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职学生适应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此,文章提出要实施职业能力目标导向下“双融合、多元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其方向是确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双融合”式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方参与、多维载体”的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实时有效的职业素养培育目标评价与反馈机制;其途径是加强顶层设计、多主体协作育人、丰富育人载体、完善评价机制,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韩雪平(1985- ),女,河南郑州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河南 郑州 45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河南省深化产教融合若干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9〕-JKGHZDZB-08)和2019年度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9-HZR-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9-0066-06
在我国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新时期,立德树人在社会人才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对于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把职业素养培育贯穿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双重培育与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培育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以顺应和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素养是影响高职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核心关键因素,无论是从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还是从高职院校及学生个人发展,强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大批职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承载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艰巨任务,必须适应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着力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培育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已逐渐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2018 年6月,全国职业院校职业素养联盟在长沙成立,并圍绕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等若干主题开展了全国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育研讨会,旨在进一步强化人本理念,聚焦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教育的定位、工作的目标、教育的首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当前,诸多高职院校也纷纷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注重内涵建设,将德智体美劳的人才标准细化落实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各环节当中,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高职学生适应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种职业内在的要求。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职业素养是影响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最核心影响因素,它是一种内涵,同时也是职业能力形成与提高的支撑和动力。根据“素质冰山”理论,我们可以把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看成一座冰山,其中隐藏在水面以下7/8的职业素养则更大程度地影响和决定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育提升和职业生涯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着眼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整座“冰山”,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进而不断增强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职业能力目标导向下“双融合、多元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向
职业能力目标导向下“双融合、多元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以培养符合当代社会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最终目的,对标社会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目标,通过建立与政府、企业、行业等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多元平台,创建多维载体,构建形成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实施路径等,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融合培养,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双融合”是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融合培养,既注重职业能力的目标导向作用,又注重职业素养提升对职业能力的反向促进作用。“多元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主体参与,二是指建立多元化的育人平台和多维载体。职业能力目标导向下“双融合、多元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通过构建“双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最终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确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双融合”式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素养是影响职业能力持续提升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应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梳理并明确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强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的丰富、拓展和强化,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升,最终实现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双融合”培养育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职业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同时职能决策部门、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等各种角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到各项育人工作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
(二)建立“多方参与、多维载体”的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
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就需要建立与政府、企业、行业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育人手段,丰富育人载体,提升育人实效,这也是建立“多方参与、多维载体”的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的根本要求和育人目标。首先,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校企政行协作育人的工作机制,完善校企深度合作共赢的办学体系,在政府指导下,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要求,由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及相关育人环节的实施,合力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强化与企业合作育人的力度,加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和顶岗锻炼,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再次,高职院校应协同企业,对照当前社会职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课程改革,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核心能力等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实施课程内容改革,完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最后,高职院校应借助企业的优势资源,为学生创建多元化的职业素养培育平台,丰富育人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营造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建立实时有效的职业素养培育目标评价与反馈机制
为检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效果,需要建立实时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与反馈机制,促进职业素养教育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其中,做到“实时有效”,必须借助大数据技术,实时捕捉学生课上、课下的行为表现信息,跟踪毕业生职业发展数据,收集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信息,并统一纳入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目标评价的依据,评价结果应通过专业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平台等实时反馈至高职院校、企业、学生、家长等,进而螺旋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首先,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由参与人才培养的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实行多向互评,检验职业素养育人成效;其次,应建立学生发展跟踪机制,积累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职业发展大数据,研究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职业素养培育的关键影响因素,形成学生培养大数据,为教学诊断与改进积累全面科学的数据来源;最后,评价与反馈的数据和诊断结果,应实时反馈至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进而辅助各专业优化教学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职业素养培育实效。
三、职业能力目标导向下“双融合、多元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职业能力目标导向下“双融合、多元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既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又要关注和对接学生职业能力的长期发展目标,加强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主体指导参与,通过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优质高职人才的需求。
(一)加强顶层设计,以对标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1.紧密对接国家最新教育教学改革政策方针。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和教育方针,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并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将相关政策理念贯彻融入教学改革全过程,做好相应的顶层设计。例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积极响应国家“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中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升学生的素养和品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改革政策,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强化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例如,高职院校現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应注重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职业素养。
2.要突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导向作用。首先,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时,不仅要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还应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团结协作能力、人文素养等职业素养融入考核内容;其次,高职院校要科学对接国家职业分类及其能力要求,对照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分类细化相应的职业素养要求,并统一梳理形成标准,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在人才培育具体实施中,要按照职业素养培育计划和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无缝对接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优质人才的要求。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映在高职教育领域,主要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要解决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在着力提高人才培育质量上下功夫,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开展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渗透教育,丰富育人载体,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强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根基,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保障。
(二)多主体协作育人,积极探索实施政校行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1.建立政府指导、行业参与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企业、行业的参与。首先,在国家大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紧跟国家相关的政策方针,建立政府指导、行业参与、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同时,高职院校要构建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注重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在校企资源共享、协作育人的合作下,最终实现校企双方目标上的相对统一,达到双赢。其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对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设置等起着决定性作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及修订时,应充分体现行业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广泛开展社会调研,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研讨论证,分析影响学生不同专业职业素养提升和发展的关键指标。最后,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完善多主体协作、校企深度合作育人的相关配套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动态调整机制,为学校有效实施政府指导、行业参与的校企协作育人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校企深度融合全方位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政策支持和区域资源优势等,对接地方政府的战略部署和支柱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从教师示范引领、德育课程体系建设、跟岗顶岗实习等全过程,规范人才培养,提升学生职业操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第一,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职业能力要求特点,针对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工学结合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与企业行业共同研究最佳方式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满足企业对未来员工必备的职业素养要求的优秀人才;第二,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特点,与企业联合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明确和细化相应的教学模块和课程内容,共同开发职业素养培养的系列课程,把职业道德、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等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第三,高职院校应注重与企业搭建职业素养教育的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共同开发学习教材和在线资源,在社会实践、实习锻炼等环节中,着力培育学生各方面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校企携手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代社会产业对各行各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职业素养,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长期的教师职业素养培养提升计划,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持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其次,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在提升教师职业技能的同时,挖掘总结该专业岗位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提升教师个人爱岗敬业、团队协作、吃苦耐劳、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言传身教,引导和教育学生。最后,邀请企业劳模、先进人物等来学校讲学,聘请企业职业素养高、职业能力强的专家作为学生职业发展兼职指导教师,扩充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职业素养和能力。
(三)丰富育人载体,创设“多维一体、和谐共振”的高效生态课堂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打造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第一课堂”。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主要阵地,主要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企业实习等重要学习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提升技能的主要渠道,因此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的育人功能。第一,要注重加强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公共课的开放性和选课灵活性,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或专业能力核心素养要求选择课程,有针对性地培育和提升职业素养;同时,打造思政微课堂、特色公共艺术在线开放共享课等素养提升培育课程,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第二,在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社会企业对该专业人才各方面职业素养的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侧重体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育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第一课堂”的高效实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为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以校园文化为主载体,创设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第二课堂”。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第一课堂”的职业素养教育,还要进一步丰富育人载体,强化“第二课堂”建设,拓展职业素养育人空间。第一,高职院校要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内化到人才培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二,以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在学生中开展“最美大学生评选”“高雅艺术进校园”“素质能力提升拓展”等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内涵修养。第三,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举办创业大讲堂,强化创业实践训练,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潜能。第四,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培育,注重校园文化熏陶和企业精神渗透作用,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营造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文化氛围。第五,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和网络课堂,打造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平台,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第二课堂”的实施,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丰富的多维活动载体,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3.以自主学习为内驱力,引导形成学生自我成长的“第三课堂”。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除了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还需要促进学生个人对自身的正确认识,明确职业素养提升的目标和规划,即最大限度地引导形成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提升的“第三课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才能够按照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和计划逐步实施;其次,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职业发展、职业能力提升等至关重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对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学习效果等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最后,学生要学会自我剖析,自我改进,及时对个人有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识,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不断强化优势、发挥优势,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充分挖掘个人价值与潜能。通过“第三课堂”的实施,使学生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持续提升,学生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学习中也会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和锻炼,进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良性循环,形成三大课堂同频共振的高效生态课堂格局。
(四)完善评价机制,使职业素养沉淀成为实现职业能力目标的高效催化剂
1.多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健全职业素养人才培养目标评价机制。传统教学效果往往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在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新育人模式下,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效果,应当由育人主体以及学生、家长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第一,在研究确定“双融合、多元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后,应由学校、企业、行业等专家共同参与研讨论证,共同制定出最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培育目标和育人模式。第二,完善评价主体,除了强化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评价外,还要引入企业、行业等第三方评价,建立企业、学校、家长、学生等多方主体参与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评价机制,真正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和目标达成起到全方位的评价监督和指导促进作用。第三,丰富评价内容,不仅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及效果的目标评价,还要对职业素养促进职业能力提升的人才培育效果及各参与主体职能作用发挥进行评价,确保评价内容和结果更加全面、科学、客观。
2.借助大数据技术,为全面科学评价提供全过程多源数据支撑。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效果進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不仅需要多层面、多维度、全过程的数据支撑,还需要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借助于大数据平台,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导向,建立不同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指标,实现基础数据的积累;其次,运用人职匹配理论,并根据学生专业特征和个人特点,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分析,并实时跟踪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动态发展情况;最后,高职院校大数据平台应与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系统进行整合对接,通过大数据平台提供的各类源数据和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为教学诊改中学生、企业、家长、学校等各个角色之间的科学评价提供客观数据支撑。
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的新形势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高职院校可以从产教深度融合、多主体协作育人、课堂体系建设、校园文化、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各个育人环节着手,实施职业能力目标导向下“双融合、多元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不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丽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6):56-58.
[2]王艳,王泽.高校核心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辨析[J].高教学刊,2019(5):47-49.
[3]孙红艳.我国职业素养教育:何为、难为、应为[J].当代职业教育,2018(2):11-14.
[4]李志飞.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十年文献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报,2018,37(2):62-67.
[5]高靖,李爱心.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提高方法分析[J].河南农业,2018(36):31-32.
[6]居珈璇.校企联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探讨[J].职教通讯,2017(23):45-46+50.
[7]任军,邹坪,朱凯怡.基于职业能力观的职业素养概念辨析[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6(7):18-20.
[8]曾小兰.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与职业,2017(12):18-23.
[9]曲长海,王越芬.高校多元协同培育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