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数学教学

2020-05-19 15:17陈慧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核心素養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陈慧

摘  要:“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建构、深度关联、深度思辨。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视角,要将教师深度的教和学生深度的学有机结合、融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进而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育落地生根。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核心素養

审视当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存在以下诸多问题现象:知识灌装化、探究形式化、学习碎片化等。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如果我们用昨天的教育培养今天的儿童,那么我们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在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上,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时代的呼唤。如何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整合联系

深度学习,不仅要注重对数学知识“点”本质的发掘,更要具有整合、联系的意识。这里的整合联系,既包括数学知识点的整体观瞻,也包括多个知识点的整合联系,还包括将数学知识点与其他相关学科、生活知识点进行整合的学习。深度学习的基础是理解与感悟,核心在于建构和结构,价值在于迁移和应用。深度学习中的建构,不仅指对数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更指学生能主动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使认知结构发生革命性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整合联系不仅指知识关联,更指意义关联。

整合联系,既需要把握静态的知识结构,更需要把握学生动态的认知结构。整合联系的数学教学具有知识广度高、丰度高、完整度高、融合度高等的特性。作为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更要读通教材、读活学生。整合联系的数学教学,往往能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的思考、探究。比如教学苏教版五上“小数的意义”,瞻前顾后,我们需要从三年级所学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开始,激活学生“量”“分”等的心理需求。从对“整数1”的平均分开始,逐步过渡到对“0.1”为单位数,产生两位小数;以“0.01”为单位数,产生三位小数等。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逐步认识了小数的意义,更让学生把握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之间的关联。这里,既然学生理解了“小数就是不带分母的十进分数”,更让学生认识到小数与整数的“十进关系”。教学中,笔者不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小数”与“分数”“整数”的内在关联,更将“小数”与“图形”结合起来。通过在数轴上描点,引导学生认识“数”与“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0.1到0.9”,从“0.01到0.09”,从“0.001到0.009”,学生认识到数的连续性、无限性等的特性。这样的教学,既在概念认识上突出了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又增强了数学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

整合联系的教学不仅关注知识本身,更关注知识的生发、生长过程。在整合性教学中,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从而有效地建构认知结构。注重数学教学的整合联系,不仅要把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洞察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衍变规律,而且要把握此知识与彼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内在关联。

二、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将知识简单地、直接地传递、灌输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这种建构是自主的、能动的、有意义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完成的。对于学生的深度学习来说,学习数学知识关键是把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以简驭繁、以少胜多。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作为教师,要设计丰富的、结构化的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运用知识。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方法是多样的,比如可以通过提问,活化学生的深度思考;比如可以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深度探究;比如可以正向迁移,引领学生的自主建构,等等。比如教学“比的意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出示的主题图是“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里的果汁和牛奶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有学生从相差关系的视角来表述,如牛奶比果汁多一杯、果汁比牛奶少一杯;有学生从倍数关系的视角来表述,如牛奶是果汁的二分之三、果汁是牛奶的三分之二,等等。从学生自主性意义建构中,笔者引导学生将“比的意义”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建立关联,从而让学生自然领悟到“比的意义”。如此,不仅沟通了比与分数的关联,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比就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不断地建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在教学“比的意义”的过程中,笔者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比的意义之后,这样追问学生:三个数或三个以上数的倍比关系怎样表示呢?可以用比来表示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比的意义”进行深度思考:相比较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比有着怎样的优越性呢?为什么要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或几个数写成比的形式呢?接着,通过不同类量的比的呈现,引导学生辨析:什么情况下,“比”只能呈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比”可以呈现多个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追问,学生深刻理解了教材中的“比的意义”。

在深度学习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助推者、引导者。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需求,更要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展示。这个过程,是学生以自我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的重新认识、编码、建构、理解的过程。

三、深度思辨

深度学习是以学生的高阶思维为核心特征的学习。因此,数学教学亟待改变那种过于肤浅、过于浅表、缺乏挑战的学习状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度参与,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的、综合的、创造的、评价的方式进行学习。深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元认知的过程。深度学习有助于锤炼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与批判性等品质。

无论是数学的认知还是元认知,都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辨。所谓“数学思辨”,是指“用数学的方法从数学视角进行思考和辨析”。数学思辨涉及数学思考、数学分析、数学辨别、数学推理、数学判断、数学表述、数学交流等数学思维活动过程。通过数学思辨,让学生的数学认知与数学能力圆融共生,让数学学理与数学灵性圆融共生。比如教学苏教版四下“围成三角形的条件”,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通常情况下,教师就是让学生操作,通过对三根小棒的拼搭,得出当三角形中的两根小棒的和小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当三角形中的两根小棒的和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但是,由于小棒本身有厚度,因而在实验操作三角形中的两根小棒等于第三根小棒时,经常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有学生认为可以围成三角形,因为直觉看确实围成了一个小三角形;另有一些学生认为不能围成三角形,原因在于三角形没有拱起来。有教师在教学中,还试图用直径比较小的小棒进行数学实验而说服学生,但学生就是“不领情”。其实,如果我们运用思辨的方式,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内省、辨析:两点之间什么最短?当学生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视角来看待、思辨“围成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时,就能获得一种深刻感受与体验。

较之于外在的、可视化的数学操作、实验,内在的数学思辨更能从根本上澄清学生的认知。数学思辨带有一种推理、辨别的性质,因而较之于操作更具严谨性、逻辑性和规范性。在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思辨的方式展开。如此,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抽象性、严谨性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有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零散走向整合、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在深度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建构、学会关联、学会思辨。在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要将教师深度地教和学生深度地学有机结合、融合起来。对于教师来说,要引导学生深刻剖析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要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核心素養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多元目标的实施
历史与社会向更深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物理复习策略
精致数学概念设计,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