幼儿的需求,允许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为幼儿创造和谐的冲突解决情境,支持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建构冲突解决方案,这样幼儿就有机会在真实的冲突情境中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再者,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情绪、幼儿之间的对话及回应,第一时间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讨论在冲突情境中幼儿表现是否得当,哪些行為应该提倡,哪些行为需要改进,在不断的讨论中使幼儿明确不同的冲突情境有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样充分挖掘同伴冲突的价值,使幼儿在冲突中学会接纳、宽容、忍让与协商。
另一方面,当幼儿在游戏中无法自行解决冲突时,教师应提供适时的帮助和指导。首先,教师应根据幼儿游戏中冲突表达,帮助澄清当前的冲突问题,运用语言提示引导幼儿反思不当行为。其次,教师通过与幼儿的对话引导幼儿提出合适的解决冲突的方案设想,如果幼儿不能解决,教师可以提出建设性意见然后征求双方的意见,如“你们觉得这样如何”,使双方达成统一意见。再次,教师可以以评价的方式,还幼儿一个体验冲突后果的机会,使幼儿明白积极的解决策略才能完满地解决冲突,维持同伴之间的友谊。
(三)关注幼儿自控能力发展,在角色游戏中因材施教
本文研究中的表7表明,雖然自控能力的高低与幼儿解决冲突的策略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但是为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发展提供一个非常优越的载体。
首先,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假想游戏角色和假想游戏情景有利于培养幼儿自控能力。因为,当幼儿自愿担当的角色本身具有榜样作用,幼儿游戏时必须按角色的行为做对比,从而要求克制自己的行为[5]。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获得很多自我延迟满足的机会,在情境中成功实现自我延迟满足,使他们逐渐将在各种游戏中获得行为规则内化为主体意识,又通过游戏操作活动,将内化的主体意识表现出来,从而获得角色的情感体验,在游戏体验中学习自我控制。
其次,在情景角色游戏时,幼儿学会等待,幼儿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按规则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再者,通过教师、幼儿对角色游戏的互动评价,从正面鼓励的角度强化控制冲动带来的好处,使幼儿不断调整对自己冲动的控制。同时,在角色游戏中不仅是靠权威来束缚幼儿,而更多的是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游戏中规则、榜样的示范来激励幼儿,使幼儿在游戏中逐渐内化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载体,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游戏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如操作性游戏、娱乐游戏、运动性游戏、智力游戏等,同时还可以在一日生活中给幼儿提供自我控制锻练的机会,鼓励幼儿坚持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能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又能增强幼儿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坚持性。
教师应加强学前心理学理论学习,多了解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自控能力的发展特点,关注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在一日生活中多关注分析幼儿的个性,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针对不同自控能力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促进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提升。
研究表明,对于自控能力较低的幼儿,通过同伴的接纳作用可提高自我控制水平。教师应引导幼儿对同伴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为幼儿创设同伴间模仿、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机会,促进幼儿不断提高自我控制水平,提高幼儿采择正向冲突解决策略的能力[6]。对于自控能力较高的幼儿,教师应多采用积极鼓励的方式,逐渐引导他们使用有效的、正确的解决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程颖.3-5岁幼儿抑制控制、自我控制与同伴交往三者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 杨丽珠,董光恒.3~5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4).
[4]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6] 杨丽珠,沈悦.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与促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通讯作者:王云燕,88281570@qq.com
(责任编辑 张付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